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2021-01-16 水產養殖網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2015-04-15 09: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技日報        瀏覽量: 1795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4月12日,2015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江段舉行。3000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這也是截至目前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將首次在沿江各監測站採用實時傳輸技術,完整監測放流中華鱘的洄遊信息。

  見證過恐龍和猛獁的繁盛與滅亡,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野生中華鱘,在長江裡已經不足百條。這也意味著,又一個古老的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活了1.4億年,中華鱘如今遭遇生存危機

  1.4億年前的白堊紀,正是恐龍稱霸的時代,江河中出現的中華鱘顯得如此不起眼。但1.4億年後的今天,恐龍已經成為化石,中華鱘卻仍然在江河大海中遊曳,成為最古老的魚類之一。

  據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介紹,「億萬年來,地球的環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中華鱘以它超強的適應能力存活了下來。」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生在江河,長在大海。它的繁殖能力超強,一次產卵可達30萬—130萬粒。每年夏天,這種全身黝黑,能夠長到3米多長的巨型魚類被湧入大海的江水所吸引,尋著出生時的「味道」,它們從上海崇明的江口逆流而上,溯源3000多公裡,回到長江上遊金沙江中產卵繁殖。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小鱘開始遊向大海,在海裡長大。

  而今,它們成了珍貴物種,面臨著「滅頂之災」。

  高勇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每年遊回長江繁殖的規模在1萬條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兩千條,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條,近年來進一步降低,「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年回江繁殖的不足100條,只剩下原來的百分之一」。

  目前,閩江、珠江、錢塘江和黃河的種群都已經絕跡,長江種群是唯一倖存的中華鱘種群。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國際極危物種。

  人工放流正是為了擴大中華鱘的種群,30年過去,人們已經累計放流500餘萬尾。而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的統計,在整個長江和珠江流域,不同機構加起來已經放流大約1000萬尾中華鱘。

  不過,伴隨著人們持續努力和美好願望的,卻是殘酷的現實。

  「被寄予厚望的增殖放流看起來效果有限。」從事了多年人工增殖研究的高勇說,他們投下去的絕大部分魚苗,最終都無法到達長江口。「最後到達長江口的中華鱘,只佔總數的5%—10%,甚至更低,絕大多數因為被漁民誤捕、被輪船誤傷、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等各種原因而死在江中。」

  連續兩年沒監測到自然產卵,「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2014年的11月至12月,二十多位科研人員動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聲吶探測、江底採卵、水下視頻。結果令人失望,直到12月10日,監測活動仍無成果。

  研究人員不死心,考慮到一些魚類會以中華鱘卵為食,監測人員甚至剖開了一些魚肚皮進行檢查,他們又沿長江中下遊1600多公裡江岸,走訪漁民,尋找可能繁殖的中華鱘幼魚。同樣毫無收穫。這是繼2013年首次確認中華鱘未進行自然繁殖後,連續第二年沒有發現中華鱘進行自然繁殖活動。

  中華鱘產卵時,需要低於20度的水溫。一些專家指出長江上大壩的滯溫效應,導致了大壩下遊秋冬季節水溫的上升。危起偉的電腦裡存儲了多年的水溫數據,從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後,近些年,長江秋冬季水溫平均升高了2—6度。

  事實上,中華鱘早在2003年就向人類發出了危險信號。此前,中華鱘每年的產卵都有兩批次,而此後,產卵次數減為一次,產卵時間也向後推遲了一個月。同時產卵數量也在逐漸減少。到了2013和2014年,待產卵的中華鱘一直等待到12月,水溫還是沒有降到20℃以下,記錄顯示當年產卵期平均水溫23.8℃,它們的性腺退化,最終失去了產卵的時機。

  還有一個實證。2014年11月25日,科研人員對一條不幸身亡的中華鱘解剖後發現,性腺中的脂肪很少,卵已經退化。「成熟的卵應該是橢圓形、一顆顆的,而這隻魚的卵已經是成『稀飯』了。」危起偉說。

  除了水利工程,水域汙染也成為新的元兇。相關調查顯示,近10年來,長江流域的工業汙水排放量增長了67%,受此影響,長江口幼鱘分布範圍已經明顯縮小。

  研究顯示,長江沿岸城市生活汙水和工廠排汙,導致魚類代謝障礙,印染企業排放的高分子有機物,引起了水生生物癌變、畸形和基因突變。有科學家發現,長江野生中華鱘的魚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錫),濃度足以使幼魚致畸。2001年後,科研人員不斷在長江發現軀體畸形和無眼的中華鱘幼魚。

  另一項研究表明,中華鱘雄魚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與此同時,受環境變化影響,野生中華鱘的雌雄性別比例一路走高。數據顯示,2005年中華鱘的雌雄比例就達到7.40∶1,目前已經接近10∶1。這意味著,雌魚產下大量卵子,也無法進行繁殖。可以說,在地球已經生活了1.4億年的野生中華鱘目前正因為這些原因面臨滅絕的危機。

  37年後人類可能永遠失去它們,人工繁殖中華鱘尋生機

  它們是長江裡的中國「國寶」,三十餘年,三代科研人員的努力,卻眼睜睜看著中華鱘落到了今天的地步。

  高勇介紹說,連續兩年沒有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意味著,未來最小的野生中華鱘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計,這批中華鱘最大能活40歲,也就是再過37年,整個物種有可能將在自然界消失。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在2009年已經取得了突破,在中華鱘研究所,子一代的中華鱘在全人工條件下成熟並繁殖成功,人們獲得了「子二代」的中華鱘,填補了過去這個領域的空白。但是,根據監測,從放流地到長江口,人工增殖放流中華鱘的存活率只有5%。「在人工環境下生長的中華鱘,成熟後能否從大洋深處找到長江口,進入長江後能否找到產卵場,現在也還是個謎。」

  「人工養殖的子一代成熟個體要比野生的成熟個體小一半以上。」&nbsp危起偉說,雌性中華鱘一般是要達到350斤到600斤才能第一次成熟,而現在人工養殖中華鱘第一次成熟平均不到200斤。有的110斤就成熟了,個體很小,而且抗病能力非常差。

  科學家們僅知有一條全人工繁殖下的中華鱘洄遊到產卵場。那是在2008年,長江水產科學研究所在荊州放流了一條雄魚,後來監測到它往產卵場方向洄遊,危起偉推測應該是洄遊參與繁殖的,但可惜,這條魚隨後被漁民捕上來,等到研究人員趕到時,已經死亡。

  「增殖放流不能直接作用於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只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保種的辦法。」危起偉將希望放在尋找到環境相似、溫度適宜的新產卵場上。他認為如果能利用長江中遊的夾江建立半封閉的水體,將洄遊的中華鱘攔在人工幹預的適宜的產卵場中,「圈養」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的親魚,這樣就不會令他們完全脫離原來的「生活史」。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三問:導致中華鱘和其他長江水生動物生存危機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濫捕濫撈是影響長江水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形象的說就是「生」遠不夠「吃」的,這也是當前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野生魚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主因。
  • 北極熊遭遇生存危機,人類不能止於圍觀
    最近幾天,諸如「北極圈現32攝氏度罕見高溫,北極熊生存艱難」的文章風生水起,看了令人同情而又充滿憂慮。  早晨,看到一位女同事在群裡發了一段感言,說的是她一大早花了很長時間仔細看了一遍長篇幅的寫實文章,文中就是介紹氣溫變暖導致北極環境惡化,北極熊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她說,看了這一切,真的很揪心!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正在自食其果呢!
  • 白鱘已經滅絕,中華鱘和長江鱘還好嗎?
    中華鱘和長江鱘的生存現狀,也同樣不容樂觀和白鱘相比,中華鱘的現狀只能說相對比較幸運。20世紀70年代,中華鱘的人工繁育技術就獲得了突破,但是商業捕撈卻一直存在。1983年,國家禁止了對中華鱘的商業捕撈。1984年至今,相關科研院所一直進行著中華鱘的人工放流。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4月22日,「2020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現場將1萬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據悉,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舉辦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日,也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
  • 亞洲獵豹遭遇生存危機 伊朗呼籲加強保護
    亞洲獵豹遭遇生存危機 伊朗呼籲加強保護 據美聯社10月30日報導,來自亞洲獵豹國家保護中心的項目負者人Rajab Ali Kargar說:「我們上一次在這裡拍到獵豹還是2年前。現在我們並不確定它們是否還在這片區域。」圖為10月10日,伊朗德黑蘭,一隻名叫Dalbar的雌性亞洲獵豹在公園圍欄裡散步。
  • 獨家述評丨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中華鱘知道。一億四千萬年來,地球經歷了什麼?中華鱘知道。中華鱘,蔚藍星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浸和地球變遷,問誰?研究者最愛對話中華鱘。中華鱘的科研價值、生態和社會價值,自然難以估量。今天下午,《上海市中華鱘保護與管理條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表決。
  • 白暨豚滅絕,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九龍治水,還長江生命一個家!
    除了白暨豚,長江裡最大的魚類中華鱘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白鱘自2003年以後,就沒有發現任何個體了。不光是這些珍稀保護動物,就連最常見的四大家魚,在長江裡的數量和規模也大不如前,捕獲量從每年的40萬噸,下降到現在不到10萬噸。
  • 葛洲壩下:守護中華鱘繁衍的希望
    >去年在葛洲壩下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後,獲得的野生中華鱘魚卵被送到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河心島上的中華鱘研究所,姜偉參與了魚卵孵化和研究工作。「2013年至2015年三個年份裡,是我們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產卵現象,不是沒有監測到野生中華鱘。」姜偉說,「其實在監測到產卵現象的去年,到達葛洲壩下產卵場的中華鱘,和往年的數量差別不大。」也就是說,儘管年年都有中華鱘不遠千萬裡從海裡洄遊到葛洲壩下相遇相戀,但它們的愛情未必都會有結晶。
  • 曾與恐龍同期生存,活了14000萬年的「魚王」,如今只剩500尾
    中華鱘被稱作「長江魚王」,它們的體重最大可達到1200斤,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身體的形狀呈紡錘形,是長江中食物鏈頂端的存在,不過,雖然沒有天敵,不過它們卻是非常「挑食」的,它們的食物非常的單一,只喜歡吃一些小型的魚類和蝦類、蜆類。
  • 曾與恐龍同期生存,活了14000萬年的「魚王」,如今只剩500尾
    中華鱘被稱作「長江魚王」,它們的體重最大可達到1200斤,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身體的形狀呈紡錘形,是長江中食物鏈頂端的存在,不過,雖然沒有天敵,不過它們卻是非常「挑食」的,它們的食物非常的單一,只喜歡吃一些小型的魚類和蝦類、蜆類。
  • 科普|少小離家老大回,你了解中華鱘嗎?
    4月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現場浩浩蕩蕩「鱘二代」們坐著「滑梯」遊進了長江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今天中國水利網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華鱘少小離家老大回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古老魚類,生在長江,長在大海,對家鄉具有本能的歸屬
  • [生死中華鱘]誰殺死了「大魚」?(上)
    長江,是中華鱘繁衍、生存的家園,如今,長江生態的好壞更是直接關係到中華鱘的生死存亡。最新數據顯示,野生中華鱘瀕臨滅絕,近一兩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野生中華鱘,只有二十餘尾,並且其自然繁殖已經開始出現年際不連續。於是,野生中華鱘通過人工繁育的親生子——中華鱘子一代,成了中華鱘物種保護的「一線生機」。不過,在全國範圍內,中華鱘子一代的總量也不足一千尾。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中華鱘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楚天視點)白(既+魚)豚中華鱘的命運悲歡(組圖)
    它們有的是被船舶高速旋轉的螺旋槳打死,有的是被長江上密布的滾鉤、「迷魂陣」等非法漁具殺死,也有遭受水體汙染而病死的。  有專家斷言,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既+魚)豚,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的豚類動物。  江水滔滔,船舶如織,熙來攘往,雲淡風清。面對奔流不止的江水,科學研究者們焦慮不堪。
  • 中華鱘,莫無處可尋
    我又一次以這樣一種方式與中華鱘相遇。這是在湖北省藥品監督檢驗院的一間中藥陳列室裡。本是為採訪中藥而來,不想見到中華鱘——一尾罕見的保存如此完好的中華鱘標本。標籤卡上寫著,它是野生長江中華鱘,生存年齡約20年左右,上世紀80年代初意外受傷死亡後,由原湖北省中藥材公司製成標本。
  • 中華鱘:連續3年產卵中斷,或將在20年內滅絕?
    「水中大熊貓」中華鱘一直以來都是長江物種拯救計劃的重中之重,但從當前的進展來看,野生中華鱘的生存狀況著實令人擔憂。為了拯救中華鱘,我國每年都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2020年4月,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一次性放流了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幼魚,這也是自1984年以來的第62次中華鱘魚苗放流活動。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眾所周知,中華鱘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它們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天然水域更是難覓蹤影。其實,瀕臨滅絕的鱘魚遠遠不止中華鱘一種,關於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
  • 國鳥國獸遭遇危機?國家鼓勵遊客「追猩」?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讀讀...
    2020年4月22日,中華鱘從放流通道滑入長江。 當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一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 新華社 發國鳥國獸的生存危機美國地域廣袤,野生物種資源豐富,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條文也較為完備。
  • 中華鱘的保護措施是什麼樣的?
    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嚴格限制,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在長江上遊宜賓市,每年均向長江投放培育中華鱘魚苗,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 紐西蘭遭遇乾旱高溫困擾,瀕危「奇異鳥」面臨生存危機!
    紐西蘭國鳥「奇異鳥」因當地高溫與乾旱等環境問題,面臨生存危機。(網絡圖片)  紐西蘭近來遭受乾旱與高溫侵擾,而紐西蘭國鳥「奇異鳥」也因環境問題面臨生存危機,破紀錄的高溫讓奇異鳥就像「披著羽毛大衣」在烈日底下生存,奇異鳥保護組織呼籲,必須要保護身為紐西蘭象徵的奇異鳥。  據報導,目前紐西蘭境內的奇異鳥數量正以每年2%的速度往下降,僅剩約6萬8000隻,因當地溫度飆高與土地乾燥,容易使奇異鳥「過熱」而迷失方向,遭受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