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南湖爆發藍藻水華 疑因一刀切式退養魚類

2020-12-03 搜狐網

工作人員打撈起來的藍藻顏色如綠油漆一樣。記者喻志勇 攝

南湖水域工作人員正在打撈水面上的藍藻、浮萍和垃圾。 圖片來源:武漢晨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餘瑾毅、通訊員馬陟、實習生劉娜)昨日,武漢南湖6500畝藍藻基本被打撈完,湖面重現。

  7月中下旬開始,南湖部分湖面出現藍藻,到8月上旬藍藻面積幾乎擴大至整個湖面。這是南湖迄今為止爆發的最大面積的藍藻。

  南湖漁場每天派出20多條船在湖面打撈,日清理約50噸藍藻。

  近年來,南湖曾多次爆發藍藻,此次為何如此嚴重?中科院水生所相關專家認為,光照充足、水體達到25℃以上、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是藍藻爆發的條件。夏季溫度升高,南湖周邊麗島花園排口、華農排口和幸福村排口尚未截汙,加之龍王嘴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尚未完工,每天10多噸尾水直排南湖,造成南湖汙染嚴重。南湖未退養時,有的魚類可吃掉部分藍藻,經過兩年逐步退養,今年南湖不再有魚,生態鏈變化也加劇藍藻程度惡化。

  打撈並不會徹底清除藍藻。水務部門表示,武漢7月之後,一些富營養化的水體就會出現藍藻,到10月後才能徹底好轉。溫度再次升高,藍藻仍會爆發。治理藍藻,需要長期修復水體生態。

  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部的現場負責人張磊介紹,南湖治理有兩期工程,分別為截汙清淤、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目前,已清淤百萬噸,約為總量的1/3,環湖路已開工,生態修復會擇時啟動。

  另據武漢晚報

  武漢晚報訊(記者匡志達 通訊員馬陟)氣溫高了、氣壓低了,南湖藍藻又爆發了。但是這一武漢市民幾乎司空見慣的生態災害,今年背後卻有一個新「疑兇」—「一刀切」式的退養政策讓南湖食藻的鰱魚、鱅魚種群驟然縮水,生態鏈遭破壞造成藍藻空前爆發。

  昨天,記者在二環線旁看到,南湖幾乎成了一汪「藍海」。藍綠的水面上,幾艘木質漁船正在打撈著藍藻。附近南湖漁場人士介紹,7月份南湖就有藍藻出現,8月初開始爆發,現在幾乎覆蓋了整個南湖6500畝湖面。漁場組織了30多條漁船打撈,每天撈上來的藍藻有幾十噸,但仍然難以阻止藍藻蔓延勢頭。漁場書記畢志強感慨:「南湖雖然每年都有藍藻出現,但沒見過今年這麼嚴重的情況。」漁場為此專門去太湖「取經」,並計劃用120萬元購買一套專門的清撈藍藻設備來治理。

  關於藍藻爆發原因,相關部門說法是:氣溫高、光照強、氣壓低、周邊生活汙水排放,這一系列條件促成藍藻爆發性生長。但為何今年藍藻這麼「生猛」?專家則提出另一個解釋。「可能是一下子退養太狠,破壞了南湖固有的生態鏈。」中科院水生所藍藻專家畢永紅說。記者從南湖漁場了解到,南湖2012年開始強制退養。此前每年要投放60萬尾魚苗,都是鰱魚、鱅魚,年打撈量則在200萬斤左右。實施退養政策後,南湖每年不再投放魚苗,年打撈量則在30萬斤左右。目前南湖內魚類種群數量,估計比此前減少了八成以上。而且魚類結構發生了變化。此前湖裡食藻「主力」鰱魚、鱅魚佔大頭。人工投餵終止後,湖裡主要是雜食性的鯽魚、鯉魚。

  畢永紅表示,通過對南湖藍藻爆發狀況的考察,他覺得「一刀切」式退養可能是一大誘因。畢永紅介紹,南湖中從藻類到水草、魚類已有一條穩定生態鏈。但實施嚴格退養政策後,南湖生態鏈中重要的鰱魚、鱅魚種群猛然減少,可能導致生態鏈受到波動。藻類得不到自然天敵的遏制,結果爆發式增長。畢永紅建議,南湖可以採用生態退養的方式。每年先考察南湖對魚類的承載量和現存量。如果承載量大

  於現存量,可以考慮放養有針對性的魚類。如果現存量大於承載量,則打撈一部分魚類。通過科學計算來保證湖中物質和能量流動平衡,湖水就不容易出問題。

  此前報導

  南湖漁場退出養殖 養魚達人變身湖泊衛士

  湖北日報8月4日訊(記者李源)連日來,記者沿著南湖大道行走,湖面上幾乎看不到垃圾漂浮,湖水整體較為清亮。洪山區文馨街明澤半島尊邸小區旁,一支由10條船組成的隊伍正在打撈清理。

  據了解,該區域湖面管理由南湖漁場負責,打撈隊隊員是漁場職工。

  洪山區國資辦副主任塗振國介紹,為進行生態修復,2012年4月起,南湖實行退養,南湖漁場職工工資納入區財政預算。區政府承諾,漁場職工工資不低於現有水平,並要求漁場轉變功能。

  南湖漁場場長蘇傳宏說,退養後,漁場組織職工生產自救,利用多年積累的技術資源和周邊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於2012年下半年組建靈秀生態有限公司及南湖保潔公司,開展水環境整治服務,前者主攻生態修復和改良,後者專注湖面保潔。60多名昔日養魚達人,變成了南湖衛士。

  塗振國告訴記者,2003年至2010年間,幾乎每年都出現大面積泛塘死魚。如今,這種現象已徹底消失,周邊居民普遍稱好。

  蘇傳宏說,南湖漁場借鑑國內成熟技術,已在湖面建起50多座淨水生物浮島,分季節種植蓮花、鳶尾、美人蕉、睡蓮等水生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湖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淨化湖水的同時美化湖面。湖區保潔隊打撈漂浮的汙染物、死魚等,保持湖面清潔。對夏季容易發生的藍藻水華,漁場購買2艘機械清藻船,代替人工打撈隊。2人操作2艘船可以替代40人的打撈隊,既節省人力,又提高清理效率。

news.sohu.com false 荊楚網 http://news.cnhubei.com/xw/wuhan/201408/t3009106.shtml report 2878 工作人員打撈起來的藍藻顏色如綠油漆一樣。記者喻志勇攝南湖水域工作人員正在打撈水面上的藍藻、浮萍和垃圾。圖片來源:武漢晨報湖北日報訊(記者餘瑾毅、通訊員馬陟、實習

相關焦點

  • [視頻]武漢:藍藻肆虐 魚兒死亡
    [視頻]武漢:藍藻肆虐 魚兒死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5日 19:15 來源:CCTV.com 這兩天,我們一直在關注無錫藍藻汙染事件的進展,針對藍藻汙染水可能含有致癌物的傳言,無錫市有關部門表示,多次監測結果顯示,沒有發現所謂的致癌物質。另外,無錫已經打撈了藍藻6000噸,並且通過「引江濟太」調入長江水抬高了太湖水位,對稀釋藍藻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現在,太湖藍藻大爆發還是沒有平息,在武漢市的蔡甸區,最近也出現了一起藍藻爆發,造成大約20萬斤魚死亡,原因同樣是因為排汙導致。
  • 專家稱藍藻滋生在一定程度上可控 投放相應魚類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師魏卓介紹,如果採用化學物質控制的方法,治理有藍藻滋生的湖水,會對水環境造成汙染。但用「生物控制法」,投放牧食浮遊生物的魚類以遏制藻類滋生,已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武漢的東湖在上世紀70年代至1984年間藍藻頻發,每年夏季都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 玄武湖投魚苗治藍藻 400萬尾魚會吃光玄武湖植物?
    最新動態  魚類缺少影響食物鏈,藻類爆發幾次治理得出投魚苗是最佳方法  據了解,1986年南京玄武湖曾出現過一次藍藻爆發,後來離奇消失。2005年6月,玄武湖再次出現藍藻大規模爆發,專家認為隧道施工是重要誘因。
  • 藍藻爆發 放花白鰱可吃盡?(圖)
    > 2013年07月04日 16:05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據合肥晚報報導,高溫天氣來臨,巢湖藍藻又開始爆發  緣起:巢湖藍藻遇高溫蔓延  隨著近幾日氣溫逐步攀升,巢湖藍藻開始大面積蔓延。記者在巢湖西岸沿線看到,近前的湖面已經一片藍綠色,且發出腥臭味。  據專業人士介紹,因為巢湖水體自身氮磷含量較高,藍藻常隨高溫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
  • 我國學者發明放養鰱鱅控制湖泊藍藻水華——關注東湖養魚專題之三
    藍藻水華,是指一種又稱為「藍細菌」的光合自養生物--藍藻,在富營養湖泊中快速生長,在水體表層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藻類聚集體。構成水華的藍藻群體大量滋生後又大量死亡,分解時散發出難以忍受的惡臭,汙染空氣;同時大量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氣,常造成大批魚類窒息死亡。更為嚴重的是,水華中還含有一類名為微囊藻類的毒素,被認為是強烈的致癌物質,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 河蟹、小龍蝦養殖戶注意:六月下旬藍藻爆發,解決方法請收藏!
    養殖池塘中普遍存在的藍藻(主要是項圈藻、魚腥藻、微囊藻),在沒有形成水華時,藍藻也是水中藻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利用水中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降低池塘氨氮含量,為池塘提供氧氣…… 只有形成水華時,水體穩定性較差,造成藍藻大量裂解死亡,釋放藻毒素,對魚蝦蟹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 昆明今年將放100萬尾鰱鱅魚進滇池吃藍藻
    10月27日從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漁業行政執法處獲悉,從今天起到今年12月,將向滇池投放3-5寸大小的鰱鱅魚魚種40噸,共計100萬尾,以吞食藍藻
  • 水華和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應納入新版綠債目錄
    其中,就包括將水華的治理納入綠色債券目錄。水華,是指伴隨著浮遊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水華成了我國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湖泊的一大頭疼問題、一種公害。往往,大量水華現象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巢湖爆發的藍藻。
  • 水華和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應納入新版綠債目錄,綠會BASE建言三部門
    其中,就包括將水華的治理納入綠色債券目錄。水華,是指伴隨著浮遊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水華成了我國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湖泊的一大頭疼問題、一種公害。往往,大量水華現象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 借水草治藍藻 河水更清亮
    往年這項工作都是從3月份開始,今年卻推遲了兩個月才啟動,海河管理處水管科科長胡華芬告訴記者:「這是為了藉助水草的生長抑制藍藻的爆發,現在看來效果非常好。」  日前,記者來到津南區吉兆橋,看到橋下海河打撈隊的隊員們正在忙碌。岸邊的水草由潛水員收割,河道中間的水草則由打草船收割。與以往不同的是,潛水員們收草時不再全部收割,而是經過挑選之後將一部分水草收了上來。
  • 藍藻治理:政策和技術需雙管齊下
    藍藻治理是世界性難題 藍藻生長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常於夏季大量繁殖,腐敗後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並且有腥臭味的浮沫,淡水中稱作水華,海水中稱作赤潮。如果其中含有銅色微囊藻或水華魚腥藻,則該水域的水往往有劇毒,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外,這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
  • 藍藻毒性問題調查
    從全球範圍來看,由七個胺基酸組成的微囊藻毒素是淡水環境中最常見的藍藻毒素。當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時,產毒藍藻往往大量暴發,微囊藻毒素就會產生並釋放到水體之中。「紅色警報」  今年5月29日,國際學術刊物《水研究》在其網站提前刊登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宋立榮博士及其同事的一篇論文。
  • 氧化藍藻處理系統:吃進的是藍藻 吐出的是清水
    據報導,今年9月11日,武漢中山公園內5000平方米人工湖暴發大量藍藻,沿湖行走就能聞到強烈臭味。9月9日,南昌市進賢縣軍山湖水質明顯變差,藍藻爆發,連村民家養的牛都不願意喝湖水了。9月8日,溫州市政府表示,在供水覆蓋500萬人的珊溪水庫,藻類汙染程度有所趨緩。……藍藻已成為我國湖泊、河流等水體的主要汙染之一。
  • 小龍蝦養殖,夏季遇到藍綠藻爆發,怎麼辦?
    藍綠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綠藻爆發,被稱為「綠潮」 。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小龍蝦的死亡。夏季水質惡化快,大家會發現隔十來天不換水就感覺水色由混濁慢慢變濃綠,這是藍藻爆發前奏,藍綠藻會爆發釋放大量藻毒,出現藍藻怎麼辦?每年因為殺藍藻都會造成事故,大家一定要慎重,其實重點,我們還是要把工作做在藍藻爆發前,藍藻不需要殺,調得過來,高溫殺藍藻,小心再小心。藍藻毒素突然大劑量釋放會造成龍蝦河蟹死亡。
  • 藍藻復仇人類絕地大反擊
    藍藻  藍藻,也叫藍綠藻,或者叫做藍細菌,它們是一大類的微小生物。像植物一樣。它們細胞內含有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它們沒有細胞核,這更像是細菌。  藍藻前傳  藍藻是我們這個星球最早的生命之一。
  • 導致非洲大象死亡的藍藻是什麼東西?會威脅人類生命嗎?
    關注新聞熱點事件的人們應該對「藍藻」這個詞可能不會太陌生,2007年太湖藍藻大爆發事件曾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但藍藻究竟是什麼細菌,竟然可以導致這麼多大象死亡?太湖藍藻新聞連結:中國太湖藍藻曾經大爆發2007年5月,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藍藻的生長進入高峰期,太湖多處湖面爆發大規模藍藻,在情況特別嚴重的梅梁湖,湖水幾乎像綠色油漆一樣濃稠
  • 不注意這幾點,你的池塘的藍藻就要爆發了
    養殖中的不良藻類主要有藍藻與裸甲藻,到了夏季長時間的高溫也很容易爆發藍藻,讓很多養殖戶頭疼,藍藻的池塘經常表現為抑制水草的生長,高溫期水草的生長本來就會受到抑制,加之藍藻的爆發,很容易導致水草的整個腐敗、老化甚至是死亡。
  • 治太10年,為何藍藻仍「瘋長」
    船行太湖,在不少湖灣區,可以看到綠油油的藍藻在水中漂浮。調查顯示,今年4月以來,太湖發生藍藻水華20多次,藻密度、聚集面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個別時段的部分湖區藍藻聚集情況較為嚴重。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今年藍藻大面積聚集?
  • 合肥巢湖藍藻大爆發,水面如同潑綠漆散發惡臭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安徽合肥,受持續高溫天氣等影響,巢湖中的藍藻開始爆發,湖面漂浮著大量深綠色的浮沫,還散發陣陣腥臭味。據悉,藍藻大規模爆發會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會耗盡水中氧氣導致魚類死亡。目前當地已採取緊急應對措施,全力保障巢湖安全度夏。
  • 池塘裡藍藻產生的危害及處理辦法
    如何降低甚至消滅藍藻的危害?  1.物理方法  (1)徹底清塘消毒、加注不帶藍藻的新鮮水  由於藍藻比其它藻類更具競爭力,因此控制措施以預防為主、防重於治。徹底清塘消毒可有效殺滅藍藻,降低藻種數量,避免大規模爆發。避免隨加水帶入藍藻,對控制也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