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2020-11-21 南海網

點擊觀看視頻

  近日,在海南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裡,村民發現了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水生物,生物呈乳白色、通體透明,由絮狀主體及4個略帶橢圓形的肢體分別連接1條外環構成,身體周邊長滿的觸角像飄落水中的桃花。據當地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外觀的判定推測其應該是有著「水中大熊貓」和「活化石」之稱的桃花水母的一種。

疑似瀕危物種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現身五指山。通訊員 李方遠 攝

其實,2020年以來

海南還發現了其他新物種

更有一些遠道而來的稀客

下面讓我們去看看吧~

  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該物種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發現的。尖峰水玉杯已完成拉丁命名: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許涵研究員。

  該物種形態似紅色燈籠,該屬植物種類英名稱翻譯為中文,即精靈燈籠或仙子燈籠。

  水玉杯屬植物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此前中國有5種:臺灣水玉杯、三絲水玉杯、貢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黃金水玉杯,其中臺灣水玉杯僅見於臺灣高雄地區,為僅見於臺灣的特有植物。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

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尖峰水玉杯的發現,是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通過60公頃大樣地及網格樣地的長期監測工作的成果。自2011年以來,已經相繼發現了尖峰黴草、尖峰馬兜鈴、樂東馬兜鈴、海南線柱蘭、海南樺、雪影薹草共6個新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的發現是第7個新植物種。此外,該研究團隊還發現了無葉鰾唇蘭、桂越馬藍等海南新分布記錄種。

電子顯微鏡下的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尖峰水玉杯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植物多樣性資源,而且也間接證明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森林生態環境優良,自然保護成效顯著,為許多有特色、特有、稀有、瀕危植物種類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

 近日,中山大學科學家宣布在海南西沙群島發現新物種,並命名為石嶼海澤甲。該發現工作由中山大學教授賈鳳龍課題組與教授謝強課題組共同完成。

  據介紹,石嶼海澤甲產自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東部的石嶼礁,石嶼海澤甲體長只有1.10122毫米,體寬0.62~0.69毫米,生活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運動非常迅速。據了解, 2018年至2019年,謝強隨中大科考隊赴西沙群島考察,其間採集了多種海生昆蟲樣本,其中就包括西沙群島石嶼的一種海生甲蟲。經賈鳳龍團隊研究發現,該海生甲蟲為澤甲科海澤甲亞科新物種。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員,在Phytotaxa期刊上發表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邢氏水蕨。此次發現的地點為海口羊山溼地,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被列為易危物種。據了解,邢氏水蕨目前為海南獨有物種,數量較少,對海南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邢氏水蕨。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供圖

  「和一般的水蕨不一樣,邢氏水蕨只生長在流水水源的溼地環境下,且對環境很敏感。」上海辰山植物園研究員嚴嶽鴻說,新發現的水蕨被命名為「邢氏水蕨」(Ceratopteris shingii),是為了紀念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過去數十年間對海南植物調查研究的貢獻。邢氏水蕨目前已知分布在海口市羊山溼地的娘娘廟、將軍山及定安久溫塘等少數具有流水習性的淡水溼地,產地面積較小,並面臨著嚴峻的人為幹擾現狀和滅絕風險,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將該物種列為易危物種(VU)。

邢氏水蕨為橫走莖。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供圖

海南山青水藍

四季如春

不但吸引了很多人才過來紮根

很多罕見的小可愛、小精靈

也不遠萬裡來海南遊玩

不信,你看~

  首次出現在海口的小天鵝

  「海口五源河首次發現小天鵝。」2019年12月29日,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一則消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據悉,這是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首次發現小天鵝,同時也是小天鵝在海口出現的首次記錄。

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首次在海口發現小天鵝的是五源河旁瓊華村的村民譚勝利。據他介紹,早在半個月前,他便在村子附近發現了這隻「鵝」。「長長的脖頸,白色的羽毛,開始我以為這是誰家的鵝呢,哪知道它還會飛。」譚勝利說,當發現這隻「鵝」會飛之後,他便通過手機拍照找人求助,並最終確定這是一隻小天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 通訊員陳松攝

夏塘溼地群鳥高飛。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每年一到候鳥遷飛時,數不勝數的鳥兒飛過荒漠、越過高山,一路向南。海口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候鳥遷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條件,成為許多候鳥遷徙的主要「落腳點」和「加油站」之一。

  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海口日報記者跟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工程師馮爾輝,前往夏塘溼地保護小區觀鳥,拍攝鳥兒曼妙多姿的身影。夏塘溼地保護小區(夏塘也稱「下塘」)佔地面積約為3000畝,位於海南省海口市演豐鎮境內,毗鄰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海口46個溼地保護小區之一。

  根據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數據顯示,夏塘溼地共記錄到127種鳥,有7種是海南特有亞種。鳥類種數約佔我國的10%,佔海南的32%。其中,共有85種鳥類被列入不同的珍稀鳥類保護名錄,佔鳥類總數67%。

  白鷺:一首精巧的詩

大白鷺。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夏塘溼地,白鷺最多。遠遠看去,波光粼粼的水面閃耀著白光點點。此次攝影記者共拍攝到大白鷺和小白鷺2種。

小白鷺。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繁殖期的小白鷺,枕部生兩根狹長而軟的矛狀飾羽,就像長了兩根可愛的「辮子」。

  相比小白鷺的大膽和靈巧來說,「大塊頭」的大白鷺生性較為膽小警惕,動作較為遲緩。呈S形狀的脖子修長,像一個駝背的「小老頭」。

  黑尾塍鷸: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黑尾塍鷸。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黑尾塍鷸,系中型涉禽,嘴長而直,能直戳泥沙較深處搜尋獵物。現在已被列入國家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以及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鶚:逐浪的猛禽

鶚。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古詩文中的「雎鳩」就是「鶚」。喜歡成雙入對活動的鶚,被古人視為美滿愛情的象徵。

  中國古人對於神態威猛、目光銳利的鶚極為推崇,將目光四顧形容為「鶚視」或者「鶚顧」,把推薦賢人稱為「鶚薦」。在現實中,鶚是一種極為兇猛的鳥。食魚的鳥多種多樣,是猛禽中的「漁夫」。鶚對生活條件要求比較苛刻,必須要大面積多魚的水域,而且不吃死魚,只抓活魚。

  黑翅長腳鷸:鳥界「超模」

黑翅長腳鷸。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淺灘亭亭浣紗女,典雅端莊顏如玉。」有鳥友這樣形容黑翅長腳鷸。黑翅長腳鷸是鳥類攝影師們的心頭愛,其嘴巴細長筆直,身著潔白羽衣,背系黑色披風,修長的身體,讓人頓生憐惜之情。

  斑魚狗:一幅中國山水墨畫

斑魚狗。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斑魚狗」不是狗,是鳥。據了解,在已知的1000多種鳥類中,名字中含「狗」的,僅有翠鳥科下的兩種鳥:斑魚狗、冠魚狗。「草木萋萋,白霧迷離,有對魚狗,臨水而居。黑白裹身,斑駁素影」說的就是這兩種鳥,它們都是捕魚高手。

  池鷺:吃魚能手

池鷺。海口日報記者 康登淋 攝

  雖名為池鷺,但並非池中之物,它們在樹上築巢,系典型涉禽類,最明顯的特徵是「三長」,嘴長、頸長、腳長,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三亞海警海上巡邏意外發現海豚群

4月5日至6日

海南三亞海警局千舟艦

在執行轄區海域日常巡邏任務時

先後兩次發現大量海豚

在三亞附近海域自由遊曳、騰空戲水

點擊查看視頻

據了解,該艦在本月5日上午巡航經過亞龍灣附近海域時,就曾發現數十隻海豚在歡快戲水。時隔不過1天,在4月6日,又在該海域遇見上百隻海豚,場面非常壯觀,現場海警人員果斷放慢航速,緩慢遠離海豚群,儘量避免影響海豚群活動。

  「三棲明星」:紅頸瓣蹼鷸

  4月11日,記者在海口西海岸發現20餘只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紅頸瓣蹼鷸。它們成群結隊在海邊、沙灘、海面上覓食和嬉戲。

  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這種鳥並不怕人,它們可以在陸地上活動、在水裡遊泳、在空中飛翔,是真正的三棲明星。

  紅頸瓣蹼鷸,瓣蹼鷸屬的小型水禽。紅頸瓣蹼鷸喜成群,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大群,善遊泳,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紅頸瓣蹼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春季於4至5月、秋季於9至10月遷經中國,遷徙期間經過新疆天山、西藏南部、青海湖、黑龍江齊齊哈爾,以及山東、江蘇、福建、廣東、臺灣和海南島,部分可能在廣東、海南島和臺灣沿海越冬。

  高顏值鳥類——慄喉蜂虎

  今年3月底

  海口的五源河溼地公園

  迎來了一群可愛的小精靈

  它們是以美麗著稱的鳥類——慄喉蜂虎

  還吸引了央視的關注

  ▲6月29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海南海口:溼地迎來可愛精靈 慄喉蜂虎繁衍生息》報導

  從2018年起,每到夏季

  五源河溼地公園就會迎來不少慄喉蜂虎

  它們會在這裡用嘴和利爪

  挖出深達一米左右的洞穴作為巢

  開啟4個月左右的繁殖期

最後,

小編想說一句:

無論是長住還是旅居,

都很感謝這些小可愛。

謝謝你們用神仙顏值,

豐富了海南的美!

南海網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

南海網

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智慧財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

責任編輯:李明珠

相關焦點

  • 海南發現19個熱帶雨林新物種
    「它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僅在尖峰嶺有發現,且數量極少。」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11月14日下午,位於海口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稱熱科院)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向外界宣布發現海南新記錄種85個,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 除了以上介紹到的11個新物種,近年來,在海南還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這些「新同學」都叫什麼,長什麼樣子,小編都為大家逐一盤點好了!
  • 科學家在西非發現罕見橙色蝙蝠新物種
    據外媒報導,在西非國家幾內亞工作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橙色蝙蝠物種。這一罕見的發現是在與世隔絕的寧巴山脈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生在2018年初,當時科學家們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的寧巴山區的蝙蝠種群進行保護性調查,寧巴山區是西非一個橫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邊境的地區。
  • 海南西沙群島發現新物種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中山大學科學家宣布在海南西沙群島發現新物種,並命名為石嶼海澤甲。該發現工作由中山大學教授賈鳳龍課題組與教授謝強課題組共同完成。經賈鳳龍團隊研究發現,該海生甲蟲為澤甲科海澤甲亞科新物種。(總臺央視記者 毛鑫 魏安)
  • 海南首次發現!這種蜻蜓你見過嗎?
    袁浪興翻開了《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進行對比,發現短腹異蜻與照片裡的蜻蜓很相像。紅腹異蜻這種蜻蜓在海南從未被發現過,為了得到權威答案,袁浪興聯繫了此書的作者——昆蟲學博士張浩淼。在看過袁浪興發過去的圖片之後,張浩淼給出了答案。「這是海南蜻蜓種類的新發現——紅腹異蜻。」
  • 海南首次發現!這種蜻蜓你見過嗎?
    紅色的腹部透明的翅膀這隻美麗的蜻蜓停在樹枝上休息海口畓榃(duō tán)溼地研究所項目主任袁浪興為它拍下了一張照片卻不想這是新的發現▲紅腹異蜻下過雨後的夜晚,是兩爬類動物最活躍的時間袁浪興翻開了《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進行對比,發現短腹異蜻與照片裡的蜻蜓很相像。紅腹異蜻這種蜻蜓在海南從未被發現過,為了得到權威答案,袁浪興聯繫了此書的作者——昆蟲學博士張浩淼。在看過袁浪興發過去的圖片之後,張浩淼給出了答案。「這是海南蜻蜓種類的新發現——紅腹異蜻。」
  • 科學家發現罕見蝙蝠新物種:通體橙色
    科學家又發現了蝙蝠的新物種,跟目前都不一樣的是,其是罕見的橙色。這一罕見的發現是在與世隔絕的寧巴山脈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生在2018年初,當時科學家們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的寧巴山區的蝙蝠種群進行保護性調查,寧巴山區是西非一個橫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邊境的地區。
  • 原雞、白鷳、山鷓鴣 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我們曾經見過,也許還未相互認識,但我想告訴你我的名字,和你講講我的故事——我們來自大自然,外形各異,所棲之處不一而足,山川河流是我們的家,沐雨乘風稀鬆平常;我們看過蹦出海平面的朝陽,也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我們數過荒野的漫天星,也聽過人群匆忙的腳步聲;我們是樹、是草、是花、是蟲、是鳥、是獸……  春去冬來,田林城鄉,我們總是會與你不期而遇。
  • 原雞、白鷳、山鷓鴣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我們曾經見過,也許還未相互認識,但我想告訴你我的名字,和你講講我的故事——我們來自大自然,外形各異,所棲之處不一而足,山川河流是我們的家,沐雨乘風稀鬆平常;我們看過蹦出海平面的朝陽,也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我們數過荒野的漫天星,也聽過人群匆忙的腳步聲;我們是樹、是草、是花、是蟲、是鳥、是獸……  春去冬來,田林城鄉,我們總是會與你不期而遇。
  • 時隔111年壁虎近親裡氏瞼虎種組新物種在海南發現
    新華社海口12月9日電(記者陳凱姿)近日,壁虎的近親,新的瞼虎科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被科研人員發現,取名中華瞼虎,屬裡氏瞼虎種組。這也是時隔111年後,該種組家族首次發現的新成員。包括此次發現的中華瞼虎在內,全球已知20種。此前,海南已發現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3種,均為當地特有物種。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
  • 發布海南11個特有新物種 未來首要任務是保育
    科研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為了尋找這些新物種,他們需要冒著巨大的危險進入人跡罕至的山區和熱帶雨林中,經過反覆積累、對比,才能確認發現的是新物種。他表示,有的新物種含有一些藥用成分,但因為種群較少,未來第一是保護種群,其次才是對各種新物種進行研究、利用。
  • 這些罕見的懶人用品,你都見過嗎?
    這些罕見的懶人用品,你都見過嗎?【羊角咖啡杯】不鏽鋼內膽,皮質配件,材質更加安全合理,這款山羊杯一定會讓你愛不釋手它不僅可以讓你隨時隨地都能喝到美味的咖啡,而且還是一個個性的時尚配飾哦【心形迷你煎蛋器】 煎蛋神器,輕鬆煎出美麗無比的蛋,每天早上有個歡樂的早餐
  • 「鳥類中的大熊貓」現身海南 還有這些「大熊貓」曾被發現
    「國際上將黑臉琵鷺作為溼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它們也是整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線路上的明星物種,比較引人關注。」研究黑臉琵鷺十多年的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告訴記者,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黑臉琵鷺在東寨港越冬比較穩定,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共有26隻越冬;到了2000年以後,東寨港就很少有黑臉琵鷺出現了。
  • 印度發現罕見通體金黃色「金鱉」後,又發現罕見黑虎
    印度發現罕見通體金黃色「金鱉」 龜類動物、鱉類動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能有一些朋友甚至養了小龜作為小寵物。這些印度箱鱉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孟加拉國、緬甸等地區,所以很多朋友其實都沒見過正常的印度箱鱉,更別說金黃色的印度箱鱉了。
  • 半透明的"海豬"你見過嗎?"科學"號遇見罕見生物
    科考隊員利用船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下潛19次,發現了稀有的海蛞蝓,未知的珊瑚、馬蹄螺、深海扇貝、多毛類、海鞘等罕見深海生物。科考隊員利用船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下潛19次,對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共獲取深海巨型生物標本860號超過255種生物、巖石85塊,這也是「科學」號執行的5個海山航次中獲取生物樣品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一個航次,幾乎是過去兩個「科學」號海山航次才能獲得的物種總數。
  • 我市發現沒有腿的蜥蜴,你見過嗎?
    我市發現沒有腿的蜥蜴,你見過嗎? 日前,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組織的麗水生物多樣性調查組在松陽縣開展野外調查工作時,發現一條體背呈淺褐色並布有多條不對稱翡翠色橫紋的
  • 北京房山發現多種罕見動植物 物種多樣出乎意料(圖)
    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此次科考活動是上方山天然林的首次科考活動,是對北京地區生態環境的一次尋本溯源之考,新發現了很多古老物種。  此外,「上方山發現具有暖溫帶生態原始林的遺地,在北京乃至華北地區都可能是僅存的。」該負責人強調說,世界首都城市有原始林的城市不多。正因為是原始林和天然林,才保障了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
  • 海南村民發現「偷鴨巨蜥」 屬國家一級保護物種
    對此,有關人士推測,在東方市捕獲的巨蜥很可能是外來物種,在海南曾發現過孟加拉巨蜥,2006年有省小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在儋州從商販手中解救了一條孟加拉巨蜥,東方市捕獲的巨蜥會不會是孟加拉巨蜥? 孟加拉巨蜥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在我國雲南地區僅發現過該種巨蜥的標本。
  • 《時代》:2010十大新發現物種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公布了2010年十大十大新發現物種名單,其中長著豬鼻子的蟾蜍、可以織出25米直徑蛛網的蜘蛛,用前腿戳人的紡織娘,以及全身透明的青蛙等新奇物種都是首次亮相。新發現物種的完整榜單如下: 1、長著豬鼻子的蟾蜍一支由「保護國際」基金會派出的科考隊日前深入到南美哥倫比亞的叢林中。
  • 近10年發現的鼠鹿,錢幣蛙,透明蝸牛等7個新物種,你見過嗎
    這十年,你,我,他,它都變了。人類社會,近十年來有生有死。在動物界,許多物種已經滅絕,也發現了許多新物種。近10年發現的新種很多,以下7種比較特殊。其中鼠鹿,錢幣蛙,透明蝸牛的樣子超乎想像。透明蝸牛這種透明蝸牛是科學家去年在世界上最深的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它與普通蝸牛最大的不同就是外殼是透明的。它生活在地下980米沒有光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