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蔗園收割甘蔗。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岑穩攝
白蔗、黑蔗,人們見得多了,紅蔗你見過嗎?在電白區沙瑯鎮渡頭村,不僅種著白蔗、黑蔗,還種有紅蔗。「渡頭蔗」在當地有良好的口啤。目前,是果蔗大量上市的季節。前天,茂名晚報記者前往渡頭村了解該村種植果蔗的相關情況。
渡頭村多產優質果蔗
沙瑯渡頭村位於電白區沙瑯鎮西部。渡頭村轄14個自然,人口3700多人;全村總面積2.2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980畝。村主要經濟作物有荔枝、龍眼、香蕉、果蔗、黃皮。其中,白蔗、紅蔗為村特色經濟農作物,種植有700多畝果蔗。果蔗是一類專供鮮食的甘蔗。渡頭村種植果蔗有上百年的歷史,多年來,每家每戶都種植著果蔗,有的多達3至4畝,少的則有三兩分地。村中果蔗又以河角村、上富地崗、下富地崗這三個自然村出產為最多。
渡頭村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沙瑯江環村而過,其中河角村、上富地崗、下富地崗這三個小村四面環江,從高空俯瞰,就像一個小島嶼被水環抱著,村民依靠一座橋出入。河流常年衝積使得這裡的土地特別肥沃,沙質土壤又尤其適合果蔗生長。「我們這裡的果蔗皮薄肉脆,汁多清甜,纖維少,不崩絲,口感非常好,附近村莊種植的果蔗都沒有這樣的口感」,渡頭村村委會副主任劉亞波告訴記者,「鄰近村的人們過年都帶親戚朋友買渡頭的蔗。」
紅蔗更受歡迎
據了解,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後,村民便會陸續砍蔗售賣,目前,已收穫銷售超過一半以上。在劉亞波的帶領下,記者走進渡頭河角村、上富地崗村,多個品種果蔗便映入眼帘,白的、黑的、紅的,這些果蔗生長良好,蔗莖飽滿,直徑均勻,一排一排得整整齊齊地生長著,有的高達3米,直徑粗達6至7釐米。村民們都非常細心地保護這些果蔗生長,不僅用繩子一排一排地綁著,還用竹竿撐著以抗風抗倒伏。
楊叔種植果蔗30多年,家裡作物以果蔗為主,共有2畝多,年均出產2萬多市斤果蔗。當前他家果蔗成熟度剛剛好,又迎來一個豐收年。他說,今年果蔗價格與往年持平,相比白蔗、黑蔗,紅蔗更為暢銷,價格也高一點,零售可達1.5至2元/市斤。他一般傾向於選擇種紅蔗。
記者看到,白蔗,色澤青黃;黑蔗,皮色深紫近暗黑;紅蔗皮紅微紫色,蔗肉顏色比黑蔗的要深。據介紹,紅蔗比一般甘蔗鬆脆、多汁、爽口,纖維稍粗糙。另外,紅蔗莖中大,蔗株高,有高產穩產,較耐粗放栽培的特點,也受到蔗農喜愛。
當地村民說,他們種蔗多採用有機肥料,很少或基本不施用化肥、農藥。種蔗非常艱辛,一年四季,勞作不少,靠天吃飯,砍收時又擔心銷路。大多數村民把果蔗送到收購商處,有的村民為多賺一點點,就自己搬運到街市上吆喝售賣。
村幹部謀劃為果蔗拓銷路
渡頭村黨支部書記肖增壽表示,沙瑯鎮90%以上的果蔗出自渡頭村,渡頭村水土肥美,蔗種優良,加上百年來,村民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有良好的種植技術,因此,出產的果蔗有良好的品質,「渡頭蔗」在鄰近鄉鎮有非常好的口啤。有群眾專門到沙瑯趕集買「渡頭蔗」。蔗,是渡頭村村民一個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但目前,渡頭村中果蔗主要以農戶散種為主,種植面積參差不齊,主要銷往電白霞洞、那霍、黃嶺、觀珠、望夫等山區鄉鎮,銷售渠道有限,這制約著村民生產的積極性,尤其是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果蔗滯銷,村幹部紛紛行動起來,通過相關種養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提升果蔗銷量。
肖增壽說,「果蔗鮮吃風味佳,講究即砍即食,砍蔗後三五天內食用為佳,所以果蔗的保鮮也很講究,我們在尋找更好的保鮮方法,而當前市面上對果蔗進行深度加工所開發的產品極少,果蔗大都直接鮮食或榨蔗汁飲用。」目前,他們正在積極拓寬果蔗銷路,以提升蔗農種蔗效益,進一步提高蔗農種蔗的積極性,促進蔗農收入穩定增長。茂名晚報訊記者馮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