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華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老魚類,個體碩大,體長能達到4米,體重超過700公斤,壽命能達到40歲,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又洄遊產卵於長江,中華鱘因這一特徵符合「心繫故土」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罕見的以「中華」冠名的動物,也被稱為「水中的大熊貓」。
長江,是中華鱘繁衍、生存的家園,如今,長江生態的好壞更是直接關係到中華鱘的生死存亡。最新數據顯示,野生中華鱘瀕臨滅絕,近一兩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野生中華鱘,只有二十餘尾,並且其自然繁殖已經開始出現年際不連續。於是,野生中華鱘通過人工繁育的親生子——中華鱘子一代,成了中華鱘物種保護的「一線生機」。不過,在全國範圍內,中華鱘子一代的總量也不足一千尾。
最近,湖北荊州兩項未經環評的政府工程,引起36尾中華鱘子一代的非正常死亡。中央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這一事件。近一周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前往湖北調查。中華鱘的危機是個縮影。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前提下,該給這些珍稀動物提供怎樣的棲息地?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地方政府真正面臨難題的時候,該怎麼選擇?調查報導《生死中華鱘》今天推出上篇:《誰殺死了「大魚」?》。
長江水生研究所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內的中華鱘。(央廣記者 肖源 攝)
央廣網荊州12月24日消息(記者肖源 凌姝)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滬渝高速以北,湖北荊州市鳳凰大道羋月橋以南,廟湖東南側,531尾中華鱘子一代就生活在這夾縫之中。這個數量佔到全國中華鱘子一代總量的六成,在今年10月以前,它們的夥伴還要多些。去年9月20日到今年10月20日,湖北省恆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恆升公司)所有的中華鱘子一代陸續死亡36條。
恆升公司是經原農業部批准的、國內最早開展中華鱘人工繁育的企業之一。20多年的漫長努力,當初50釐米的小魚已經長成一兩米的大魚。以平均75公斤的體重計算,531尾魚,需要21個直徑38米、水深5米的養殖池。但目前,這樣的池子,恆升公司只有一個。
曾去過恆升公司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本來這個魚(齡)20年的話,應該長到500斤到600斤(合250公斤到300公斤),但現在最大的也只有300斤(合150公斤)。這個魚實際上就是受脅迫——空間脅迫,如果仔細看,很多魚的魚鰭其實是磨傷的,它老擦邊這個魚池,正是要逃離這個環境。」
本該生於浩蕩長江、長於廣闊海洋的中華鱘,如今只能在這直徑38米的水池中繞圈遊動,恆升公司對此無能為力。
201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荊州海子湖生態文化旅遊區。2014年,它更名為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以下簡稱紀南文旅區),是荊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
恆升公司正在紀南文旅區的範圍內,由於紀南文旅區是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確定的「國家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的核心保護示範區,從2010年開始,這一帶控制建設用地性質、使用強度和空間環境。而這時候的恆升公司,迫切需要為逐漸長大的中華鱘,拓寬生存空間。恆升公司負責人楊軍說:「我們這個38米直徑的池子應該是在2009年左右建的。按照當初規劃,準備建10個這樣的池子。我們正在摸索的過程當中,城市規劃到這邊之後就控規,我們的建設規劃就不可能批下來。」
對紀南文旅區實施嚴格的控制性規劃,限制其用地規模,考量其環境容量的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同步進行。
恆升公司外圍西南視角,前方是暫時停工的羋月橋,橫穿恆升公司。(央廣記者 肖源 攝)
2017年4月,紀南文旅區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幹道鳳凰大道施工,按照規劃,鳳凰大道要橫穿恆升公司的中心場區,恆升公司為此讓出了一條施工通道。5月下旬,作為鳳凰大道組成部分的羋月橋開始施工,而為恆升公司繁育中華鱘提供循環水源的廟湖水,也因政府的清淤工程被抽乾。楊軍說,這就切斷了中華鱘繁育的水循環系統。「我們全場的水道大概在7000米左右,我這所有的水系全部是連著的,如果從中間切斷,整個場區水系的淨化循環功能就被破壞掉了。」他告訴記者。
羋月橋的施工,成了壓垮這批中華鱘的最後一根稻草。楊軍稱,這對這批中華鱘是毀滅性的。鳳凰大道和羋月僑緊鄰著中華鱘的核心區,包括那個38米大池,現在與施工現場僅一牆之隔。
橋梁施工開始後,恆升公司發現場區內的中華鱘出現了異常狀況:一些中華鱘出現跳躍、撕咬、撞牆等異常行為。2017年9月20日,一天之內,兩尾中華鱘子一代死亡。根據恆升公司員工工作日誌上的統計,此後的一年時間裡,共有36尾子一代的中華鱘陸續死亡。而此前五年的死亡總數只有7尾。
國內從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唯一的全國性社團組織——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現有中華鱘子一代飼養親本個體不足一千尾。也就是說,在這一年時間裡,佔到全國總量近百分之四的子一代中華鱘死亡。究竟是誰,要了它們的命?
今年8月13日,荊州市水產局上報給湖北省水產局的報告中,有這樣的說法:接恆升公司報告,2017年9月以來,該公司陸續死亡中華鱘26條。造成該公司中華鱘死亡的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鳳凰大道施工需要,緊鄰公司的廟湖部分水域被抽乾,造成公司養殖用水不足;二是在建的鳳凰大道穿過該公司場區,施工現場又緊鄰中華鱘養殖基地,施工帶來的震動、噪聲;三是持續高溫,養殖密度過大可能導致中華鱘死亡。
過去一年當中,湖北省水產局工作人員先後10多次赴施工現場檢查、核實,今年9月份,派出專家現場探查,以公函形式告知荊州市人民政府,中華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所造成的噪聲、震動、水源條件變化等。
2018年初,紀南文旅區內的相關工程就被責令停止施工。9月20日,承擔中華鱘相應保護監管責任的荊州市水產局向紀南文旅區發文,要求停止施工。荊州市水產局副局長潘國才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採訪時說,直到上個月底,施工都沒真正停下來。他表示:「有間歇性的停工。羋月橋和鳳凰大道是紀南文旅區的一個重點項目,為了趕工程進度,有時候也有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當時可能也沒搞完,所以這個事情就沒有完全停下來。」
羋月橋間歇性停工,中華鱘持續性死亡。
在荊州採訪這些天,記者在多個場合、多次聽到這樣的說法:荊州市對中華鱘的保護高度重視,但無論是規劃還是環評,記者都看不到荊州市相關工程曾考慮過中華鱘的因素。直到紀南文旅區副主任王振彬在本月17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採訪時,羋月橋的環評,還正在做。他說,在今年11月份媒體報導之前,紀南文旅區不知道轄區內的中華鱘如此珍貴。
王振彬:媒體曝光以後我們才知道(中華鱘珍貴),我們過去以為野生的才是保護的。
記者:在2018年11月之前,你們有沒有收到過相關部門要求你們重視恆升公司這些中華鱘的保護?
王振彬:陸陸續續也收到過一些,主要是農業部門,有省(農業)廳的,也有(農業部)長江辦的,也有荊州市的,各個層級都有。現在回過頭來看呢,我們對於中華鱘的保護工作,的確還是認識不夠,站位也不高。
今年10月,荊州市水產局的一份報告顯示:廟湖是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屬於生態紅線區域,但廟湖清淤工程沒有履行環境影響評價程序。也就是說,引起中華鱘死亡的兩個政府工程,都沒有履行法定的環評手續。
實際上,早在2017年11月,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就曾向湖北省農業廳去函,措辭嚴厲、態度明確:恆升公司的567條親本極其珍貴,對完成中央要求以中華鱘為代表的長江珍稀特有物種保護具有極端重要意義,要確保現有人工保存群體安全。湖北省農業廳在收到長江辦的上述文件後,組織工作專班赴現場實地調查,並組織各方磋商。
當時,紀南文旅區的表態是,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是自身能力所及,需要荊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而荊州市政府在相關函件中的表態是,高度重視,請紀南文旅區妥善處置。
當地多位官員認為,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是因為恆升公司以中華鱘為砝碼,妄圖在徵遷過程中,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簡單點說,這個事情的根子在「錢」。而楊軍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採訪時說,徵遷補償的事是個純粹的法律問題,而中華鱘的生存是融合生態、科學等因素的綜合問題。這個事情的根子在「魚」,這並不是用貨幣能夠衡量的問題,這些魚需要一個最基本生存環境,所以他們一直要求遷址,換一個地方。
今年9月19日,湖北省水產局組織相關專家就恆升公司這批中華鱘應急救護和搬遷方案進行論證。專家們的意見是計劃搬遷地點目前場地條件不成熟,或者容量有限,短期內不具備接收條件。
楊軍說,最無助的時候,他提出將這批中華鱘無償捐獻給國家,但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響應。現在這些中華鱘成了養不住、搬不走、扔不掉的「燙手山芋」。「我現在想自己把整個中華鱘拉到長江裡面,無償地去放流,但這個都是違法的。按照法律規定,放流一級保護動物需要主管部門批准。」他說,「從感情上來講,這批魚我養了20多年,我們從來沒有找政府去開口(求助),現在外在環境改變以後,我無力去改變這個局面。但是我也不能夠眼睜睜地看著這批魚(哽咽)……」
36尾中華鱘的死亡,是相關機構對中華鱘保護的無知造成的,還是對長江大保護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每一次生態環境的災難,每一種珍稀物種的滅絕,無一不是人類的無知和傲慢所致。恆升公司殘存的五百多尾中華鱘子一代,它們的生路在哪裡?
對楊軍來說,36尾中華鱘死亡的結果,雖然很痛苦,但也只能接受。他最大的擔心是,三四個月之後,會不會有更大範圍的死亡。他表示,按照常規情況,到了冬季,中華鱘幾乎處於一種半冬眠的狀態,即使受傷了,可能問題反映不出來,一旦到了明年開春,累積的一些問題可能會開始爆發。
危起偉認為,如果這批中華鱘原地不動,生存狀況著實堪憂。如果不搬走,3月份以後氣溫回升,可能有一部分會死亡。如果現在這個規劃不改,繼續建設,可能它們保住了命,但對以後它們的發育、性成熟都不利,以後周邊的噪聲、震動等其它幹擾都比較大。從養殖角度而言,這不是養魚的好地方。
2017年10月27日,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組織有關專家,就恆升公司中華鱘的保護和搬遷影響進行論證。專家認為,過去的實踐表明,親本的搬遷死亡率最高可達50%。危起偉說,如果給這批中華鱘找其它生存場所,不是不可以,但肯定會有損失:「這批弱體質的中華鱘在搬到新的地方去的運輸過程中,或者當時會死亡,或者運到以後會死掉一部分,死亡的比例可能會很高。這個魚比較大,一兩百斤,甚至是有300斤的。這麼大的魚,一般的傳統水產養殖沒有養過這麼大的魚,也沒有專用設備、專用工藝,這些東西都是挑戰。」
搬還是不搬?目前只有這兩條路可走。危起偉說,長期來看,給這批中華鱘找新家,利大於弊。他說,搬,可能要犧牲掉一部分,到底犧牲多少,要看搬遷的距離遠近和所搬之處的條件。可以嘗試先做實驗,控制搬遷的死亡率,然後再逐漸搬遷。
文旅區副主任王振彬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說,將傾盡全力做好後續的中華鱘保護工作。但事實上,截至目前,這批中華鱘的生路到底在哪裡?紀南文旅區還沒有可行的方案。
12月16日,原本屬於長江、大海的五百多尾中華鱘,潛在恆升公司38米的池子裡。一牆之隔,便是暫時停工的羋月橋。記者靠近水面時,一條「大魚」遊了過來。它在黑洞洞的鏡頭前,翻滾著,亮出了潔白的腹部,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