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傍晚,在溫州甌江捕撈的橋頭白下村民陳權忠準備收完最後一批刺網就回家,突然發現這一網特別沉,拉起來一看,發現網上纏著一條五六十斤重的大魚,尖頭歪尾,全身無鱗片,長1.5米多,和媒體報導的中華鱘非常像,馬上小心地把魚搬運到水池裡暫養,並報告永嘉縣漁政站。
經縣漁政執法人員及水產技術人員初步鑑定,該魚不是中華鱘,是雜交鱘。為慎重起見,又請省內鱘魚養殖專家鑑別,也認定為雜交鱘,很可能是鱘魚鰉魚的雜交種。這是我縣漁民首次在甌江水域捕獲雜交鱘,可能是養殖水域逃逸或市民放生所致。漁政執法人員表揚了漁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和行為,並告訴漁民這是外來物種,不要放回自然水域。
如何辨別雜交鱘和中華鱘?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最大個體可達600公斤,比其他鱘魚的個體都大,俄羅斯鱘及雜交鱘為近年大量引進養殖的食用鱘,兩者外形很相似。據專家介紹,區別雜交鱘和中華鱘,最主要的是看鱘魚的吻部(即平常所指的頭部及嘴巴),雜交鱘的嘴巴閉合時,呈一定的弧線狀;中華鱘嘴巴閉合時,弧線不明顯,嘴部呈一個淺寫的「M」型。雜交鱘口裂大一些,中華鱘的口裂小一些;雜交鱘的頭部比較尖且向上翹起,頭部的腹面呈三角形且邊緣比較平直,中華鱘的頭部較為圓潤,頭部的腹面呈三角形的邊緣稍有弧度;此外雜交鱘的背部隆起較明顯,皮膚較為粗糙,中華鱘的背部隆起不明顯,皮膚較光滑,雜交鱘尾鰭上下葉的差異程度比中華鱘更大。
以後有市民發現鱘魚,可以從以上方面進行初步鑑別,並及時向漁業主管部門報告。中華鱘科研機構在部分人工放流的中華鱘上掛有標識牌,如誤捕到中華鱘,最好在尾柄部裹上毛巾,然後用柔軟的繩索打結,繩索一頭固定在木樁上,並能確保鱘魚能在江河中小範圍活動,這樣的暫養方式對魚的損傷最小,經當地漁業主管部門鑑定確認後,及時對傷口治療處理,並放歸安全的自然水域,如果是雜交鱘,則不宜放歸自然水域。
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