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2021-01-14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在素有「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稱號的檳榔谷景區裡,海南日報記者見到了63歲的黎族老人黃大榮。原本家住保亭三道鎮甘什上村的黃大榮,2009年進入該景區工作。

  「我10歲左右就開始學習編織茅草技藝,家裡的老人手把手地教我。如今的黎村雖然很少蓋茅草屋了,但是我這門手藝還沒有忘記。」聽說有人來了解茅草編織技藝,黃大榮來了精神,侃侃而談。

  船型屋是黎族較為古老的民居,其頂部外形呈拱形,用紅藤、白藤扎架,屋頂上覆蓋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倒扣的船。相傳,黎族同胞為紀念坐船渡海而來的祖先而獨創的一種民居。

  「船型屋之美在於外觀,尤其是屋頂和屋簷,呈流線型,給人以古樸、淡雅和舒適的感受。」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高澤強教授如是評價,船型屋的屋頂凝聚了黎族建築的精氣神。

  編扎茅草片

  作為黎族民間建築的一種,船型屋過去在海南島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地區很常見。而遮日擋雨的屋頂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是茅草。

  「別小看這一根根不起眼的茅草,曬乾、編織起來就是最好的屋頂材料。」黃大榮帶記者走進自己平時的編織空間,那裡儲備了不少茅草。

  船型屋屋頂的圓拱造型有利於抵抗颱風的侵襲,而且能就地取材。鑑於這些優點,船形屋得以世代流傳下來。跟隨黃大榮的腳步,記者來到該景區一處船型屋旁,黃大榮拿出一片正在編織的茅草。

  身著繡有黎族圖騰的衣服,黃大榮躬下身來,坐在板凳上,一隻腳踩住茅草較粗的一端,雙手順著茅草的首尾走向繼續向前編織。「抓來一把幹茅草,用曬乾的白藤條交叉編織把茅草緊緊地扎住,編織好的一段立即用腳踩住並壓緊,這樣再繼續下一段,如此往復,編好的每片茅草大致規格是2米長、1.3米寬。」黃大榮一邊編織,一邊給記者講述著。

  在匠人手中,一把把茅草被編成將近3平方米大小,約一本《新華字典》厚度的茅草片。這只是第一步。

  層層交疊編織屋頂

  以面積10平方米左右的屋頂為例,按照黃大榮的測算,大約需要300片的茅草才能完全覆蓋。

  「不用粘膠等材料來密封填充,這些茅草真能擋住大雨嗎?」

  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疑問,黃大榮細細道來。原來,黎族的茅草屋頂能夠不漏雨不滴水,這種技藝與漢族人用瓦片蓋房遮風擋雨有異曲同工之效。

  黃大榮說,300片茅草並不是簡單地堆疊在藤架上,而是將藤架作為屋頂的底層,固定梁木之上後,才開始屋頂上的茅草編織工作。

  「按照S型的走勢,選擇從任何一側的屋簷開始,把每兩張茅草片重疊一部分,然後將事先切好的藤條固定在藤架上,從左到右,再從另一邊慢慢上移,從右向左,如此反覆,就可以完成拱形屋頂的茅草編織。」黃大榮說。

  在完成頂部的編織工作後,還需要找來4根竹竿,順著屋頂斜坡的方向壓住編織的茅草片,竹竿的兩端用藤條就近固定在旁邊的梁木上。這樣,一個船型屋的屋頂覆蓋才算基本完成。

  一座船型屋 兩年才建成

  「以前建造一座船型屋所需要的勞動力和時間都很多,費時費事,僅靠一家人是遠遠不夠的。」高澤強教授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從備料到房屋建成,最快也要兩年時間。其中備料時間較長,村民們要先到山上砍伐物色好的各種建房用材,拉回村中。為了讓木材長久耐用,防蟲蛀,必須將木材在泥水中浸泡或埋藏一年以上。在此期間還需要準備建房所用的各種小木條、竹子、藤條、麻樹皮等。

  「黎族人蓋房子一般都是集體勞作,村中凡知道某人家中有蓋房事宜,不論男女老少都會主動來幫忙,人人盡職盡責,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高澤強介紹,房子落成的那天,屋子的主人會好好款待幫忙蓋房子的村民,等到下一次別家蓋屋,他們也會主動去幫忙。

  過去,每一座船型屋都是黎族同胞團結互助的見證,每一座船型屋也凝結了當時黎族手工藝者最精湛的房屋建造技藝。

  新時代下的傳承

  「這門手藝荒廢太久了,多虧有了檳榔谷景區,在這裡我們能夠繼續製作傳統工藝品,比如黎錦、竹籠、牛皮凳等,現在景區內部分住房還是按船型屋的樣子來設計的,我們的船型屋並沒有過時。」黃大榮說。

  在保亭檳榔谷景區,不少遊客表示,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海南本地少數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這裡不僅較好地保留了黎族、苗族傳統建築形式,還結合時代精神對它們進行了創新。

  「景區按照過去村落的樣式營造,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的黎村苗寨。有了村落還不夠,我們還把原來村裡的老人請進景區,讓他們在這裡生活,有手工技能的老人可以在這裡多掙些錢,鼻簫演奏、茅草編織、藤編技藝、首飾加工等,就連我們的員工房都是按照船型屋的樣子去建造的。」檳榔谷景區負責人吉貴說。

相關焦點

  • 白查老村船型屋,解構黎族古老建築、民俗等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 海軍山 文/圖白查村是海南西部一個著名的黎族山村,位於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地處玉龍山山腳的盆地中,春季到訪漫山遍野的木棉盛開,景色宜人。因擁有完整的黎族船型屋,白查村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阿金有了新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阿金接過新家的鑰匙。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老建築中品味文化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許環峰    藍天、大海、沙灘、椰樹……也許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這就是海南的全部。然而,海南擁有的,並非只有這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港百年思變之路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李佳霖  「海南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海口,如同所有的法國人都知道巴黎一樣——昔日的首府瓊州(指瓊山府城)如今在它的現代鄰居面前,已經徹底黯然失色,後者以前卻只不過是它的一個不起眼的外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姿多彩的海南溼地
    海南,是中國溼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因為有了水,有了溼地,海南才格外美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線答詢
    海口市林業局回覆:  接報後海口市林業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繫該市民,並於當天中午趕到現場,發現是兩隻領角鴞幼鳥,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業局工作人員已將這兩隻領角鴞帶回進行觀察,如果幼鳥身體狀況良好就進行野外放生,感謝市民對林業工作的支持。  餐廳銷售過期飲料  誰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