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許環峰
藍天、大海、沙灘、椰樹……也許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這就是海南的全部。然而,海南擁有的,並非只有這些。
作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鄉和華僑之鄉,文昌市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並有著濃厚的南洋風情。若要感受海南文化,文昌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地方。而在這裡,這些文化則在諸多的老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
如果你願意將腳步放慢,將心靈沉澱,你會在文昌的這些老建築中尋到一個時光隧道,通往它們曾經輝煌的黃金時代,傾聽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傳奇。
溪北書院:
講不完的學 讀不完的書
地點:文昌鋪前鎮
作為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溪北書院見證了120年間學無止境的教學之道。這裡是海南現保留得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建築群,這裡是文昌最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在。
始建於公元1893年的溪北書院,是由清末著名書法家潘存籌建的。在歷經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後,這所書院如今依然是當地文北中學的用地。
書院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0多畝,南開山口,俗稱頭門,面闊三開間兩邊有磚砌的側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是一所硬山門的四合院型古建築,由大門、講堂、正樓、經堂和齋舍五部分組成,全部磚瓦結構,其間由東西廊相連,四周由圍牆環繞。南開山門,闊三開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門匾上為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鏡所題的「溪北書院」四個大字。
120多年來,溪北書院默默「布道」,桃李芬芳,這裡每一個角落,花草樹木,磚瓦石塊,透著歷史的氣息。作為文昌市保留最完整的書院,溪北書院傳承的是文昌亙古不變的歷史文化積澱。經過歲月時光的濯洗,更顯幽靜深邃的溪北書院,銘刻著歷史的記憶,講述著盛衰間的往事。
韓家宅:
風雨飄搖七十載
地點:文昌東閣富宅村
1936年,16歲便遠赴泰國謀生的文昌人韓欽準在泰國獲得大筆財富後,與家裡兄弟一起投入巨資在家鄉文昌東閣開始興建一所宏偉的大宅子。這便是如今的韓家宅。
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後的政治風波,並一度被更換主人,這座豪華建築最終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歸還韓家人。在風雨飄搖的七十載,韓家宅承載了韓氏家族的起伏與悲喜。
韓家宅坐北朝南,高大寬敞,為四進深院,每進正屋三開間,前後設門,主體建築基本沿用海南傳統的單縱軸線多進式布局,四面有高大的院牆護衛。北面闢有外廊,與東側橫屋的庫房及衛生間相通,東橫屋頂建方形涼亭二座,供主人休閒乘涼,同時也具有登高瞭望之用。西面橫屋7套13間,被闢為會客室、客廳及廚房,六邊形廊柱選用名貴的坤甸木。
滄桑歲月雖然讓當年的豪華建築盛景不再,但低頭仰首之際,仍可以看出其選用的建築材料質量上乘。地磚上的圖案,牆上壁畫的顏色,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暗淡,依然色彩鮮豔,線條清晰。這些壁畫以寫實的彩繪手法,再現了韓欽準當年在泰國興辦元興利火鋸廠等情景,畫中有山有水,有忙碌著的人物和元興利火鋸廠的全貌。
除了用料上乘外,韓家宅院門及窗花的雕刻,保留了文昌民居注重細節裝飾的傳統。在客廳的門窗上,有著各種不同的字體鏤空雕刻的「富貴」、「喜」、「禎祥」等圖案,雕刻精細,圖案生動。
歲月給予了牆壁斑駁的痕跡。主人當年的風採,唯有從生動的筆畫中憑想像遙望,不禁令人感慨萬分。
符家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地點:文昌頭苑松樹下村
符家宅掩映在山林碧樹叢中,褪了色彩,少了喧譁,添了凋敝,增了老態,卻堅持著骨子裡的大氣與奢華。
進入符家宅院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層疊通透的拱券造型,以及它們所帶來的獨特的景中對景。拱券相連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驗。在很多建築學者看來,符家宅是將弧形裝飾元素和拱券運用發揮到極致的經典作品。
從殘存的墩臺中可以看出,每間正屋一樓前面都建有階梯通往二樓。三進正屋均有連廊連接,連廊又與前後天井連通,全是兩層平頂結構。每間臥房均開有兩門四窗,在第二層,各建有前後兩個內陽臺,每個陽臺外有一個圓窗,圓窗與連廊的拱券交相呼應,重重疊疊,營造出美妙無比的視覺效果。
除了平面布局別具匠心,符家宅屋頂的修飾,側邊門樓的細節用工,都沿用了傳統民居注重雕刻和彩繪的特色,雖然經過歲月的流逝風雨的衝刷,但不少仍然可見色彩。木雕、石雕、灰塑等傳統工藝,也在符家宅得到了大量的體現,讓人目不暇接,驚嘆連連。
符家宅與它的主人一樣,有著起伏的過往。1915年,遠赴新加坡謀生的松樹下村的符氏三兄弟衣錦還鄉,開始建造這間大宅。抗日戰爭爆發後,符氏三兄弟躲避戰亂舉家遷往新加坡。此後,符家宅的值錢木料被落魄後的符家媳婦變賣。現在的符家宅雖然牆體猶存,屋頂尚在,但卻成了一座缺少木料相連的殘樓,讓人為之嘆息。
遙想當年,符家宅在它那些炊煙嫋嫋、歌舞昇平、絡繹不絕的輝煌歲月裡,該有著怎樣的驕傲與自豪?
鬥柄塔:
滄桑塔影靜候歸航
地點:文昌鋪前七星嶺
380多年前,由於沒有航標,經過文昌鋪前海域的船隻常常迷失方向,遇到風浪時甚至遭遇沉沒的厄運。為了造福鄉梓,當地政府建造了鬥柄塔。數百年來,這座塔像一個守望者,忠實地護佑著眼前的大海和腳下的土地。
鬥柄塔塔身平面為八角形,共七層,層層收縮遞減,磚道以線磚與梭角子磚疊塞出簷,每層設有拱門,內設螺旋式階梯。塔高約20米,塔門面向西南,門額石匾上刻有「鬥柄塔」三個字。上款刻「明天啟五年孟冬(即公元1625年)月建造」,下款刻「清光緒十三年孟冬(即公無1887年)重修」。添了新漆的字跡紅得醒目,與飽經滄桑的塔身形成反差。
鬥柄塔坐東北,朝西南,傳說對應北鬥,猶如七星生柄,故得名「鬥柄」。另一層含義是鬥柄塔的位置對著北鬥七星中玉衡、開陽、搖光三星,北鬥星最末一顆星搖光,傳說為主司祿位的星,所以取名鬥柄塔,意欲當地文運昌盛,官運亨通。
塔頂直徑大約2.5米左右,環塔尖留有餘地,可以供登臨者從不同方向遊移遠眺。登臨送目,只見瓊州海峽煙波浩渺,漁舟穿梭。從建成至今,鬥柄塔歷經380多年風雨滄桑,依然巍然矗立。沐浴海雨天風,雄視驚濤駭浪,造福於過往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