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高中生物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通常為XY、XX組合分別代表男女。如果告訴你很多生物的性別並不是由染色體決定,而是由不同的環境決定,你會感到震驚麼?環境如何決定性別?科學家還真發現了這個受環境控制能夠改變性別的基因!
科學家研究對象是一種水中常見的微小生物,研究發現在特定的環境刺激下名為「Brill」的基因被激活,該生物的幼體會集體轉變成雄性!事實上很多生物如蛙、烏龜、蜜蜂、鱷魚還有一些植物,在溫度、光照、營養等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均會發生雌雄性別轉化!該研究首次發現受環境控制能夠改變性別的基因,相關論文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
我們看看這些匪夷所思的生物吧:

1、烏龜,以黃喉擬水龜為例,29℃對這種龜來說是一個神奇的門檻,高於29℃孵化出的龜大部分為雌性,低於這個溫度孵化出的龜大部分為雄性!
2、某些蛙類同人類一樣具有分別為XX、XY的性染色體,如果蝌蚪在30℃發育,會全部發育成雄蛙!與性染色體組成無關。如果蝌蚪在20℃發育,則雌雄比例約1:1。
溫度、光照、營養等外界環境條件能夠引起雌雄性別轉化的事實表明,性別的形態特徵是基因型和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我們人類來說,不也存在天然的女漢子和偽娘麼?目前認為主要是雌雄激素分泌異常的結果,或許今後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會發現同這些動物一樣由於胚胎發育期受到異常環境刺激導致相關基因異常表達?再開腦洞沒準兒未來不用考慮挑選XY染色體,而利用外界環境控制生男生女?不過,科學家認為外界環境只能影響性別的形態特徵而不能改變性染色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