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套用在最近被熱議的「手機低頭族專用通道」上可以說是十分貼切了:此前據多家媒體報導,陝西西安某商場門前出現了一條供低頭看手機的人行走的專用通道。
而這條短短百餘米的通道自面世之後,公眾對它的意見自然也是分為了兩派:這樣的設計很人性化,簡直就是「低頭族」的福音;要改的不是道路,而是人們走路看手機這種「不良習慣」。
不過且不論公眾對此意見如何,先來看看這樣的方法有效嗎?
被操碎了心的「低頭族」
其實像西安這樣的低頭族專用道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在 2014 年重慶街頭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通道。此外,在比利時、美國華盛頓等地也都有類似的新聞報導。
除了給「低頭族」設置專用通道,之前成都、韓國首爾、荷蘭等地還在地面裝上了紅綠燈,希望玩低頭手機的人在過馬路時也能注意到交通情況。
在 2014 年,當時的手機版 QQ 還推出過雙擊聊天框空白位置將聊天背景替換為攝像頭視角的功能。而推出此功能的初衷,也是為了讓邊走路邊聊天能實時看到腳下的情況,防止意外發生(這項功能目前已經下線)。
儘管採取了各種方法來保障「低頭族」們的出行安全,但操心之後,像撞電線桿、掉水池等事故也並未見有報導說出現了大幅度地減少。相反,這些為了防止事故發生採取的措施在世界範圍內試行了若干年後卻並未見大規模推廣,每次出現時還在被當成新聞進行報導,其效果究竟如何自然還存在疑問。
從這個角度看,上述這樣的方法似乎有點治標不治本的意思。而「低頭族」問題的「本」又是什麼呢?
▲圖自:Giphy
奪回控制權
從 2007 年底全國 2.1 億的網民總數到 2017 年底的 7.71 億網民總數(手機網民佔比 97.5%),不得不說在這 10 年間網絡這個工具在中國已經從小眾走向了大眾。
▲中國網民數量,圖自:@mattsheehan88/Twitter
而自 2007 年 iPhone 發布並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到 2017 年國內外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均首次出現下降,原本大家都以為十分巨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在 10 年間就已經逐漸見底,之後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大概只會是大家互爭地盤的零和遊戲了。
對於各大 App 來說,其面臨的情況也很相似:市場普及基本完畢、存量基本被榨乾,一個 App 要存活就意味著擠佔另一些 App 的生存空間。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用戶的你所擁有的有限的時間資源自然就成了「蛙兒子」、「李澤言老公」們所爭搶的重點。
而這也是為什麼在去年底還能坐在一桌吃飯的馬化騰和張一鳴在抖音異軍突起之後態度大變並鬧出「頭騰大戰」的原因之一了。
前段時間,世衛組織專家發文指出:手機上癮是一種精神障礙。只是,成為「低頭族」乃至對手機上癮是你單獨就能控制的麼?
遊戲 App 用洞悉你心理的劇情關卡設計將你牢牢捆住;社交 App 則每隔幾分鐘就推送你感興趣的通知讓你的眼睛離不開屏幕......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多搶佔你的一點時間,而你對手機的控制權就在一次次不自覺地點亮屏幕的過程中被讓渡出去了。
這顯然不是人與手機間正常的相處模式。
由此看,對於眼睛一刻不能離開屏幕的「低頭族」問題,讓用戶真正奪回對手機的控制權或許才是關鍵。
在今年的 WWDC 上,蘋果給出的解決方式是讓用戶直觀地看到每個應用所佔用的時間,並讓用戶自主地對應用使用時間、推送通知加以限制。
當然,可以想見開發者們對這樣的設定或許頗有微詞,不過問題的解決似乎已經在路上了。
▲圖自:Apple
Geek君有話說
「手機低頭族專用通道」這個表象的出現,真切地反映了一個正在被智慧型手機深刻重塑的社會:
經過了 10 年的野蠻生長,如今的智慧型手機和 App 能做到的大概已經遠遠超出了大多人的想像,甚至讓人與科技之間構建起了一種不健康的互動關係,使手機和 App 主導了人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低頭族」的出現。
而在智慧型手機的高速增長停止之後,反思和重構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或許比幾條修「專用通道」來得更為有效。
▼猛戳左下方「了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