恐龍復原大王:他的畫曾上了《自然》封面,卻一年沒再「碰」恐龍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既有長尾巴也有長脖子的動物現在很少,但恐龍都有。現在的天鵝是長脖子,恐龍如果還在可能也像這樣,很美,很優雅。」

科學藝術家趙闖說這些話時,眼神裡充滿了神往,也寫滿了認真。他所說的這些並非憑空想像,一如他筆下栩栩如生的恐龍,從皮毛到骨骼,從牙齒到腳趾,每一個細節全有科學依據。他也因此被稱為「職業畫恐龍」第一人。

「感性源於理性,理性也可以做感性的呈現。」趙闖,這個孤身遊走於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青年,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科學藝術家。2006年他21歲,為研究文章所畫的《遠古翔獸復原圖》就登上了英國《自然》雜誌的封面。現在,還不到35歲的他,還在「重述地球」的宏大創作計劃中默默前行。

藝術與科學,這兩門相去甚遠的領域在他手中交織。科學通過藝術的方式變得鮮活,藝術經科學校正而嚴謹。一人,一筆,一幅畫。這就是趙闖追問宇宙真相的方式。

愛恐龍的少年

「你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恐龍的時候嗎?見到他們的第一眼就像見到了奇蹟。」電影《侏羅紀公園2》裡,女主人公述說著她對恐龍的嚮往之情。這句話仿佛也說出了趙闖的心聲。恐龍的存在構成一個深邃而有趣的謎團,他從幼年時就萌生的熱愛和好奇,至今都沒有消散。

趙闖對恐龍的好奇誕生得比《侏羅紀公園2》更早,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趙闖只有五六歲。每一個小男孩,童年時都會有天馬行空的幻想,《西遊記》裡的百十種變化和打打殺殺的怪物,趙闖聽人講過,他也曾在電視上見過恐龍的樣子,但當時只是覺得「挺嚇人的」,他以為那只是想像出來的東西。直到有一天,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告訴他:霸王龍真的存在過。趙闖突然感到震驚:「這世界這麼神奇,竟然真有過霸王龍這種東西!」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年少的他開始尋找恐龍的「蹤跡」。最初只能從零零散散的科普讀物讀起,可在趙闖的家鄉——遼寧省瀋陽市下轄的蘇家屯,關於恐龍的讀物並沒有那麼多。「書店裡也不多,大多數又買不起。」於是,他就帶著筆和本子去書店或圖書室抄。趙闖從小就有很高的繪畫天賦,僅在小學階段,他抄抄畫畫的恐龍繪畫冊,就有十幾本之多。只是可惜,到現在只有一本留了下來。

一邊畫恐龍,趙闖還會在心裡想像恐龍的故事。故事就發生在東三省——他自己的老家,幾個參加夏令營的孩子發現地上有個洞,鑽進去一看,地表是類似水晶的結構,陽光可以照射下來,地下是恐龍的世界。然後,孩子們經過探查發現,這些恐龍的樣子和當時已有的恐龍化石完全一樣。

「這就證明這些恐龍沒有經過演化,說明它們是後人造出來的。」趙闖小小年紀,就有了這樣的構思:「所以我在故事裡講,當年日軍佔領東北,731部隊曾拿各種動物做返祖實驗,這些恐龍是實驗的結果。」

「現在想想,這些故事都是瞎扯。」如今的趙闖還是一嘴東北腔,他所謂的「瞎扯」,是指故事禁不起科學的推敲。現在,他把這些故事都歸為「軟科幻」,即情節設定更傾向於哲學、心理學等人文類學科的科幻小說分支,相對於「硬科幻」,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在作品中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的確,這個「科幻故事」帶有明顯的孩子氣,但其中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可見一斑。或許他自己都沒意識到,當年他那剝絲抽繭、力求自洽的思維方式,對他的人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作品首登《自然》封面

在趙闖之前,英國《自然》雜誌從未使用過中國人繪製的古生物復原圖做封面。而在2006年他的畫作被刊登時,趙闖還是個在東北大學讀書的學生。那一年,他21歲。

說來有趣,從小就熱愛繪畫的趙闖,高考時並沒有選擇美術專業類院校,而是選擇了東北大學的裝潢專業。聽上去,這個專業和繪畫有點關係,可後來這個專業改名叫視覺傳達,老師上課也不教平面設計,而是講智慧財產權。「這是個更像廣告學的專業。」趙闖的畢業設計,做的是哪吒故裡的旅遊宣傳。

其實,打從選擇這個專業起,趙闖就沒想過非要從事相關工作。「我想這是所理工類院校,可以學到的東西比較多。」大學時,他愛聽的課是物理學、生物學和天文學。「理論物理,還有量子力學,都特別好玩!」「好玩」這個詞從趙闖嘴裡脫口而出,「量子糾纏什麼的,你不覺得很神奇嗎?這課上講的都是宇宙的真相!」

懷著對「宇宙真相」的嚮往,趙闖同時開始認真地研究恐龍的形象復原。「那就不能隨便畫了,畫就要畫得精確。」趙闖開始查閱大量研究論文,惡補古生物學乃至解剖學的知識,學看骨骼圖、肌肉圖,用數位板精確描繪恐龍的每一個細節。恐龍身上長的是鱗片還是羽毛,長了多少個牙齒,牙齒呲在外面還是包在嘴裡,以及不同恐龍之間有什麼親緣關係……他都要了解。

關於恐龍的論文以英文居多,還涉及相當多的專業詞彙和拉丁語學名,趙闖愣是通過自學,掌握了一口奇特的古生物英語。直到現在,他和外國古生物界專家對話時,上至恐龍皮毛下至腳趾他都非常在行,「像蜥蜴一樣分叉的舌頭」這樣的表達也毫不含糊。可一聊到日常生活,場面就變得有些尷尬,吃喝玩樂的話題,趙闖反而答不上來了。

由於經常在愛好者論壇上發表創作圖,200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找到他,請他為研究所一篇復原遠古翔獸的文章配圖。帶著畫恐龍時積累下的經驗,趙闖順利完成畫作。同年12月,這篇文章發表在世界上歷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英國《自然》雜誌上,趙闖的配圖《遠古翔獸復原圖》成為了當期的封面。

這是《自然》雜誌第一次使用中國人繪製的古生物復原圖做封面,趙闖的畫作令專家們異常興奮。在古生物形象復原的領域,一個知道「恐龍時代不長草」,還會認真地辨別「中生代的銀杏葉不是兩瓣而是四瓣」的繪畫者,此前幾乎不曾出現。

從此之後,國內外約趙闖創作復原圖的人越來越多,他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科學藝術家。畢業後,在經歷了短暫的出版社工作後,趙闖和他結識的科普作家朋友楊楊成為合作夥伴,共同發起了「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復原古生物,也畫現存物種。他們合作的「達爾文計劃——生命美術工程」,在2011年榮獲國家動漫精品工程。

拿畫筆的細節控

與趙闖聊起這些過往的時候,他正在鳥巢舉辦的「PNSO恐龍世界——趙闖和楊楊科學藝術展」上籤售。場地前後是他1∶1復原的恐龍雕塑,一個個小孩子舉著厚重的恐龍科普讀物請他籤名,還有人請他在扉頁畫幾筆漫畫。

或許在孩子的目光中,趙闖看到了自己兒時對恐龍的熱愛,他欣然答應——儘管頭一天晚上他只睡了3個小時,還背著一個美國博物館邀約畫作的「稿債」。提筆一勾一畫,一隻小恐龍的輪廓出現在書頁上,再填幾筆,幾個三角形的骨板出現在恐龍的後背上,跟著畫出幾隻小腳丫,一隻簡筆畫描繪的小恐龍躍然紙上,線條間透出莫名的可愛。最後,他在小恐龍的後腳上頓了三頓,前腳掌前則點了五下。

「這是腳趾嗎?」聽到這個問題,趙闖一點頭,「我們畫恐龍的一定要記得每隻恐龍的手指數量、腳趾數量,還有手指、腳趾每個關節的數量,隨便說一種都得知道。」他的話匣子仿佛一下被打開,順嘴就把霸王龍、山東龍等好幾種恐龍前後腳腳趾和指節的數量說了出來。外行人聽上去,只覺得有無數個數字在眼前亂飛,可他卻說得津津有味。要不是下一個要籤名的孩子走了過來,怕是一時半會兒都停不下來。

「這些全靠硬記,平時查出來,畫的時候腦子裡沒東西可不行。」畫了這麼多年恐龍,這些數字已經牢牢地「長」在他的腦海裡,隨取隨用。這情形讓人聯想到《海底兩萬裡》中的「分類狂人」龔塞伊,只要說出某種動物或植物的名字, 他就能立刻把它的門、綱、目、科、屬、種、變種說出來。偏偏趙闖自己也覺得龔塞伊很有趣,在「強迫症」和細節控這一點上,他們的確不分伯仲。

想畫恐龍,只背下來這些數據遠遠不夠,還得把它們生動地呈現在畫紙上。趙闖這樣闡述自己和科學家的不同:「科學與美術是兩種語言。科學藝術繪畫,最終要落實為藝術的語言。」趙闖說,畫恐龍需要繪畫中的許多技法,一般人學習畫畫,用的技法有限,但恐龍復原圖的畫面上既有動物也有植被,還有當時的環境,簡單的繪畫技法無法完成這樣龐雜的任務。

「我用得最多的是古典寫實技法,但更多的時候還得自己琢磨。」趙闖嘴一咧,手一攤,一口東北話:「你想啊,文藝復興時期又沒有任何一個畫家畫過恐龍,一隻12米長的霸王龍,它身上一個一釐米的鱗片怎麼畫,不得自己想嗎?」

「自己想」,三個字說起來輕鬆,對趙闖來說,就得幾宿幾宿不睡覺。「不能停,停下來再畫就接不上了。真是顧不上睡覺和吃飯。」他又是嘿嘿一笑,「那也沒見瘦,反而越來越胖了。」看看眼前的這個85後,深鎖的眉頭擰成「川」字,眼睛因嚴重睡眠不足腫成一條線,眼下泛出青黑,連他自己都自嘲說:「看起來像個75後吧。」

趙闖把生動和靈氣留給了他筆下的恐龍,看他畫作的人會心生詫異:恐龍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可愛勁兒,並不像電影電視中那麼恐怖駭人。「我們畫的是動物,肌肉、骨骼都符合科學原理。」趙闖說,「因為真實,所以才可愛,你看現存的動物也會覺得親近,人和動物是有共鳴的。」

在趙闖眼裡,真正的恐龍應該相當優雅,「對,是優雅。它們有著修長的脖子和尾巴,腿卻很細,腳很小。」他對恐龍懷有的深厚感情溢於言表,情不自禁地抬起手,雙手食指向空中劃出流線型的線,「當它的體重落到地面的一瞬間,受力從腳傳導到骨盆,再傳向身體的兩邊,這種平衡一定很漂亮。」

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廳的大型油畫壁畫,趙闖創作於2014年。

「藝術只高出地面一點點」

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對恐龍的印象都是令人懼怕呢?就像電影《侏羅紀世界》中的畫面,恐龍的嘶吼和追逐堪稱「童年陰影」般的夢魘。

「電影裡的恐龍是角色,這是電影需求。」雖然一直摽著勁、較著真兒地畫恐龍,但他也坦承,如果電影中的恐龍太真實,反而會「沒法看」。「好比《侏羅紀世界》裡的迅猛龍,真正的蒙古迅猛龍長啥樣?跟大鵝似的,一身毛,倆大翅膀,站起來半人高,嘎嘎直叫,一撲騰還直掉毛,那就沒效果了。」

可是,復原古生物形象是一件非常枯燥而艱難的工作,看電影就成了趙闖工作中最大的調劑。別看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他看過的電影相當多。「看論文、研究理論最耗費時間,等到畫畫的階段,很多都是重複性的工作。」為了節省時間,他的工作室裡總是擺開一排畫板,每調出一個顏色,他會在不同的畫板上同時開工。這時,畫室中一定還會亮著一個播放電影的屏幕。

科幻、武俠、動作,各種類型的影片他都沒少看。有趣的是,作為觀眾的他,對電影做出評價時也會在科學與藝術之間反覆遊移:「《復仇者聯盟》系列的電影為什麼那麼火?如果按照原來漫畫設定的宇宙框架,就太龐大、太不接地氣了,要是電影那麼拍肯定火不了。」

在他看來,那些能風靡的科幻電影故事情節反而要簡單,熒幕裡扮上行頭的超人,不過是借著另外一個面孔演繹老百姓的故事,至於背後那奇幻而嚴密的世界架構,普通觀眾並不太在意。「我一直覺得《星球大戰》在中國不溫不火,就是世界觀離人太遠。」說這話的趙闖言辭有些閃爍,一時間辨別不太清楚,這個當年愛聽量子力學、追問宇宙真相的年輕人,此番感慨究竟包含了多少情緒。

即便是探討影視作品,趙闖也按捺不住那股強烈的求真勁兒。「《水滸傳》我就愛看老版電視劇,真實,一看就是宋朝的。」吸引他的從不是江湖好漢的快意恩仇,而是畫面中的所有人,身上的衣服都像洗過無數遍,揉搓得早已掉了色。「料子是粗麻布的,衣服髒了吧唧,一拳打過去,身上都震出一股煙兒。」

提到武俠,趙闖也很感興趣,可他最先想到的不是金庸,也不是古龍,而是邵氏武俠片。對於一個85後來說,邵氏武俠的年代似乎太早了些,但趙闖對此情有獨鍾。「因為它樸實,拳拳到肉。我就喜歡貼近地面、但比地面還高一點點的藝術。」他自己總結起來,「那種動不動就滿天飛、夠都夠不著的武功,連個科學解釋都沒有,我不太愛看。」

聽罷一笑,轉念一想又深以為然:這句話描述的,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畫風。

重述科學的浪漫

「其實,我很久都沒畫恐龍了。」和這個公認的恐龍復原大王聊了許久,沒想到最後,趙闖說出這麼一句話:「去年一整年,我都沒碰過恐龍。」

「恐龍復原需要跟著科學的研究走,如果沒有新的化石被發現,也沒法復原新的恐龍。」據他自己的記憶,他復原的恐龍數量足有上千個,但那都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儘管如此,他還是被公眾貼上「職業恐龍畫家」的標籤,趙闖也不在乎,「喜好恐龍是一個全年齡的事,有視覺衝擊力,和我小時候喜歡的原因是一樣。」

實際上,他和搭檔楊楊還有一個更龐大、更成體系的計劃——「PNSO地球故事科學藝術創作計劃」。他們希望通過科學藝術這種形式,結合最新科學進程的研究成果,講述生命演化過程中物種、自然環境、社群、文化等事物的內在關係。

恐龍的復原繪畫只是其中「達爾文計劃」的一個小專題,除此之外,水生爬行動物類古生物、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早期人類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以及代表性貓科、犬科、長鼻目動物生命形象,乃至現代天文學中88星座等不同的專題,都在地球故事科學藝術創作計劃之中。

「我們想用科學的方式和藝術的語言重述地球。」這原本是一個長達60年的創作計劃,2010年正式啟動。當時剛滿25歲的趙闖,已經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到了將近90歲。可剛剛過了不到10年,計劃中80%的專題創作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文件整理和結題報告的工作。

10年完成了將近80%的計劃,可以想像趙闖在這10年中經歷了什麼。他每天都在一筆一划地為這個龐大的體系添磚加瓦,除了埋頭理論研究、繪畫創作和雕塑製作,幾乎沒有別的時間。至於創作出來的作品要做什麼,趙闖從沒有想過。「和畫恐龍是一樣的,對感性的事做理性的分析,找出它們背後的邏輯所在,我就是特別愛幹這個事兒。」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他的幸福和成就感,包含在每一幅剛剛完成的作品中。通常,當趙闖又完成了一個新的創作,工作室裡狼藉一片,窗外星河燦爛,時間已是深夜。看著畫布上栩栩如生的動物,一個念頭再一次閃過腦海:「自然演化的隨機性多麼神奇,人類能長成今天這個樣子,就像有人在暗中畫了草稿,實際上卻是隨機的。」趙闖捨不得收起手中的筆,「可是這隨機也是客觀存在的,科學,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情!」

本文刊發於2018年8月14日 北京日報人物版

編輯 | 周綺驥

來源:北京日報副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恐龍與恐龍時代
    這是一個清晨,陽光從樹冠的縫隙中斜照下來,鬆軟的沙土堆上,躺著許多竊蛋龍類恐龍胚胎。母親銜走落下的樹枝,坐上土堆,用厚厚的羽毛覆蓋住自己的孩子們。她似乎有些焦躁不安,或許是為了即將降生的孩子們,或許是隱約嗅到了危險的痕跡。儘管這會兒,世界靜謐得一如過去的一億年。沒多久,下起了雨。先是淅淅瀝瀝的小雨,接著越來越大。
  • 「自從可以握住鉛筆,我就一直在畫恐龍」
    回顧歷史,最早出現在銀幕上的恐龍題材影片是《失落的世界》,這部攝製於1925年的作品距今已近乎一個世紀之久。將近八十年後,史匹柏的《侏羅紀公園》首作上映,才將恐龍題材的影片重新搬上銀幕並成為經典。那是1993年。這一年,有個叫史蒂夫·懷特的英國人正式開始以創作藝術品為生。
  • 重慶,站在恐龍脊梁上的城市
    在他看來,化石是探索生物進化之謎的寶貝,需要小心呵護。「重慶境內的二十多個區縣都曾發現過恐龍化石,其中不乏較為完整的骨架化石。」歐陽輝說,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化石的科學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化石自身的完整程度,包括骨骼之間關聯度高低,決定了化石的價值。而遠古重慶的地理條件,不僅特別適合恐龍棲息,也滿足恐龍死亡之後被迅速埋藏且保存較好的諸多條件,因此是研究恐龍等古生物的理想之地。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恐龍再現II》推薦:快上車,下一站是史前世界!
    羅伯特·尼克爾斯在復原鸚鵡嘴龍的過程中發現了其面部角質角,後肢上的皮膜,還有通過遺留在化石表面的黑素體還原恐龍的顏色。於是,羅伯特·尼克爾斯復原的這隻鸚鵡嘴龍成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非鳥恐龍復原作品」。圖註:最科學的鸚鵡嘴龍復原模型在復原恐龍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不僅僅是再現者,同時也是發現者,他們發現了許多古生物學家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和特徵。
  • 長假到了 大批恐龍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活過來」
    鳳凰網重慶綜合 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咬合力、親手拼接恐龍骨架, 戴上高科技的VR眼鏡,騎上一架動感單車,與暴龍一起賽跑……10月1日,國慶長假第一天,擁有全國最大恐龍展廳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成了孩子們感受自然與高科技的樂園。
  • 親子手工 | 畫完恐龍再來做一隻紙箱恐龍吧!
    >上周畫完恐龍就看到某音裡面粑粑麻麻用紙箱給寶寶我製作的各種恐龍>1、在紙箱畫恐龍的時,注意胳膊伸出來的那個圈,要根據寶寶的身高來做!寶寶個子矮的話,這個圓就要畫高一點!反之就低一點2、將兩側恐龍硬紙拼接時,恐龍肚子和後背的紙箱寬度要與寶寶的肩寬相符,不要太寬,也不要太窄,太窄寶寶容易鑽進去。
  • 穿越回侏羅紀看恐龍,想試試嗎
    給恐龍畫什麼彩妝,都是要經過論證的  目前,已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有6屬6種,恐龍蛋化石有7科11屬24種。這意味著,起碼有24種恐龍曾在浙江生活過。  這次展出的所有恐龍造型,都由香港的古生物復原畫師張宗達先生復原。昨天,錢報記者聯繫上張宗達,他主要從事的是和恐龍相關的(包括2D和3D)美術復原工作,目前還在製造更多浙江恐龍的相關作品。
  • 這麼多恐龍來開會
    上圖為我辦公室裡各色的現生動物圖鑑;下圖為引我進入古生物學大門的《史前生命》直到我開始翻譯《恐龍再現II》才發現自己撿到了寶,這本書中的復原圖正是古生物藝術大師茲德內克·布裡安的作品。《恐龍再現II》中採訪的10位古生物藝術家中就有4位(謝爾蓋·克拉索夫斯基、彼得·斯考滕、馬克·威頓和韋利扎爾·西梅奧諾夫斯基)提到,他們對古生物復原的興趣或者古生物復原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茲德內克·布裡安的影響。
  • 侏羅紀已過去億萬年,恐龍樣貌如何被還原?
    地層中出土的阿爾貝塔龍恐龍化石 圖/視覺中國  當然,只看復原的骨架,還遠遠看不出恐龍的樣子。還要還原它的肌肉及脂肪。然後再披上各種類型、各種顏色的皮毛。  科學認知中的恐龍形象,正是這樣一步步被還原的。古生物學家通過顯微設備觀察,在恐龍骨骼化石上發現了連接肌肉纖維的痕跡,然後根據肌肉纖維的走向,能夠了解骨骼覆蓋上肌肉後的樣子。  然後,再給「有血有肉」的恐龍「畫」出皮膚,恐龍的樣子就終於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 嗯哼大王同款恐龍玩具大揭秘
    最近的《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大王為大家揭開謎底。    在嗯哼家中,玩具堆滿了一整張桌子,連地上也四處都是,堪稱 「小小玩具王國」。    可惜,大部分玩具因為體型嬌小又顏色雷同被淹沒,只有一隻綠色的恐龍脫穎而出,一次次「霸屏」。
  • 給滅絕的恐龍稱體重,總共分幾步?
    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在一次次絕滅事件和生命輻射的交替循環之中,不同的生物群落興衰往復。人類回顧演化歷史的時候,往往會選取代表性的某些門類生物,稱之為「某某時代」。 而中生代,就被稱為「恐龍的時代」。提起恐龍,大家最先想起的一個成語是什麼呢?那一定是「龐然大物」了。動輒數噸甚至數十噸的體重,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充滿了衝擊力。
  • 恐龍毀滅後,地球上為什麼不再出現恐龍那麼大的動物了?
    審核:小文引言:恐龍滅亡後,地球內為何再沒出現過體型與它相近的生物?恐龍為何能擁有碩大無比的身形?科學家給出幾點推測。說到恐龍,相信大部分朋友不會感到陌生。它們曾是地球霸主,曾在地球內生存了約1.6億年。
  • 這個就是恐龍的祖先?美國出土小個子恐龍,被認為是恐龍的祖先
    ,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種體型十分嬌小的恐龍,並且通過研究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所有恐龍的祖先。來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克裡斯汀·卡莫若是該恐龍的發現者之一,他在研究論文中講到了他們的團隊在馬達加斯加上發現了一種體積如同咖啡杯大小的恐龍化石,並將其命名為「Kongonaphon kely」,簡稱為K.kely。
  • 這個就是恐龍的祖先?美國出土小個子恐龍,被認為是恐龍的祖先
    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龐大的恐龍反而可能起源於一種嬌小的恐龍。根據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期出現了一篇關於探索恐龍祖先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種體型十分嬌小的恐龍,並且通過研究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所有恐龍的祖先。那麼這隻嬌小的恐龍到底是什麼來頭?為什麼研究人員認為它是所有恐龍的祖先?這隻小恐龍是什麼來頭?
  • 怎麼畫恐龍的簡筆畫?來這裡一步一步教你畫呆萌的恐龍簡筆畫
    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恐龍世界的認識比過去更加準確和全面了。關於恐龍的電影、記錄片特別多。光電影我就沒看幾部,但是對恐龍的懼怕已經根深蒂固。雖然小編很害怕恐龍,但是有很多小夥伴在後臺留言說想要恐龍簡筆畫教程,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不一樣的恐龍簡筆畫。
  • 恐龍的起源——地球上第一隻恐龍是如何誕生的?
    大約在兩億年前,地球的南北兩極沒有皚皚白雪,赤道帶上也無漠漠黃沙,植物欣欣向榮,動物生生不息。主宰這個迷人世界的就是龐大的爬行動物——恐龍。「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 《怪物獵人》與真實的恐龍有聯繫麼?
    19世紀的科學家認為恐龍是一種爬行動物,所以對恐龍的復原也是以現生的爬行動物——蜥蜴、鱷魚等動物為參照的。這樣復原出的恐龍自然就像是放大了的蜥蜴。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的恐龍化石越來越多,人們對恐龍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
  • 恐龍的顏色是怎麼恢復的?
    實際上這是件非常尷尬的事情,帶孩子去博物館,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小孩子看到恐龍就很興奮。這超越時空的東西,激發小朋友無窮的想像,而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恐龍離我們那麼久遠,你怎麼知道它皮膚的顏色是什麼呢?1822年曼特爾命名了第一隻恐龍,這種遠古生物開始進入人們視野,並迅速躥紅,成為人類眼中的明星生物。更為驚奇的是這個明星,紅了將近200年,卻熱度從不衰減。
  • 史前最小恐龍現身,另外就再科普其他十大迷你恐龍吧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博士拉爾斯·施米茨(Lars Schmitz)等學者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