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怪獸電影中,「哥斯拉」可以說是一面旗幟,而對於其原型更是爭論不休,有人說是恐龍、有人說是蜥蜴,也有人說是神話中的生物,真相只有一個?
98美版《哥斯拉》 要了解哥斯拉的原型,首先就需要了解其誕生過程,大部人第一次了解到哥斯拉,大概是從好萊塢的幾部《哥斯拉》電影中,98版哥斯拉講述了在太平洋的一處隱蔽小島上,法國多次在島上進行核試驗,導致小島上的蜥蜴發生了基因突變,變成了「哥斯拉」,哥斯拉遊過太平洋,在美國海岸登陸,釀成了一場災難。
美版《哥斯拉》的原型是它
這部電影中的哥斯拉原型正是一種名為海鬣蜥的蜥蜴,這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可以在海中遊泳的蜥蜴,海鬣蜥成年雄性平均體長0.75米,雌性平均體長0.6米,體重約12千克,它身上密布著厚厚的鱗片,背部尖刺交錯,完全符合人們理想中的「怪獸」設定。
然而它兇惡的外表下,其實是一顆溫柔的心,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海鬣蜥和當地居民友好相處,出沒於海島小鎮的各個角落,有時候甚至會爬上居民家的陽臺,和大多數蜥蜴不同,它們是素食主義者,以海裡的一些藻類為食,在數百萬年前,它們機緣巧合來到了科隆群島,在滿是熔巖,一片荒蕪的島上,這群蜥蜴堅韌的活了下來,變成世界上唯一會下水的蜥蜴。
知更鳥是它們的好夥伴,在缺乏淡水的島嶼上,知更鳥從海鬣蜥的口水中獲取水源,並以海鬣蜥身上的寄生蟲為食,這種伴生關係在蜥蜴圈裡可並不常見,但哥斯拉電影卻給人一種海鬣蜥特別殘忍的印象,它可謂蒙受了不白之冤。
知更鳥和海鬣蜥
從哥斯拉的外貌、動作設計,以及整個故事背景來看,海鬣蜥無疑是98年《哥斯拉》電影的原型,但更早的哥斯拉卻並非如此。 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原因,很多人下意識以為美國是哥斯拉的原產地,但實際上它的祖籍在日本。《哥斯拉》祖籍日本在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一種持續低迷的狀態,原子彈的「核恐怖」深入人心,日本社會迫切需要一個能拯救他們的超級英雄。它們將原子彈帶來的恐懼具象化成怪獸,然後創造一個英雄打敗怪獸,於是《奧特曼》、《宇宙戰艦大和號》、機甲類型的超現實英雄誕生了。
哥斯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哥斯拉的本名是ゴジラ(羅馬音Gojira),最早在日本電影《哥斯拉1954》登場,它是日本傳說中大戶島上怪物的名字,有人猜測初代哥斯拉的形象設計可能是參考中國古代的闢邪神獸。
闢邪神獸有那麼醜嗎? 要說日本哥斯拉,就不得不說特攝電影,所謂特攝電影就是在特效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通過道具模型,用特殊的拍攝角度來拍攝震撼的怪獸電影,這種技術的運用直到今天仍在延續,我們所熟知的很多科幻大片都是特攝加特效相結合,就連網絡上流行的很多「懸崖裝x」視頻也都是特攝技術。
最初的哥斯拉因為是人穿著皮套扮演的,所以在最初的角色設計上除了要考慮怪獸的造型,還要考慮穿皮套的人是否能很好的融入哥斯拉。如今,這種「皮套感」已經融入了哥斯拉的靈魂,粉絲廣泛接受。
日本哥斯拉不是某種「爬蟲」
即便特效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日本的哥斯拉電影依舊沒有放棄這種「皮套感」,庵野秀明導演的《新 哥斯拉》中,依舊用真人演員+動作捕捉技術的方式來構建哥斯拉,甚至在CG上追求那種「皮套感」。
庵野秀明甚至明確表示:「哥斯拉不是什麼巨大爬蟲類不是恐龍,這點要特別注意」。
這對中國觀眾來說可能難以接受,明明有更好的技術,更生動的設計,為什麼要刻意追求那種復古的感覺呢?但是對全球幾十年的哥斯拉老粉絲來說,「真實感」並非是追求的第一要務,能讓勾起觀眾的童年回憶才是更重要的。
對於新觀眾而言,2014年的美版哥斯拉大概更對胃口,但對於老觀眾卻並非如此。
哥斯拉是一個粉絲向的IP作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哥斯拉的形象已經在觀眾心中定型,它追求的不是好萊塢大片的那種真實感,而是在幾代人的共同回憶中找到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形象。
哥斯拉vs eva
日本的哥斯拉不是單純的生物,而是結合了神話元素的超現實物種,它擁有背部射線、口噴大火的能力,這是美版的怪獸電影中絕對不會出現的元素,它對標不是好萊塢的《金剛》類型的怪獸電影,而應該是《奧特曼》中的怪獸。
日版和美版的真假《哥斯拉》
本質上來說,日本哥斯拉和美國哥斯拉根本不是同一種概念,美版哥斯拉更多是套上了「哥斯拉」的名頭,實際上就是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式的怪獸電影,它改名為《深海蜥蜴》、《龍怪》,甚至可以叫阿貓、阿狗,一樣有人喜歡看,因為好萊塢的生產模式決定了,將它國的文化精髓拿走,剝下外殼去掉裡子,然後塞進美國夢,成熟的電影生產體系能給你在觀影時有過山車式的暢快體驗,總結就是:爽就完事了!2014美版《哥斯拉》而日本的哥斯拉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逐漸形成的概念,它甚至可能沒有原型,僅僅是初代導演的一個幻想,但經過一代代人的完善,才有了自己的形象,在日本,哥斯拉不止是一隻怪獸,更是一種文化,反映的是日本人的反戰情緒,對「核恐怖」的擔憂,對人與自然環境的思考,這些內核大概是好萊塢哥斯拉永遠也拿不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