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在老建築中品味文化

2020-11-26 海南日報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許環峰

  

  藍天、大海、沙灘、椰樹……也許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這就是海南的全部。然而,海南擁有的,並非只有這些。

  作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鄉和華僑之鄉,文昌市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並有著濃厚的南洋風情。若要感受海南文化,文昌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地方。而在這裡,這些文化則在諸多的老建築中得到充分體現。

  如果你願意將腳步放慢,將心靈沉澱,你會在文昌的這些老建築中尋到一個時光隧道,通往它們曾經輝煌的黃金時代,傾聽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傳奇。

  溪北書院: 

  講不完的學  讀不完的書

  地點:文昌鋪前鎮

  

  作為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溪北書院見證了120年間學無止境的教學之道。這裡是海南現保留得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建築群,這裡是文昌最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在。  

  始建於公元1893年的溪北書院,是由清末著名書法家潘存籌建的。在歷經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後,這所書院如今依然是當地文北中學的用地。

  書院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0多畝,南開山口,俗稱頭門,面闊三開間兩邊有磚砌的側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是一所硬山門的四合院型古建築,由大門、講堂、正樓、經堂和齋舍五部分組成,全部磚瓦結構,其間由東西廊相連,四周由圍牆環繞。南開山門,闊三開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門匾上為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鏡所題的「溪北書院」四個大字。

  120多年來,溪北書院默默「布道」,桃李芬芳,這裡每一個角落,花草樹木,磚瓦石塊,透著歷史的氣息。作為文昌市保留最完整的書院,溪北書院傳承的是文昌亙古不變的歷史文化積澱。經過歲月時光的濯洗,更顯幽靜深邃的溪北書院,銘刻著歷史的記憶,講述著盛衰間的往事。

  韓家宅:

  風雨飄搖七十載

  地點:文昌東閣富宅村

  

  1936年,16歲便遠赴泰國謀生的文昌人韓欽準在泰國獲得大筆財富後,與家裡兄弟一起投入巨資在家鄉文昌東閣開始興建一所宏偉的大宅子。這便是如今的韓家宅。

  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後的政治風波,並一度被更換主人,這座豪華建築最終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歸還韓家人。在風雨飄搖的七十載,韓家宅承載了韓氏家族的起伏與悲喜。

  韓家宅坐北朝南,高大寬敞,為四進深院,每進正屋三開間,前後設門,主體建築基本沿用海南傳統的單縱軸線多進式布局,四面有高大的院牆護衛。北面闢有外廊,與東側橫屋的庫房及衛生間相通,東橫屋頂建方形涼亭二座,供主人休閒乘涼,同時也具有登高瞭望之用。西面橫屋7套13間,被闢為會客室、客廳及廚房,六邊形廊柱選用名貴的坤甸木。

  滄桑歲月雖然讓當年的豪華建築盛景不再,但低頭仰首之際,仍可以看出其選用的建築材料質量上乘。地磚上的圖案,牆上壁畫的顏色,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暗淡,依然色彩鮮豔,線條清晰。這些壁畫以寫實的彩繪手法,再現了韓欽準當年在泰國興辦元興利火鋸廠等情景,畫中有山有水,有忙碌著的人物和元興利火鋸廠的全貌。

  除了用料上乘外,韓家宅院門及窗花的雕刻,保留了文昌民居注重細節裝飾的傳統。在客廳的門窗上,有著各種不同的字體鏤空雕刻的「富貴」、「喜」、「禎祥」等圖案,雕刻精細,圖案生動。

  歲月給予了牆壁斑駁的痕跡。主人當年的風採,唯有從生動的筆畫中憑想像遙望,不禁令人感慨萬分。 

  符家宅: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地點:文昌頭苑松樹下村

  

  符家宅掩映在山林碧樹叢中,褪了色彩,少了喧譁,添了凋敝,增了老態,卻堅持著骨子裡的大氣與奢華。

  進入符家宅院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層疊通透的拱券造型,以及它們所帶來的獨特的景中對景。拱券相連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驗。在很多建築學者看來,符家宅是將弧形裝飾元素和拱券運用發揮到極致的經典作品。

  從殘存的墩臺中可以看出,每間正屋一樓前面都建有階梯通往二樓。三進正屋均有連廊連接,連廊又與前後天井連通,全是兩層平頂結構。每間臥房均開有兩門四窗,在第二層,各建有前後兩個內陽臺,每個陽臺外有一個圓窗,圓窗與連廊的拱券交相呼應,重重疊疊,營造出美妙無比的視覺效果。

  除了平面布局別具匠心,符家宅屋頂的修飾,側邊門樓的細節用工,都沿用了傳統民居注重雕刻和彩繪的特色,雖然經過歲月的流逝風雨的衝刷,但不少仍然可見色彩。木雕、石雕、灰塑等傳統工藝,也在符家宅得到了大量的體現,讓人目不暇接,驚嘆連連。

  符家宅與它的主人一樣,有著起伏的過往。1915年,遠赴新加坡謀生的松樹下村的符氏三兄弟衣錦還鄉,開始建造這間大宅。抗日戰爭爆發後,符氏三兄弟躲避戰亂舉家遷往新加坡。此後,符家宅的值錢木料被落魄後的符家媳婦變賣。現在的符家宅雖然牆體猶存,屋頂尚在,但卻成了一座缺少木料相連的殘樓,讓人為之嘆息。

  遙想當年,符家宅在它那些炊煙嫋嫋、歌舞昇平、絡繹不絕的輝煌歲月裡,該有著怎樣的驕傲與自豪?

  鬥柄塔:

  滄桑塔影靜候歸航

  地點:文昌鋪前七星嶺

  

  380多年前,由於沒有航標,經過文昌鋪前海域的船隻常常迷失方向,遇到風浪時甚至遭遇沉沒的厄運。為了造福鄉梓,當地政府建造了鬥柄塔。數百年來,這座塔像一個守望者,忠實地護佑著眼前的大海和腳下的土地。

  鬥柄塔塔身平面為八角形,共七層,層層收縮遞減,磚道以線磚與梭角子磚疊塞出簷,每層設有拱門,內設螺旋式階梯。塔高約20米,塔門面向西南,門額石匾上刻有「鬥柄塔」三個字。上款刻「明天啟五年孟冬(即公元1625年)月建造」,下款刻「清光緒十三年孟冬(即公無1887年)重修」。添了新漆的字跡紅得醒目,與飽經滄桑的塔身形成反差。   

  鬥柄塔坐東北,朝西南,傳說對應北鬥,猶如七星生柄,故得名「鬥柄」。另一層含義是鬥柄塔的位置對著北鬥七星中玉衡、開陽、搖光三星,北鬥星最末一顆星搖光,傳說為主司祿位的星,所以取名鬥柄塔,意欲當地文運昌盛,官運亨通。

  塔頂直徑大約2.5米左右,環塔尖留有餘地,可以供登臨者從不同方向遊移遠眺。登臨送目,只見瓊州海峽煙波浩渺,漁舟穿梭。從建成至今,鬥柄塔歷經380多年風雨滄桑,依然巍然矗立。沐浴海雨天風,雄視驚濤駭浪,造福於過往舟楫。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此外,近年來5G、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網際網路新一代技術風頭正勁;伴隨技術的進步,我國大健康產業也正加速走向「數位化」,在變革迭代中重構產業新生態。  在本次大會上,省衛健委啟動了海南省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海南的聲音……
    樹鼩、海南兔、椰子貓輪番登場,它們在樹枝間跳躍自如,撲食幼鳥、老鼠或果類,發出「咯咯咯」的求偶聲或「嘰嘰嘰」的怒吼聲。不遠處,來去無蹤的蛇群「嘶嘶」作響地吐著紅信子,又一場生存大戰一觸即發之餘,也在雨林中激蕩出更恢弘、更鮮活的音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卷詩書穿越500春秋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與丘濬、海瑞、張嶽崧齊名的「海南古代四大才子」之一——王佐,以詩文見長,一生著作甚豐,其著作計有《雞肋集》《瓊臺外紀》《經籍目略》《家塾原教》《金川玉屑集》《庚申錄》《珠崖錄》等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端午,公仔約你雲看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準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後吃團圓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昆蟲 大世界
    這一屬於昆蟲綱蜻蜓目的昆蟲,一般生長於川溪河流、湖沼溼地等環境中。  對海南而言,蜻蜓目昆蟲是豐富自然遺產的重要部分,它們是主要的昆蟲捕食者,對調節其所處生態系統中水生和陸生昆蟲的數量起著重要作用。  《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中介紹,在蜻蜓分類裡,大體上分為束翅亞目和差翅亞目,還有一類間翅亞目,是古老的孑遺物種,近緣種和分布地區都很有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在熱帶觀賞生物大家庭中,觀賞魚是名副其實的主角,也最受人們喜愛。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發展熱帶觀賞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0多年來,我省觀賞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仍存諸多不足:熱帶淡水觀賞魚和熱帶海水觀賞魚常常供貨不足、海洋觀賞生物資源形勢不樂觀、養殖品種單一、產業鏈太短……  突破觀賞漁業發展瓶頸,有待從科研、養殖、生態保護等方面共同發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