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2021-01-08 錢湖有魚吃

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為汞排放全球性條約《公約》已經在2017年正式生效。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

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海水溫度升高,食物變化,導致魚體內汞含量上升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緬因灣超過30年的生態系統、沉積物和海水中甲基汞含量的數據。分析後的結果顯示,從197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大西洋鱈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升高了23%。研究團隊把魚體內汞含量上升的原因歸結為過度捕撈造成的鱈魚食物結構變化。

高強度的拖網作業,將原本海底豐富多樣的無脊椎動物掃蕩乾淨,鱈魚只得依賴鯡魚和龍蝦這樣的獵物,而這些新的獵物比原來那些海底額無脊椎動物甲基汞含量更高。

該研究團隊還分析了近幾年海水的溫度變化對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累積的影響。他們發現隨著海水溫度從1969年的低點逐年上升,可能導致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升高了約56%。雖然暫時還無法得知具體的原因,但因為全球的汞排放已經趨於平穩,所以,肯定存在某種傳導機制,導致了野生魚類體內的汞含量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而得到了提升。

寬吻海豚體內的汙染物數值創歷史紀錄

去年,英國《科學報告》雜誌發表了一項環境研究稱,歐洲沿海海域種群數量最大的海豚品種之一——寬吻海豚體內累積的有機汙染物和汞含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研究發現的混合汙染物除了汞以外,還有苯類化合物和二噁英等,而這些汙染物主要聚集在野生海豚的油脂和皮膚中。

海豚作為海洋食物鏈中頂級的掠食者,體內富集多種汙染物是對其所生活環境狀態非常直觀的反映。該研究發現的這些有機汙染物和汞類物質都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積蓄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甚至還能通過哺乳傳遞給下一代。歐洲的近海環境不樂觀,那麼我國的近海環境呢,還有我們非吃不可的近海海鮮呢?

缺乏相關的調查研究

上文提到的這樣的調查研究,其實非常考驗數據積累和廣泛的樣本採集,說白了,就是高人力和資金投入,而收益卻近乎是「零」,這樣的公益項目非得國家牽頭撥款才能成行。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杜震宇倒是給了一個非常中肯的建議:雖然近海海洋生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汙染,但我們在日常食用海鮮的時候,避免食用內臟等部位,就能有效減少汙染物的攝入,基本還是能確保安全的。

隨著我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不斷開展,關停了很多小型的,排汙嚴重的工廠,內陸汙水對我們近海的影響得確實得到了有效的緩解。雖然汙染物流入海洋以後,會被很大程度上稀釋,但是這些高殘留的有害物質,早已融入了近海的生態環境中,不斷影響著魚類的生存和繁衍,而我們這些食客,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只是不知道影響程度而已。

託高強度捕撈的福

以汞為代表的汙染物,隨著食物鏈不斷往上累積,那些壽命越長的頂級掠食者,受到汙染也就嚴重,所以,一般而言,鯨魚類、海豚類、金槍魚等動物是不建議(大量)食用的。國內非常受歡迎的嬰兒輔食銀鱈魚,其實也屬於這個範疇,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汞富集問題也比較突出,如果非要食用,也建議少量食用。

其實從這一點講,我國近海海鮮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拖高強度捕撈的福,近海魚類逐年呈幼年化發展,也就是倖存下來的老齡魚類越遠越少,漁船捕到的魚都是近兩年長起來的新生魚類。

就拿我們近海漁業的頂梁柱帶魚來說,幾十年前常見的十幾二十斤的帶魚,誰還看到過?作為掠食者的帶魚來說,自然是年齡越大,體型越大的帶魚,汞含量越高,可現在,我們基本吃不到這樣的「高危」帶魚了。而且在捕撈的不斷選擇下,帶魚的性成熟越來越早,當年出生,當年就能繁殖的帶魚種群,反而更加有優勢,因為性成熟慢的,根本活不到第二年就會被撈起來了。

所以,現在吃小帶魚的感覺真的是非常複雜,既感覺到安全,又感覺到無奈。

我們再來說說。在青島,毛腳女婿上門,鮁魚是標配,而且鮁魚一定是越大越好,鮁魚越大,丈人越歡喜。可現在呢,大的鮁魚是越遠越少,而且也越來越貴。如果你是個青島的準女婿,你敢不敢做一下你老丈人的思想工作?魚別太大,太大汞含量高,吃了不健康?

玩笑歸玩笑,鮁魚要不是繁殖能力跟帶魚有得一拼,早就退出我國的海鮮市場了。據說,現在這個季節,很多在北方海釣的,都能釣到很多少年鮁魚,雖然非常無奈,但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的話,鮁魚的安全等級也是非常高的。國內其他種類海鮮的狀況,跟帶魚和都差不多。

漁業資源匱乏,讓海鮮越來越「安全」

說到我國近海的魚類品種,並沒有像現在水產市場展示的那樣,品種就那麼幾樣,擱以前,那也是五花八門,啥都有,從大型的鯊魚、旗魚、魔鬼魚、紅魚到大型的龍躉石斑,要不是早早地被抓到枯竭,現在如果還有的話,那我們是不是還得好好掂量一番到底該不該吃了?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肯定寧願這些魚兒再回到海鮮市場,大不了到時候少吃點唄。

其實,在現在這麼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的時候,談論海鮮的汞汙染風險,真的既諷刺,又無奈。我們到底是該慶幸呢,還是該痛哭呢?對於海鮮的消費者來說,我們能做的,不是沒有,無非就是拒絕購買年幼的海鮮,儘量選擇養殖的,代替野生的,來緩解近海漁業資源的壓力。別再說,我不吃別人也會吃這樣的話,窮,也有窮開心的辦法。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及城市化造成的汞汙染,均被中國南海珊瑚「記錄」
    鴉片戰爭及城市化造成的汞汙染,均被中國南海珊瑚「記錄」 趙永新 楊保國/人民日報 2016-06-08 11:04 來源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北極汞汙染嚴重 氣溫上升或可以拯救北極熊?
    北極熊被迫遷移到陸上,它們捕食的動物體內汞含量更少——這就降低了它們攝入的有毒汙染物的量。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報導。他們發現北極熊體內的汞含量在這個時間段降低了65%——現在它們體內的汞含量濃度已經低於負面生物學效應的閾值。而原因很可能就是飲食的改變。
  • 中科大研究發現珊瑚骨骼記錄戰爭汞汙染
    記者6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博士孫若愚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成果以「中國南海北部二百年的珊瑚骨骼記錄了中國近代戰爭汞汙染」為題,近日發表在地學環境領域國際頂尖雜誌《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科學網—近海環境汙染影響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諸晗寧)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研究環境汙染物對海馬種群的潛在影響,對於開展海馬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三丁基氯化錫(TBT)是近海廣泛存在的有機汙染物質。研究人員發現,環境濃度TBT可誘導雌性海馬卵巢發生明顯閉鎖現象,同時,TBT可能通過抑制cAMP和雄激素合成途徑相關基因表達,進而抑制精子的產生,導致海馬精巢明顯退化,形成很多空泡結構,影響海馬性腺發育過程。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
  • 魚翅湯的潛在健康風險,你都了解嗎?
    且根據此前對其他魚類和鯊魚身體部分的研究發現,重金屬濃度與個體大小有關,也就是說,在高營養級的大型魚種中,金屬汙染水平會更高。商店內出售的各種海產品 WWF-Hong Kong / Chai研究結果在對模擬研究與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九種鯊魚的鰭中汞含量經常高於標準,且根據零售市場調查顯示,這九種鯊魚在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地區佔比很高,這表明市場上流通的魚翅汞含量也很可能比較高,值得關注。
  • 儘快實施長江經濟帶近海海洋綜合治理
    九三學社中央向大會提交了題為《關於實施長江經濟帶近海海洋綜合治理的建議》的提案。  提案指出,長期以來,長江近海海洋環境、生態、災害問題突出和生態服務功能受損,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區域性和複合性。陸源入海汙染負荷大,近海海洋環境汙染嚴重。
  • 每日科普|人為源汞汙染已經到達世界最深海溝了嗎?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流動的精靈——汞之 延伸閱讀
    有人懷疑是工業汙染所致。經數年調查研究,1956年8月,日本熊本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報告證實,這是由於居民長期食用水俁灣中含汞海產品所致。這種「怪病」就是日後轟動世界的有名的「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汙染造成的公害病。食物鏈對於汞有著極強的富集能力。淡水魚和浮遊植物對汞的富集倍數為一千,淡水無脊椎動物為十萬,海洋動物為二十萬。而在日本人的食物中,海產品的比例是很大的。
  • 這幾種魚含汞量高,營養價值再高,也別給寶寶吃
    1、含汞量比較多的魚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孕婦以及有受孕計劃、哺乳期和兒童應該儘量避免進食含汞量高的魚類。同時魚齡越長的魚體內含有的汞含量也就會越多。容易傷到寶寶的神經系統。
  • 吃巴沙魚的營養,益處和風險
    由於其廣受消費者歡迎,巨大的進出口的需求,致湄公河周圍以及中國和柬埔寨範圍內大量人工養殖。巴沙魚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非常經濟實惠。在超市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冷凍的巴沙魚片每斤僅售6元錢。巴沙魚其低廉的養殖成本即使增加關稅出口到國外也極具競爭力。
  • 當「塑料海鮮」開始爬上餐桌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愛吃海鮮的人每年可能吞下多達11000顆塑料微粒。BBC查核後發現,證據顯示特定種類的貽貝和牡蠣確實含有塑料微粒,但是,如果每年要吞掉一萬多粒塑料,平均每天要吃至少四個牡蠣和17到18個貽貝。不管怎麼說,「塑料海鮮」開始爬上餐桌,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全球吃貨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人類拋棄的塑料垃圾,風吹日曬化為碎片,而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
  • 中國海鮮地理
    中國哪些區域,最盛產海鮮?哪個地方的海鮮最受歡迎?地理書上說,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優良的漁場,也就容易出產最美的海鮮。在這個基礎上,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就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海鮮出產之地,而沿岸的居民們也就「靠海吃海」,把自家的海鮮做出了本地特色的味道。渤海渤海,舊稱勃海、北海。渤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的內海。
  • 秋天吃什麼海鮮 吃海鮮有哪些禁忌
    雖然到了秋季,但是人們對海鮮的喜歡絲毫不會減少的,它還是成為人們的摯愛,那麼在秋季的時候吃哪些海鮮是比較好的呢?在吃海鮮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項呢?喜歡吃海鮮但是不能吃海鮮的有哪些人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 吃魚皮和魚頭容易汞中毒?營養師提醒:每周吃魚不要超過這個次數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 然而,我們不能否認一點,由於環境和水質的汙染,魚類很可能會蓄積各種重金屬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給大家好說說這個問題: 其實,生活中大部分的食物,包括一直都存在的空氣,都含有少量的汞,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存在一個劑量的問題。我國關於汞的安全標準是0.5mg/kg,只要低於這個標準的魚,基本上就可以放心吃。
  • 中國海鮮地理位置
    在中國和海鮮中什麼區域最豐富?海鮮在哪裡最受歡迎?據地理書記載,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良好的漁場,容易產生最美的海鮮。在這個基礎上、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鮮產地,沿海居民自創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鮮。
  • 含汞體溫計「下崗」 「接棒」電子產品比想像中靠譜
    含汞產品存較大安全隱患  「其實不只是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血壓計,早在2013年,我國就籤署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為防治汞汙染和擴散做出努力與承擔責任。」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孫若愚介紹,禁汞已成全球趨勢,之所以世界各國下這麼大力氣去做這件事,就是避免汞汙染破壞環境,影響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