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窮窩」「拔窮根」 貴州5年搬遷192萬人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貴州省畢節市迤那鎮農民新居 賀俊怡 攝

中新網貴陽1月6日電 (記者 張偉)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2016年至2020年,作為中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完成搬遷192萬人(含中國恆大集團援建畢節新增搬遷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

記者6日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上述消息。

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杰表示,貴州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和「頭號工程」統籌推進,作為改變貴州城鄉格局、城鎮格局和產業格局的重大機遇,作為改變山區貧困民眾及其子孫後代命運的重要舉措,舉全省之力推進。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成功實踐是脫貧攻堅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生動寫照。張杰說,近200萬人的大搬遷,搬出了脫貧攻堅新成效,貴州全省三分之一貧困人口通過搬遷實現脫貧,從源頭上破解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難題;搬出了城鎮發展新動能,帶動貴州全省城鎮化率增長5個百分點,從要素上助推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搬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突破,實施拆舊復墾復綠促進遷出地生態修復,從根源上築牢生態底線。

張杰表示,下一步,貴州將立足於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銜接,抓好集中安置區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和社區治理,促進搬遷勞動力充分就業和穩定就業,進一步鞏固搬遷脫貧成效,實現搬遷民眾增收致富和可持續發展。

「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的目標。貴州省生態移民局後續發展處處長賴寶生說,貴州將通過持續提升搬遷民眾穩定就業質量、易地扶貧搬遷產業配套水平、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推進搬遷民眾社會融入來確保實現目標。(完)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啟德小區是化德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樓房20棟,可安置移民搬遷戶1660戶,目前已安置2012年生態移民500戶、1200人,2014年生態移民233戶、700人,安置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47戶、1238人。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中央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中央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六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 挪窮窩斬窮根——呂梁新傳奇
    挪窮窩斬窮根 「搬」來安居樂業新生活 地處呂梁山區深處的山西省岢嵐縣,山大溝深、坡陡地瘠。 「以前我住的是土房子,冬天四面透風,下雨時四處漏雨。吃水得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樓房。」在岢嵐縣廣惠園移民新區的新房內,62歲的貧困戶曹六仁說。
  • 「新家園」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山民變成幸福「新市民」
    遠眺龍陵縣城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寬,保山市龍陵縣32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600戶同步搬遷戶告別故土,搬遷到42個移民安置點迎來新生活。搬出窮窩「拔窮根」夜幕降臨,龍陵縣碧寨鄉濱江(怒江)小鎮移民新村熱鬧起來。
  • 「十三五」期間,河洛山鄉六萬餘名深山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十三五」之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在河洛山鄉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5年間,全市6萬多人搬進了大山之外的新房子,挪了窮窩,換了窮業,徹底拔掉了窮根。柴金娥就是其中之一。  坐在汝南社區新房子的沙發上,一抬眼,牆上掛著搬遷前土坯房的照片。
  • 整村拆除,36戶村民挪「窮窩」!青田這個村啟動整村搬遷啦!
    大搬快聚有新進展青田這個村啟動整村搬遷拆除啦~近日,海溪鄉西園村底章自然村整村搬遷正式啟動,這也是2020年來我縣唯一一個啟動整村拆除工作的自然村。36戶村民挪「窮窩」一大早,挖掘機正式開始進入底章自然村,並開始進行拆除工作。
  • 異地搬遷拔窮根 濟南積米峪的杜仲花開了
    村主任張生茂邊回憶邊嘆氣,最困難的時候,村裡的貧困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距離學校最遠的家庭需要跑5公裡山路送孩子上幼兒園。「那時候普通家庭每月在送孩子上學這件事上,平均都要花個400元,對我們村很多家庭來說是筆沉重負擔。」張生茂說。2016年4月,積米峪村被確定為濟南市僅有的兩個易地扶貧搬遷村之一。
  • 「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
    「十三五」期間,我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暖陽下,位於三臺縣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活動中心內不時傳出一聲聲歡快愉悅的笑聲,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盡情享受著搬遷後的幸福生活。  啟德小區是化德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樓20棟,可安置移民搬遷戶1660戶,目前已安置2012年生態移民500戶、1200人,2014年生態移民233戶、700人,安置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47戶、1238人。
  • 5年960多萬人「挪窮窩」 這項任務難在哪兒?
    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世界上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只有80多個,而近1000萬人易地搬遷,就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這場歷時五年的奮鬥,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
  • 【民族團結黨旗紅】黨建引領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謀富業
    「那時候,一下雨,村前的土路就變成了泥地,腳踩進去都拔不出來。」說起搬遷前的生活情況,建檔立卡貧困戶沙馬石支直搖頭。就在去年,沙馬石支一家6口告別了大山,住進了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樓棟長制度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一部分,實現了社區網格化管理,鞏固了黨建治理平臺,讓基層組織由「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合作」,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治理創新。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
  • 觀察|5年960多萬人「挪窮窩」 這項任務難在哪兒?
    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世界上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只有80多個,而近1000萬人易地搬遷,就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這場歷時五年的奮鬥,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
  • 雲南電網:「知行書屋」拔窮根
    雲南電網:「知行書屋」拔窮根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20.07.08  趙琴琴 李琛   「期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南網知行書屋管理好、維護好、使用好,幫助孩子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放飛人生的夢想。」
  • 挪窮窩 奔小康丨4.2萬搬遷群眾告別「窮窩」奔小康
    衡陽日報1月5日訊(記者易成章 見習記者呂鎂妍) 年曆翻開新的一頁。剛剛收官的「十三五」,衡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根據市聯席辦統計數據,2016年以來,全市共投入資金24.63億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66個、新建住房面積約104.46萬平方米、12744套,4.2萬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喜遷新居,全部實現脫貧,群眾滿意度達100%。其中,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等縣市易地扶貧搬遷經驗被國家、省作為典型推廣。  尊重意願,應搬盡搬一戶不漏  易地扶貧搬遷,首要在於精準核實搬遷對象。
  • 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對夯卡村雷公潭上下兩寨的搬遷規劃,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早有謀劃」: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搬新家+興產業」同步實施,形成「戶戶有產業,家家有幫扶,人人有事做」的幫扶格局,量身制定專項計劃,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思想扶與產業幫齊抓、搬遷與脫貧同步,不唯搬遷而搬遷。
  • 「回眸「十三五」」搬出「窮窩」 移來幸福
    因此,漢濱區緊緊抓住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機遇,把其作為一項治本性民生工程、全局性發展工程來抓。「十二五」期間全區搬遷安置3.13萬戶11.65萬人,建設集中安置社區161個,集中安置2.84萬戶10.8萬人。「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搬遷2.99萬戶、10.12萬人,累計新建續建集中安置點170個,總體易地搬遷總量佔到全市的40%、全省的10%。
  • 廣元「四化四好」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挪出窮窩鋪富路 業興村美好風隨
    廣元「四化四好」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挪出窮窩鋪富路 業興村美好風隨 劍閣縣普安鎮光榮村安置點。這裡是廣元市朝天區蒲家鄉羅圈巖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初秋時節,時不時響起的鞭炮聲,提醒人們,這個海拔1100米的山上,正密集迎來一戶戶家庭的喬遷之喜——上百名搬遷村民陸續搬新家。  今年下半年,這樣的鞭炮聲,已經在廣元100多個安置點響起。廣元市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十三五」期間,全市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萬戶9.9萬人,超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總人口的40%。
  •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2020-12-2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土重遷難脫貧 易地搬遷新生活
    近年來,和田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地處惡劣自然環境中的貧困群眾挪窮窩、移窮業、斷窮根,根除吃水難、行路難、增收難等系列問題,也讓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訪惠聚」工作隊把離鄉政府8公裡處一片較為平整的山坡地,作為該村遊牧民搬遷和村委會建設用地,根據宜建則建、宜改則改的原則,全村49戶224名村民已住上了安全、穩定、實用性強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