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技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3月29日報導稱,七鰓鰻是一種有害的魚類寄生動物,也是造成五大湖中魚群數量減少的元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七鰓鰻的性別由其生長速度決定。這一發現或可幫助研究人員控制這種寄生物的數量。
據北美五大湖漁業委員會(GLFC)介紹,七鰓鰻原本生活在歐洲和太平洋西北部,後來入侵到了北美五大湖,被視為一種寄生害蟲。七鰓鰻通過嘴和牙齒附著在魚身上,將尖利的舌頭刺入鱗片來吸食鮮血和體液。而五大湖魚群每年帶來數十億的漁業收入,七鰓鰻卻使得魚群數量減少。
近日,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七鰓鰻的性別取決於其生長速度。若幼蟲時期生長較慢,變為雄性的可能性增加。研究還顯示,若生長環境中食物匱乏,大約78%的七鰓鰻三年後會長成雄性。相比之下,若生長環境有益,雄性數量則會升至56%。
據報導,這項研究的發現可幫助控制七鰓鰻數量。「事實上,我們一開始研究的是影響七鰓鰻生長速度的環境,並非其決定其性別的因素,」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生態研究員尼克・詹森(Nick Johnson)說,同時他也是該項研究的發起人,「當研究數據反映出七鰓鰻的性別是由環境決定的時候,我們也很驚訝,畢竟這種性別決定機制太不可思議了。」
報導稱,為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將標記過的七鰓鰻幼蟲分別放入了魚群數量不同的湖中,長到成蟲並產卵回遊之後捕捉回來。一開始,不同環境中的七鰓鰻性別比例相似,但差異很快產生了,魚群較少的湖中七鰓鰻長成雄性的數量居多,並且雄性還在持續增多。此外,研究者還發現,七鰓鰻的成活率並不受生長環境中魚群數量的影響。
「七鰓鰻對五大湖的魚群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若能控制其數量,我們在先進技術的發展中將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研究資助者、北美五大湖漁業委員會(GLFC)主席大衛・烏爾裡奇(David Ullrich)說,「儘管七鰓鰻的數量已減少90%,這項研究結果將加強我們對這種討厭的寄生蟲的控制。」(實習編譯:範雅 審稿:李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