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汙染或可影響魚類種群的性別平衡

2020-10-27 科技工作者


最小鱂魚(least killifish)。

加州大學助理教授Latonya Jackson和碩士生Eduardo Pocasangre。

研究中用到的動物模型:最小鱂魚(least killifish)。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北美淡水魚——最小鱂魚(least killifish)進行實驗,研究了雌激素汙染的潛在影響。

結果發現,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5納克/升的雌激素濃度即可減少鱂魚種群的雄性數量及後代數量。而在汙水處理廠附近的溪流中,雌激素濃度高達該實驗濃度的16倍。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水生毒理學》雜誌上。

研究中的合成雌激素名為17-炔雌醇,它是口服避孕藥中的一種活性成分,也被用於激素替代療法。研究人員在汙水處理廠附近的溪流中發現了這種物質,其濃度高達60納克/升或以上。

加州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Latonya Jackson說:「任何衝進馬桶或放入水槽的東西都會進入供水系統,比如衝進下水道的藥物或是排洩物中的化學物質。所以,接受節育或激素治療的女性在上廁所後,排洩物就會被衝進汙水處理廠,造成附近水系統中雌激素積累。」

為了明確雌性魚體內的雌激素(或雄激素)對其後代的影響,Jackson與美國環境保護署合作調查了俄亥俄州西南部的水域,並試圖使用最小鱂魚作為生物模型揭露水質問題。這種胎生鱂魚在當地水域很常見。它們是北美最小的魚類,雌性不到一英寸長,雄性尺寸更是只有一半。

Jackson說:「因為個頭夠小,這種鱂魚不需要太多生活空間,一個10加侖的水族箱裡可以裝下60到80條。」

在野生環境中, 最小鱂魚的攻擊性不強,許多捕食者以其為食,因此,它們通過提高繁殖力來規避危險——每28天就能繁殖一次。這些特質使最小鱂魚成為最合適的實驗模型。

研究結果表明,即使是小劑量的雌激素也會對生活在汙水處理廠下遊的野生魚類種群產生重大影響。長期暴露於雌激素將導致魚類種群數量減少,後代增長率下降,還會造成性別比例失衡,使雌性多於雄性。

Jackson表示:「這種影響不僅限於魚類。未能成功去除的激素和其他化學物質會在食物鏈中積累,或是進入我們的飲用水。飲用水並不是可再生資源,因此保持它的清潔非常重要。」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水生毒理學》

期刊編號:0166-445X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0-fish-exposed-estrogen-male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近岸環境汙染對海馬種群資源有何影響?
    目前世界範圍內的海馬資源普遍嚴重衰退,所有海馬種類都已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物種名錄和CITES公約附錄,海馬種群資源保護迫在眉睫。海馬(攝影:王信)值得注意的是,海馬主要棲息於近岸淺水,特別容易受到區域環境汙染的影響。因此,研究環境汙染物對海馬種群的潛在影響,對於開展海馬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魚類妙趣橫生的性逆轉現象
    魚類性別會轉變,是不是很奇怪?飼養過劍尾魚的朋友,是遇到過魚缸中劍尾魚的性別特徵發生改變的現象,為什麼魚類會發生性逆轉呢?通過查閱資料,小魚發現這是一種有趣的自然現象。魚類的性別決定不同於哺乳動物僅僅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而是在遺傳物質以及外部因子相互作用下實現的,其雌雄異體和一些雌雄同體以及發育過程中的性逆轉類型導致了魚類性別決定的複雜性。在水產養殖中,人為的控制養殖魚類的雌雄比例,或者進行單性養殖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了將魚類性別決定很好地應用於生產實踐中,人們對其機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 《自然通訊》:全球變暖和汙染對珊瑚魚的影響相似
    但是,珊瑚礁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汙染的加劇以及過度捕撈、包括採用破壞性捕魚的做法,正在威脅著珊瑚礁和相關珊瑚礁魚的生存。一項國際科學家合作研究首次表明,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和汙染等壓力通過內分泌途徑的破壞,同樣地影響了珊瑚礁魚類的生存和發展。
  • 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性別嗎?
    因為它們遭受破壞的,不僅有棲息地,還有性別平衡。此話怎講?我們都知道,有些動物的性別是由出生時的環境溫度決定的。這一群體包括了從鱷魚、海龜到魚類的很多古老物種。溫度升高會使它們趨於生下單一性別的後代。雌性過多有益處對於深受氣溫變化影響的動物,它們能逃過這場劫難嗎?但實際情況卻讓我們有理由樂觀地相信,雌性佔優勢的群體不會導致滅絕。事實上,制約種群規模的是雌性而不是雄性的數量。只要有足夠多的雄性服務於整個雌性群體,雌性數量過多實際上是有益的。以狗為例。母狗一年可懷胎兩次,假設平均每胎生5仔。
  • 魚類的生長規律和影響魚類生長的因素
    魚類在正常環境下的生存模式涉及很多方方面面的因素,魚類除了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新陳代謝以外,其正常遊動、覓食和避敵、避害的逃逸以及魚類抗惡劣環境、抗擊病原體侵襲、受傷和患病時修復被損害組織等都會大量消耗體內的營養物。因此,魚類會不停的攝食以補充自身的需要。除了這些以外,魚類的生長還涉及以下眾多條件因子。
  • 女性體內缺乏雌激素,或有4個明顯表現,分享3個方法,幫助調理
    不論男女,每個人的身體裡面都會分泌激素,只是因為男女性別問題,分泌的激素也不同,女性分泌雌激素多,男性分泌雄性激素多。而對於女性來說,雌激素對於身體環境的平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充足,不僅皮膚會光滑有彈性,身材也會更勻稱。
  • 英媒:石油汙染可致珊瑚礁魚類「醉酒」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人員說,如果珊瑚礁魚類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域中遊動,它們更可能採取冒險行為,且無法識別掠食者。這項研究把重點放在幼年珊瑚礁魚類上。在這個階段,珊瑚礁魚類格外脆弱。科學家們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6種魚。來自澳大利亞、挪威和美國的科學家說,該研究中使用的石油濃度反映了「世界範圍內很多工業化地區受汙染的海岸線的情況」。科學家們說,生活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水中似乎會「損害幼魚成功定居和生存所需的高級認知加工和行為能力」。
  • 科學網—塑料汙染對小海龜影響更大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結果表明,進食地點和發育階段可能會影響海龜的死亡風險;較年幼的海龜傾向於隨波漂流、在離岸水域靠近水面的地方進食,而這些海水更容易被塑料物品汙染。塑料會在海龜的消化道中積聚,或導致穿孔。 此外,該團隊發現,描述海龜的塑料攝入量與死亡風險之間關係的最佳模型是將塑料物品的數量相對於龜殼長度以及年齡納入考慮範圍。
  • 烏龜的性別由卵化溫度決定?卵生的動物都是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眾所周知,我們人類的性別在精子和卵子結合的一瞬間就已經確定了,在往後的發育由於性染色體上性別決定基因的活動,胚胎的發育會出現雌雄的性別差異,這種性別決定方式我們稱為遺傳依賴型性別決定(GSD,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但是在神奇的大自然中,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和種群的可持續發展,會選擇對自身更加有利的方式決定性別,我們的龜寶就是一種這麼機智的動物。
  • 【世界海洋日】氣候變化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支柱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大多數海洋物種會遷徙,逃離赤道附近的熱水域,並跟隨適應的水溫移動。海洋生物想從氣候變化中倖存就要遊得更快?氣候變化是「操縱」海洋生物遷徙?溫度升高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哪些影響?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小編和您一起去看看。
  • 環境汙染導致的心酸悲劇 北極熊殘殺幼仔(組圖)
    美攝影師航拍人類工業汙染 顏色可怖醜陋  乍眼一看這些照片,仿佛讓人以為是什麼自然奇觀。照片中的顏色「鮮豔」卻十分詭異醜陋,其實,這是美國攝影師亨利·菲爾航拍的北美工業汙染照片。照片中的色彩來自工業汙水、露天採礦、原油和化學物質洩漏。
  • 九年級生物複習資料:初三自然科學種群、群落的概念、種群的特徵...
    這些特徵主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   種群知識介紹   1. 種群密度——指一定範圍(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   ①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往往差異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帶的黑驢和灰倉鼠為例)。   ②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也有差異(以不同季節的一片農田中的東亞飛蝗為例)。
  • 科學網—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諸晗寧)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在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切莫讓垂釣汙染環境-做一名文明的釣魚人
    可總有些不甚美妙的音符出現,到底怎麼回事呢?由於我家住在水庫邊,下面我就來結合平常看到的實際情況,談談垂釣對環境的影響。 垂釣能使人自信、理智、沉靜和穩重,垂釣能修身養性和休閒健身,所以說,垂釣是一項高尚有趣味男女老少皆能參與的廣泛運動。
  • 魚類寄生蟲雌雄莫辨性別竟由生長速度決定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3月29日報導稱,七鰓鰻是一種有害的魚類寄生動物,也是造成五大湖中魚群數量減少的元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七鰓鰻的性別由其生長速度決定。這一發現或可幫助研究人員控制這種寄生物的數量。
  • 化工原料造成鱷魚性別發生改變 這也可以有?
    默裡和他的同事正在調查農場的MT是否以某種方式汙染了鱷魚。在哥斯大黎加的Tárcoles河裡,已經發現了一種改變美洲鱷性別的汙染物。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報導說,來自佛羅裡達州的Apopka湖的雄性鱷魚被一種模擬激素的化學品所汙染,這些鱷魚呈現出縮小的生殖器和降低的睪酮水平。像許多內分泌幹擾物一樣,這些化學物質與雌激素相同。研究人員只發現了幾例相反的問題,即雄性激素引起的男性化。
  • ...建議將大壁虎、大鯢野外種群升為國家一級,加大長江特有種魚類...
    近日,動保項目拯救動物表演針對正在公開徵求意見中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建議將大壁虎、大鯢野生種群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增加海馬海龍的保護、繼續新增長江特有種魚類的保護、以及建議將目前未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均應刪去「僅限野外種群」的備註等四條建議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科學網—環境溫度如何影響幼崽性別
    環境溫度如何影響幼崽性別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2015-04-15 09: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技日報        瀏覽量: 1795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4月12日,2015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江段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