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端午,公仔約你雲看戲

2021-01-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準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後吃團圓飯。

  在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人們正在籌備一場端午線上大戲,三江公仔戲與您相約,6月25日晚7點南海網抖音直播間不見不散。

  鑼鼓響、唱腔起,公仔戲開場

  「鑼鼓響,唱腔起,公仔戲好戲開場;

  排八仙,擲利錢,搶得幸運笑整年……」

  比瓊劇歷史更悠久的海南公仔戲已經傳唱了數百年。只需丈高舞臺、布幔圍遮,一場公仔戲就能欣欣然唱將開來,為觀眾獻上一場妙趣橫生的表演。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公仔戲傳承人、三江鎮昌福村村民馮海家中。院子裡,戲臺已搭設完畢,馮海及戲團的演員正手持公仔,投入地排練。

  細看那戲臺,以兩米多長、兩米多寬、兩米多高的鐵架子為基礎,朝著觀眾的那一面,一前一後拉起兩層紅色幕布。兩層幕布之間有一些空間,演員站在後一層幕布後,藉助幕布擋住自己的身體,再手持木偶在狹小空間裡靈活操作,口中唱著戲文展開表演。舞臺後臺還有八音樂隊敲鑼打鼓,和演員之間巧妙配合,很是熱鬧。

  據馮海介紹,海南公仔戲最初在瓊北一帶流行,演出家當很簡單,幾張長凳,鋪上木板就成了臺底。在臺底上,用木條搭成一座小屋模樣的臺架,掛上布景,一個小戲臺就搭成了。

  「海南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會祈求平安、吉祥。唱公仔戲,也是將福氣帶給觀眾的一種方式。」馮海說,海南公仔戲的劇目很多,包括《文武狀元》《廣東開科》《三進士》《錦上添花》等,大都講述古時候人們在參加科考時發生的有趣故事,都以喜劇結尾。有的劇目以歷史故事為藍本,通過戲曲化的編排和演繹,讓觀眾不僅能收穫快樂,還能了解到許多史實,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方式。還有些劇目記錄了民間故事、生活故事,深受觀眾喜愛,如《雙鳳朝陽》等。

  一場劇,臺前幕後兩齣戲

  在觀眾的視角中,一出公仔戲,只見木偶不見人,只聞其聲不見人。木偶仿佛被賦予靈性,活了過來,既能唱,又能跑,作揖、眨眼這樣微小的動作都能行雲流水般完成,演員與木偶達到了完美融合。

  兩層幕布中,亮點在後面這層。晴空、祥雲、仙鶴、福松……幕布上有許多寓意吉祥如意的元素,奠定了公仔戲喜慶、祥和的氛圍和基調。

  排練之餘,馮海現場進行了一段公仔戲表演。他熟練地託起公仔,唱了一段《廣東開科》唱段。唱詞中的喜怒哀樂全部表現在他的臉上,「雖然公仔臉上沒有表情,但是我們表演時要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悲喜,怒要大聲罵出來,喜要快樂地唱出來,這樣才能演好公仔戲,帶領觀眾更好地入戲。」

  小戲臺上演繹千姿百態

  海南公仔戲演出時使用的木偶公仔栩栩如生。據馮海介紹,每個公仔的頭部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早些時候,公仔頭部較小,大約30釐米左右,上半身用藤條竹篾編織成肩膀,雙手也是用木刻而成。公仔穿上寬大的戲袍遮住下半身,然後用靴、鞋代腳,木棍或藤條從靴、鞋的後面直插入頭部,藏於體內,方便操縱。公仔穿的靴、鞋也可以遮住傳唱人的手。後來,公仔頭部和身體內設有機關,眼睛能轉動,嘴巴能閉合,舌頭能伸縮自如。

  「海南公仔戲的角色有生、旦、淨、末、醜五大類,以及佛祖、女媧、海龍王、聖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種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劇角色,可以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演出效果。」馮海的父親、今年76歲的馮所杏說。馮所杏是老一輩海南公仔戲傳唱人,也是馮海學習公仔戲的啟蒙導師。

  據了解,在表演程式上,海南公仔戲有手勢擺動、拱手作揖、跺腳、拂袖、跪馬、射箭、玩扇花、滾翻、眼睛轉動、嘴巴張合、雙手抓拿等,根據劇情需要靈活運用。

  「最考驗公仔戲演員功力的是一人分飾多角,演出期間需要順利完成轉換。」馮所杏說,一出公仔戲一般需要一人分飾數角,因此每個人都要熟悉整臺戲的唱本,懂得每個角色的唱腔,隨時準備在他人忘詞的情況下救場。「一出公仔戲要出彩,並不是某個演員出彩就能唱得好,需要大家配合默契、不出紕漏,演得精彩,獲得觀眾認可。」

  線上直播,相約端午

  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委主任科員杜松昌和馮海是老朋友,他們的相識就源於海南公仔戲。他們都希望能好好傳播海南公仔戲,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海南公仔戲。

  據杜松昌介紹,總體而言,海南公仔戲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間器樂曲為基礎,融入海南人的生活習俗,對歷史故事和本地民間故事進行演繹,融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是根植於民眾之中的海南民間藝術瑰寶。

  杜松昌說,如今,老一輩的海南公仔戲藝人不少,但喜歡這門藝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目前,這門傳統藝術傳播範圍較小,多在海南鄉村演出,不少人對公仔戲並不了解,傳承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響,三江鎮公仔戲劇團已經「歇業」近半年,許多當地老百姓都希望能在端午節看上一場精彩的公仔戲。

  「現在都流行網上帶貨,我們想為什麼不創新形式,在網上直播公仔戲?這樣不僅能讓喜歡公仔戲的本地群眾看個夠,也可以讓不了解公仔戲的網友認識它。」杜松昌說,近期,他們和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合作,將通過抖音開展三江公仔戲「雲看戲」直播活動。

  近幾年,馮海帶領三江文化站公仔戲團到海南多個市縣表演,受到許多老百姓的歡迎。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公仔戲的傳承越來越重視。海南公仔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確定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在三江鎮,就有馮海等8名非遺傳承人。

  「雲」演戲,老戲骨迎新挑戰

  為了更好地傳承海南公仔戲,近兩年,海口市美蘭區還開展了多場三江公仔戲主題匯演,組織開設暑期培訓班,讓更多孩子參加學習。

  此次「雲看戲」直播活動,通過直播為公仔戲「吸粉」(增加粉絲數量),也是傳播海南公仔戲文化的一種創新手段。

  連日來,馮海和劇團演員抓緊時間進行彩排。馮海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網上直播,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對演員來說,他們對演出劇目已經非常熟悉,但畢竟是第一次在網上直播,受手機屏幕大小限制,馮海等演員要重新練習站位、走位,避免一不小心就「走出」屏幕。同時,年過半百的他們,還要學會找到「鏡頭感」,讓鏡頭前的觀眾看到公仔戲的精彩,這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雖然存在很多困難,但是我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馮海說。

  據介紹,此次三江公仔戲「雲看戲」直播活動,將於6月25日端午節當天通過抖音直播,網友可關注南海網官方抖音帳號進行觀看。

  相關連結

  三江公仔戲

  與臨高木偶戲之不同

  海南公仔戲又稱木偶戲、傀儡戲或手託木頭戲,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表演藝術。海南公仔戲將文學、美術、音樂、戲曲融為一體,極具地方特色。在海南的鄉村、城郊的節慶、祭祀、祝壽、婚禮等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公仔戲。

  公仔戲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戲」,只有念白,沒有唱腔,伴奏為鑼鼓。清康熙年間,公仔戲形成「板腔板為主,並有少量曲牌」的唱腔體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演出劇目除外地傳入的雜劇、傳奇劇目外,也有由本地藝人根據傳說和本地故事改編而成的劇目,這標誌著海南公仔戲已完全成熟,擁有自己的獨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編自演的本土藝人隊伍,伴奏音樂全部運用本土的八音樂器樂曲。

  海南解放後,公仔戲表演藝術不斷獲得發展和提高,成為內容豐富的綜合性藝術。

  與臨高木偶戲「演員與木偶同臺演出」的表演形式不同,三江地區的公仔戲一般是演員在幕布後操控木偶公仔唱戲,公仔在幕布前「表演」。從觀眾的視角來看,臨高木偶戲演出時能看到演員。三江地區的公仔戲,一個舞臺,幾塊幕布,數十個木偶,道具不多,十人成一戲班,便可唱一臺戲。觀眾只能看到木偶,聽到演員的聲音,看不到演員本人。

  不過,近年來,在更大的舞臺上,面向更多觀眾表演時,三江地區公仔戲劇團的演員也會穿上戲服,像臨高木偶戲那樣,演員與木偶同臺演出。(劉夢曉整理)

  本版圖片由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昊攝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噸有機肥及約1噸蛋白飼料。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姿多彩的海南溼地
    海南,是中國溼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因為有了水,有了溼地,海南才格外美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入饌入藥話鮮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高高矮矮、擁擁擠擠,一株株嬌嫩欲滴的鮮蕨,或拳曲狀如小兒握拳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的另一種水獺:小爪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除了以海南命名的海南水獺,海南島上還生活著另一種可愛的水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與海南的淡水觀賞魚來源於養殖不同,海南海水觀賞魚主要來源於捕撈。這些從海裡捕來的海水觀賞生物,在國內市場上是暢銷品。  「全國海洋館和水族館裡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絕大部分由海南提供。」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愛民介紹,幾乎所有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都來自珊瑚礁海域,中國幾乎所有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都來自海南島周圍海域及三沙海域,而海南供應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幾乎都來自野生捕撈。  口碑叫得響:  海南觀賞魚全國最好  讓林碧山頗為自豪的是,海南是全國最大的熱帶觀賞魚產區,向全國供應熱帶觀賞魚及魚苗,且產品品質高。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魚煲「煲正」讓你胃口大開!
    古人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