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窮窩 奔小康丨4.2萬搬遷群眾告別「窮窩」奔小康

2021-01-10 掌上衡陽

 衡陽日報1月5日訊(記者易成章 見習記者呂鎂妍) 年曆翻開新的一頁。剛剛收官的「十三五」,衡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根據市聯席辦統計數據,2016年以來,全市共投入資金24.63億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66個、新建住房面積約104.46萬平方米、12744套,4.2萬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喜遷新居,全部實現脫貧,群眾滿意度達100%。其中,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等縣市易地扶貧搬遷經驗被國家、省作為典型推廣。  尊重意願,應搬盡搬一戶不漏  易地扶貧搬遷,首要在於精準核實搬遷對象。  各縣市採取「先定區域、再定對象」的識別方法確定搬遷對象,確保了應搬戶一戶不漏,非搬遷戶一戶不進。  同時,對標搬遷條件和對象,開展村社初審、鄉鎮覆審、縣級審定,保證搬遷對象符合政策規定。通過精準識別,「十三五」期間衡陽市最終確定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為42029人,搬遷對象識別精準率達到100%。  搬遷對象數萬,需求各異,尊重和滿足他們的意願至關重要。  各縣市按照「城鄉統籌、布局優化、集約用地、規模適度」原則,將安置點選擇在資源優勢突出、開發潛力較大、產業基礎較好、就業創業便利的地區,做到選址科學合理。各縣市根據進村入戶摸底情況、搬遷戶意願和選擇,採取了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及進城購房等多元化方式。  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部採取統規統建、統規自建和分散自建的建設模式。各縣市成立了建房理事會,對住房質量進行嚴格監督把關;嚴格控制好人均面積不超25平方米、每人自籌資金不超3000元、戶籌資金不超1萬元的底線標準。  對於統規自建、分散自建或購房安置的搬遷戶,嚴格按照每人最低不得低於2萬元的補助標準,根據建房進度及時將資金補助到位。對超面積建房、原地建房等違反政策建房搬遷戶,責令立即整改,整改到位後方可補助。經過市聯席辦的多次督查督辦,全市目前無1例違反政策建房和違規補助的現象。  配套齊全,生活舒適幸福棲居  安家是首要,會考慮吃穿住用行是否方便。  衡陽市人民政府於2016年3月就印發了《衡陽市「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從搬遷對象確定到資金籌措渠道、從安置方式選擇到安置區建設內容、從住房建設補助標準到後續資金管理、從用地規劃調整到後續產業發展……既統籌住房建設、群眾居住安全、增收致富、生活配套等多種因素,又把戶型、建設標準、建設質量等細節都考慮在前。  選址上,做到「三靠」(靠園區、靠景區、靠產業基地)、「五進」(進城區、進集鎮、進社區、進鄉村旅遊區、進中心村和聚居點)、「五不選」(有地災隱患的不選、無發展後勁的不選、基礎難改善的不選、上學就醫難的不選、群眾不滿意的不選),從規劃入手解決群眾生活品質和發展能力提升的問題。在戶型上,各縣市按符合面積標準、民居傳統、地形地貌、功能要求等統一設計;在住房建設上,杜絕了住房面積超標、拔高建設標準、超豪華裝修等現象。  為確保住房質量安全,全市3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項目全部由湖南省重點企業統一設計、統一施工,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保證了項目進度。  易地搬遷的過程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  所有安置項目,配套建設水、電、路、通信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其中硬化水泥路313.15千米、鋪設各類管網390.9千米,新建汙水和垃圾處理站1193個,配套建設幼兒園17所、小學18個、村級衛生室46個、社區活動室93個。完善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實現了全覆蓋。集中安置點附近都有學校、醫院、農貿市場、商店、銀行,極大方便了搬遷群眾的生活。  通過一系列措施,全市湧現了一批工作典型,其中衡南縣發展和改革局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十三五」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常寧市西嶺鎮石山安置點被國家發改委評為「美麗搬遷安置區」,衡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經驗在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推進會上推廣。  引導扶持,增收致富邁步小康  能否增收致富,事關搬遷戶住得安穩的長遠之道。各縣市通過拓寬幫扶模式、發展脫貧產業、促進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解決搬遷戶的後顧之憂。  各縣市運用「後續扶持發展專項資金+新型經營主體+搬遷戶」的精準利益聯結機制,利用專項資金對帶動作用大、經營效益好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獎補,實現經營主體產業發展有資金、搬遷戶增收有渠道的「雙贏」產業幫扶目標。經營性收益、工資性收益、分紅性收益、資產性收益多樣化模式讓搬遷戶有足夠的選擇空間。  同時,全市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加工、鄉村旅遊等特色優勢產業,選擇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見效快的項目支持搬遷戶增收脫貧。耒陽市導子鎮羅五成通過香豬養殖,2020年收入接近30萬元,被國家發改委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勵志典型在全國推廣。  圍繞搬遷群眾發展產業和就業需要,全市開展細緻調查摸底,對搬遷戶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確保每戶有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脫貧發展技能並實現就業。  此外,引導扶持政策還包括:鼓勵依託異地商會,對接中心城市、沿海地區企業,建立勞務協作關係;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優先安排建檔立卡搬遷人口就業;通過稅費減免,引導支持搬遷對象從事相關服務業;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利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商業門面等配套物業建立「扶貧車間」……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後續幫扶覆蓋率達到100%,引進扶貧車間122個,吸納搬遷群眾勞動就業1200餘人。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1.37萬人,已實現就業1.36餘萬人,就業率達99.79%。實現了有勞動能力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的目標。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2016年年底,作為第二批遷入戶的劉福祥,如願分得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告別多年簡陋破舊的土坯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在劉福祥家中記者看到,兩室一廳被收拾得井井有條,衛生間、水電、廚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劉福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瀏覽著電視節目。「趕上了好政策,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滿意!
  • 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對夯卡村雷公潭上下兩寨的搬遷規劃,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早有謀劃」: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搬新家+興產業」同步實施,形成「戶戶有產業,家家有幫扶,人人有事做」的幫扶格局,量身制定專項計劃,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思想扶與產業幫齊抓、搬遷與脫貧同步,不唯搬遷而搬遷。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中央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中央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六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 「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
    「十三五」期間,我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暖陽下,位於三臺縣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 挪窮窩斬窮根——呂梁新傳奇
    如今,呂梁精神鼓舞著這裡的人民,與貧困決戰,向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續寫新時代的傳奇。 挪窮窩斬窮根 「搬」來安居樂業新生活 地處呂梁山區深處的山西省岢嵐縣,山大溝深、坡陡地瘠。 「以前我住的是土房子,冬天四面透風,下雨時四處漏雨。吃水得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樓房。」
  • 「挪窮窩」「拔窮根」 貴州5年搬遷192萬人
    資料圖:貴州省畢節市迤那鎮農民新居 賀俊怡 攝中新網貴陽1月6日電 (記者 張偉)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2016年至2020年,作為中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完成搬遷192萬人(含中國恆大集團援建畢節新增搬遷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記者6日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上述消息。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對於社區居民麥吉機器和孫吞底莫兩口子來說,「挪窮窩」只是一個開始,自從入住彝欣社區,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快進鍵,拔掉窮根後的好日子,近在眼前。為了退出貧困、更好地生活,縣裡將這些貧困群眾 納入了易地扶貧搬遷計劃。麥吉機器一家搬進了喜德縣最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集中安置點彝欣社區。這裡安置有13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來的老鄉,他們組成了一個社區大家庭。
  • 摘掉「窮帽子」 築夢奔小康——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見聞
    新華社銀川11月25日電 題:摘掉「窮帽子」 築夢奔小康——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見聞  新華社記者  好水通上山,大路修進村,產業新發展,振興有引擎……隨著扶貧舉措的精準注入,巍巍六盤山生機湧動。近年來,61個連片特困縣區下大力氣,解「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一批批貧困縣鄉村摘掉「窮帽」,正滿懷夢想,加速奔小康。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央視網消息: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脫貧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從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城眺望,孫水河畔,涼山州已經建成的第二大易地移民扶貧集中安置點隔河而立,如今它有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名字——彝欣社區。
  • 「新家園」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山民變成幸福「新市民」
    遠眺龍陵縣城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寬,保山市龍陵縣32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600戶同步搬遷戶告別故土,搬遷到42個移民安置點迎來新生活。搬出窮窩「拔窮根」夜幕降臨,龍陵縣碧寨鄉濱江(怒江)小鎮移民新村熱鬧起來。
  • 手牽手肩並肩 滬滇攜手奔小康
    改造提升項目豐富村民精神家園「握手石」在西邑鎮西邑村北登活動中心,有一塊「握手石」格外引人注目,上海市浦東新區對口支援「攜手奔小康」結對幫扶項目,讓萬祥鎮和西邑鎮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原本的西邑北登活動中心功能單一,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搬進新生活 共同奔小康
    為全力做好後續扶持工作,貴州探索實施基本公務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等「五個體系」,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漸能致富,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挪窮窩——搬出大山,以城鎮化安置為主2015年底,貴州正式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而實施整鄉搬遷的三寶彝族鄉,在實際推進中難度不小。
  • 「十三五」期間,河洛山鄉六萬餘名深山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十三五」之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在河洛山鄉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5年間,全市6萬多人搬進了大山之外的新房子,挪了窮窩,換了窮業,徹底拔掉了窮根。柴金娥就是其中之一。  坐在汝南社區新房子的沙發上,一抬眼,牆上掛著搬遷前土坯房的照片。
  • 「回眸「十三五」」搬出「窮窩」 移來幸福
    「十三五」期間,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164.2萬平方米,人均20.12平方米,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同時,面對搬遷群眾的多元住房需求,綜合運用「一院兩制」、插花安置、統籌保障房和商品房建設等政策予以保障,讓搬遷群眾享受到最大政策紅利。
  • 馬俊楠: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
    玉門市小金灣鄉龍泉村4組24歲的馬俊楠,19歲開始承包工程,年純收入最好時達到了70萬元至80萬元。2019年,馬俊楠投資200餘萬元,回鄉建起了10座溫室蔬菜大棚和36座拱棚蔬菜大棚(享受各類補貼68萬元),成立了玉門市祥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至目前,入社農戶近60戶。
  • 一圖飽覽丨浙江日報記錄接力奔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中國精神
    一圖飽覽丨浙江日報記錄接力奔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中國精神 2020年06月30日 17:42:03來源: 12097363一圖飽覽丨浙江日報記錄接力奔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中國精神4044浙江新聞
  • 整村拆除,36戶村民挪「窮窩」!青田這個村啟動整村搬遷啦!
    大搬快聚有新進展青田這個村啟動整村搬遷拆除啦~近日,海溪鄉西園村底章自然村整村搬遷正式啟動,這也是2020年來我縣唯一一個啟動整村拆除工作的自然村。36戶村民挪「窮窩」一大早,挖掘機正式開始進入底章自然村,並開始進行拆除工作。
  • 告別帳篷生活 四川阿壩貧困戶住新房忙致富奔小康
    「這一切都得感謝精準扶貧、異地搬遷好政策,我們一家人才過上如今的幸福生活。現在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去年我們也脫貧了,今後就要努力致富奔小康了。」說起異地搬遷帶來的變化,才讓扎西難掩激動之情。才讓扎西是阿壩縣哇爾瑪鄉尕休村村民,全家4口人,兩個孩子還在上中學。以前,他們一家人過著遊牧生活,住帳篷,居無定所。
  • 挪窮窩 奔小康⑧丨耒陽導子鎮羅五成:3年時間,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衡陽日報1月15日訊(記者胡建軍) 對於居住在耒陽市導子鎮沙明村的羅五成和吳美容而言,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他們一家子住上了新房,而且通過產業扶持等系列扶貧措施,讓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   日前,記者走進吳美容的新家,家裡自來水、液晶電視機、沙發、冰箱一應俱全。
  • 「家家戶戶搞清潔 乾乾淨淨奔小康」 集中清潔行動倡議書
    「家家戶戶搞清潔 乾乾淨淨奔小康」 集中清潔行動倡議書 2020-05-10 0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