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打撈起來的藍藻顏色如綠油漆一樣。記者喻志勇 攝
南湖水域工作人員正在打撈水面上的藍藻、浮萍和垃圾。 圖片來源:武漢晨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餘瑾毅、通訊員馬陟、實習生劉娜)昨日,武漢南湖6500畝藍藻基本被打撈完,湖面重現。
7月中下旬開始,南湖部分湖面出現藍藻,到8月上旬藍藻面積幾乎擴大至整個湖面。這是南湖迄今為止爆發的最大面積的藍藻。
南湖漁場每天派出20多條船在湖面打撈,日清理約50噸藍藻。
近年來,南湖曾多次爆發藍藻,此次為何如此嚴重?中科院水生所相關專家認為,光照充足、水體達到25℃以上、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是藍藻爆發的條件。夏季溫度升高,南湖周邊麗島花園排口、華農排口和幸福村排口尚未截汙,加之龍王嘴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尚未完工,每天10多噸尾水直排南湖,造成南湖汙染嚴重。南湖未退養時,有的魚類可吃掉部分藍藻,經過兩年逐步退養,今年南湖不再有魚,生態鏈變化也加劇藍藻程度惡化。
打撈並不會徹底清除藍藻。水務部門表示,武漢7月之後,一些富營養化的水體就會出現藍藻,到10月後才能徹底好轉。溫度再次升高,藍藻仍會爆發。治理藍藻,需要長期修復水體生態。
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部的現場負責人張磊介紹,南湖治理有兩期工程,分別為截汙清淤、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目前,已清淤百萬噸,約為總量的1/3,環湖路已開工,生態修復會擇時啟動。
另據武漢晚報武漢晚報訊(記者匡志達 通訊員馬陟)氣溫高了、氣壓低了,南湖藍藻又爆發了。但是這一武漢市民幾乎司空見慣的生態災害,今年背後卻有一個新「疑兇」—「一刀切」式的退養政策讓南湖食藻的鰱魚、鱅魚種群驟然縮水,生態鏈遭破壞造成藍藻空前爆發。
昨天,記者在二環線旁看到,南湖幾乎成了一汪「藍海」。藍綠的水面上,幾艘木質漁船正在打撈著藍藻。附近南湖漁場人士介紹,7月份南湖就有藍藻出現,8月初開始爆發,現在幾乎覆蓋了整個南湖6500畝湖面。漁場組織了30多條漁船打撈,每天撈上來的藍藻有幾十噸,但仍然難以阻止藍藻蔓延勢頭。漁場書記畢志強感慨:「南湖雖然每年都有藍藻出現,但沒見過今年這麼嚴重的情況。」漁場為此專門去太湖「取經」,並計劃用120萬元購買一套專門的清撈藍藻設備來治理。
關於藍藻爆發原因,相關部門說法是:氣溫高、光照強、氣壓低、周邊生活汙水排放,這一系列條件促成藍藻爆發性生長。但為何今年藍藻這麼「生猛」?專家則提出另一個解釋。「可能是一下子退養太狠,破壞了南湖固有的生態鏈。」中科院水生所藍藻專家畢永紅說。記者從南湖漁場了解到,南湖2012年開始強制退養。此前每年要投放60萬尾魚苗,都是鰱魚、鱅魚,年打撈量則在200萬斤左右。實施退養政策後,南湖每年不再投放魚苗,年打撈量則在30萬斤左右。目前南湖內魚類種群數量,估計比此前減少了八成以上。而且魚類結構發生了變化。此前湖裡食藻「主力」鰱魚、鱅魚佔大頭。人工投餵終止後,湖裡主要是雜食性的鯽魚、鯉魚。
畢永紅表示,通過對南湖藍藻爆發狀況的考察,他覺得「一刀切」式退養可能是一大誘因。畢永紅介紹,南湖中從藻類到水草、魚類已有一條穩定生態鏈。但實施嚴格退養政策後,南湖生態鏈中重要的鰱魚、鱅魚種群猛然減少,可能導致生態鏈受到波動。藻類得不到自然天敵的遏制,結果爆發式增長。畢永紅建議,南湖可以採用生態退養的方式。每年先考察南湖對魚類的承載量和現存量。如果承載量大
於現存量,可以考慮放養有針對性的魚類。如果現存量大於承載量,則打撈一部分魚類。通過科學計算來保證湖中物質和能量流動平衡,湖水就不容易出問題。
此前報導
南湖漁場退出養殖 養魚達人變身湖泊衛士
湖北日報8月4日訊(記者李源)連日來,記者沿著南湖大道行走,湖面上幾乎看不到垃圾漂浮,湖水整體較為清亮。洪山區文馨街明澤半島尊邸小區旁,一支由10條船組成的隊伍正在打撈清理。
據了解,該區域湖面管理由南湖漁場負責,打撈隊隊員是漁場職工。
洪山區國資辦副主任塗振國介紹,為進行生態修復,2012年4月起,南湖實行退養,南湖漁場職工工資納入區財政預算。區政府承諾,漁場職工工資不低於現有水平,並要求漁場轉變功能。
南湖漁場場長蘇傳宏說,退養後,漁場組織職工生產自救,利用多年積累的技術資源和周邊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於2012年下半年組建靈秀生態有限公司及南湖保潔公司,開展水環境整治服務,前者主攻生態修復和改良,後者專注湖面保潔。60多名昔日養魚達人,變成了南湖衛士。
塗振國告訴記者,2003年至2010年間,幾乎每年都出現大面積泛塘死魚。如今,這種現象已徹底消失,周邊居民普遍稱好。
蘇傳宏說,南湖漁場借鑑國內成熟技術,已在湖面建起50多座淨水生物浮島,分季節種植蓮花、鳶尾、美人蕉、睡蓮等水生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湖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淨化湖水的同時美化湖面。湖區保潔隊打撈漂浮的汙染物、死魚等,保持湖面清潔。對夏季容易發生的藍藻水華,漁場購買2艘機械清藻船,代替人工打撈隊。2人操作2艘船可以替代40人的打撈隊,既節省人力,又提高清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