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充滿抱怨、滿腹牢騷的人,也總能看到一些人是在扮演著一位聆聽者的角色,去默默接收著這些負面的情緒垃圾。或是你,或是我。
也許你認為自己的精神抵抗力很強,可以自動過濾掉那些負面的、消極的態度或思維;或許你還認為自己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或者魅力,能夠帶動他人的情緒。我只能說,你還沒有遇到過足夠段位的對手。
快樂是會傳染的。同樣,負面的情緒也會傳染,而且在持續性的情況下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會影響到人的態度與思維,甚至是生活。
一、那些不經意間的小事
生活中,總是會碰到一些人帶著爆棚的負能量,要麼情緒低落;要麼態度消極。很容易有一種森森然的感覺。沒有交集還好,但是如果他/她會向你傾訴,並不是那種適可而止的狀態。而是持續不斷的輸出,那麼你就會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消極氣息。
一方面,他在向你傾訴生活多麼不如意;情感多麼不順利;工作多麼不滿意;抱怨一切都在與自己作對。涉及的內容很廣,包含生活的各種細節。一直在釋放自己所認為的不堪與情緒垃圾。
另一方面,你剛開始可能出於好心,只做個傾聽者,接收並扔掉對方拋出的情緒垃圾。但是長此以往,如果你很容易被對方的情緒所感染,或者某些話語刺激了埋藏在你心中的負面種子。相信你很快就會淪陷的,因為它就像一個隱藏的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
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是有相互吸引力的,要麼你影響他或者他影響你。一個人在沒有足夠的負面情緒處理能力時,比較容易跟著對方的思路走。你以為你的承受能力會很強大嗎?
二、你的承受能力有多大
其實,人的過濾系統和小河的自淨能力是相仿的。
自淨能力是指河流受到汙染後,水質自然地逐漸恢復潔淨狀態的現象。河流的主要通過稀釋作用、沉澱作用、微生物衰減過程及耗氧-復氧作用來達到自淨的效果。但是,一旦汙染物的數量、複雜度不斷提升時,那麼河流應該很難自淨到最初的潔淨狀態了。
那麼人呢?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受到負面能量的侵襲時。可以通過反駁、轉移注意力、吸收轉換、過濾等形式來保證自己不受其幹擾。但是,如果負面能量的持續時間過長,覆蓋範圍過大,我相信大部分人很難逃離這些糟糕的影響。
就算你說自己的接受/承受能力很大,來者不拒,能將別人傾訴的垃圾進行轉化。但是,你能比專業人士做得更好麼?請不要忽視負面能量帶給你的損害。
三、你能比專業人士更專業麼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共情」,也就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能設身處地的理解求助者,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繫,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而心理諮詢師一般需要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但即便是專業出身,心理諮詢師也需要定期接受心理督導。
因為大家要明白,心理諮詢服務,特別是比較職業化的服務,既是一種愛心付出,也是一種職業創傷。長期接觸,消極心態,負性情緒,扭曲人格,問題行為的人,就會不斷消耗自己的正能量,就可能被帶入。偶然的心理幫助,當然影響很小的。如果心理諮詢師本人不注意職業安全,對這種問題視而不見或者忽視,那負面影響長年累月下來是非常明顯的,最終可能影響心理諮詢師個人的健康發展。
專業人士都需要接受督導。難道,你認為你的處理技巧會比他們更強麼?
所以,在面對別人扔來的情緒垃圾時要注意了。偶爾充當一次、兩次的傾聽者還可以。但如果每天都在和你抱怨、吐苦水,你就可以義正言辭的說:「不好意思,請別把我當情緒垃圾桶,這會影響我的」。
那麼,如何避免做情緒垃圾桶呢?
我們先來看看情緒垃圾桶的定義:
話題固定——每次就只聽他倒苦水;約會目的僵化——只要有了苦水就找你;角色定型——你只是個收苦水的垃圾桶;
那麼就有了對應的方法
轉移話題 - 每當對方拋來情緒垃圾時,就適當的轉移話題。將情緒由低帶高,由負變正。探尋新鮮事物 - 不要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所限制。嘗試一些新的挑戰。角色反轉 - 自己做一個傾訴者,讓對方做一個聆聽者。由角色的轉變帶來思維上的不同感受。
總之,一定要學會拒絕接收情緒垃圾,避免受到別人的負面情緒影響。
感謝關注: 一個人的七宗罪一起閱讀、學習、解析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