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日報1月5日訊(記者易成章 見習記者呂鎂妍) 年曆翻開新的一頁。剛剛收官的「十三五」,衡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根據市聯席辦統計數據,2016年以來,全市共投入資金24.63億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66個、新建住房面積約104.46萬平方米、12744套,4.2萬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喜遷新居,全部實現脫貧,群眾滿意度達100%。其中,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等縣市易地扶貧搬遷經驗被國家、省作為典型推廣。 尊重意願,應搬盡搬一戶不漏 易地扶貧搬遷,首要在於精準核實搬遷對象。 各縣市採取「先定區域、再定對象」的識別方法確定搬遷對象,確保了應搬戶一戶不漏,非搬遷戶一戶不進。 同時,對標搬遷條件和對象,開展村社初審、鄉鎮覆審、縣級審定,保證搬遷對象符合政策規定。通過精準識別,「十三五」期間衡陽市最終確定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為42029人,搬遷對象識別精準率達到100%。 搬遷對象數萬,需求各異,尊重和滿足他們的意願至關重要。 各縣市按照「城鄉統籌、布局優化、集約用地、規模適度」原則,將安置點選擇在資源優勢突出、開發潛力較大、產業基礎較好、就業創業便利的地區,做到選址科學合理。各縣市根據進村入戶摸底情況、搬遷戶意願和選擇,採取了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及進城購房等多元化方式。 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部採取統規統建、統規自建和分散自建的建設模式。各縣市成立了建房理事會,對住房質量進行嚴格監督把關;嚴格控制好人均面積不超25平方米、每人自籌資金不超3000元、戶籌資金不超1萬元的底線標準。 對於統規自建、分散自建或購房安置的搬遷戶,嚴格按照每人最低不得低於2萬元的補助標準,根據建房進度及時將資金補助到位。對超面積建房、原地建房等違反政策建房搬遷戶,責令立即整改,整改到位後方可補助。經過市聯席辦的多次督查督辦,全市目前無1例違反政策建房和違規補助的現象。 配套齊全,生活舒適幸福棲居 安家是首要,會考慮吃穿住用行是否方便。 衡陽市人民政府於2016年3月就印發了《衡陽市「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從搬遷對象確定到資金籌措渠道、從安置方式選擇到安置區建設內容、從住房建設補助標準到後續資金管理、從用地規劃調整到後續產業發展……既統籌住房建設、群眾居住安全、增收致富、生活配套等多種因素,又把戶型、建設標準、建設質量等細節都考慮在前。 選址上,做到「三靠」(靠園區、靠景區、靠產業基地)、「五進」(進城區、進集鎮、進社區、進鄉村旅遊區、進中心村和聚居點)、「五不選」(有地災隱患的不選、無發展後勁的不選、基礎難改善的不選、上學就醫難的不選、群眾不滿意的不選),從規劃入手解決群眾生活品質和發展能力提升的問題。在戶型上,各縣市按符合面積標準、民居傳統、地形地貌、功能要求等統一設計;在住房建設上,杜絕了住房面積超標、拔高建設標準、超豪華裝修等現象。 為確保住房質量安全,全市3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項目全部由湖南省重點企業統一設計、統一施工,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保證了項目進度。 易地搬遷的過程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 所有安置項目,配套建設水、電、路、通信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其中硬化水泥路313.15千米、鋪設各類管網390.9千米,新建汙水和垃圾處理站1193個,配套建設幼兒園17所、小學18個、村級衛生室46個、社區活動室93個。完善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實現了全覆蓋。集中安置點附近都有學校、醫院、農貿市場、商店、銀行,極大方便了搬遷群眾的生活。 通過一系列措施,全市湧現了一批工作典型,其中衡南縣發展和改革局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十三五」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常寧市西嶺鎮石山安置點被國家發改委評為「美麗搬遷安置區」,衡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經驗在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推進會上推廣。 引導扶持,增收致富邁步小康 能否增收致富,事關搬遷戶住得安穩的長遠之道。各縣市通過拓寬幫扶模式、發展脫貧產業、促進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解決搬遷戶的後顧之憂。 各縣市運用「後續扶持發展專項資金+新型經營主體+搬遷戶」的精準利益聯結機制,利用專項資金對帶動作用大、經營效益好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獎補,實現經營主體產業發展有資金、搬遷戶增收有渠道的「雙贏」產業幫扶目標。經營性收益、工資性收益、分紅性收益、資產性收益多樣化模式讓搬遷戶有足夠的選擇空間。 同時,全市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加工、鄉村旅遊等特色優勢產業,選擇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見效快的項目支持搬遷戶增收脫貧。耒陽市導子鎮羅五成通過香豬養殖,2020年收入接近30萬元,被國家發改委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勵志典型在全國推廣。 圍繞搬遷群眾發展產業和就業需要,全市開展細緻調查摸底,對搬遷戶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確保每戶有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脫貧發展技能並實現就業。 此外,引導扶持政策還包括:鼓勵依託異地商會,對接中心城市、沿海地區企業,建立勞務協作關係;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優先安排建檔立卡搬遷人口就業;通過稅費減免,引導支持搬遷對象從事相關服務業;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利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商業門面等配套物業建立「扶貧車間」……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後續幫扶覆蓋率達到100%,引進扶貧車間122個,吸納搬遷群眾勞動就業1200餘人。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1.37萬人,已實現就業1.36餘萬人,就業率達99.79%。實現了有勞動能力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