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瑞武和雲南大學教授李耀堂、博士研究生王亞強等合作,發現環境選擇壓力增加可能導致物種性別失調。該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據王瑞武介紹,自然界大多數物種的性別比例是1:1,少數物種在進化過程出現偏雌或偏雄的性別比例。但傳統理論難以解釋相同環境下為何有些物種出現偏雌性比,而有些物種偏雄性,以及同一物種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環境條件會出現不同性別比例的問題。
「為研究何種機制或原因決定、影響一個物種的性別比例,我們將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引入進化生物學。」王瑞武說,通過理論模型發現,生態學著名的「多生少管」和「優生優育」繁殖策略,本質就是資源變化對幼崽存活率影響大小不同所致。
同時,該模型還發現資源變化對幼崽存活率影響大小與環境選擇壓力都會影響性別比例的演化。選擇優生優育繁殖策略的個體或物種,如老虎、人類等,環境選擇壓力的增大將會導致其後代雌性比例增大。而選擇多生少管這樣粗放繁殖策略的個體或物種,如老鼠、蚊子等多數昆蟲,環境選擇壓力的增大將會導致其後代雄性比例增大。
如果資源變化對幼崽存活率影響不大或沒影響,環境選擇壓力的增大,將不會改變其後代性別比例。性別比例的改變可能是由個體的激素或荷爾蒙水平變化所致。
該理論模型有效解釋為何有些物種出現偏雌性,而有些物種卻是偏雄性的性別比例,並解釋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物種在局部範圍內出現的性別失調現象。(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