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是蘇州大市範圍內唯一的中華鱘救護中心。就在昨天,漁民誤捕後交由該中心得到成功救護的6尾中華鱘放流長江,同時放流的還有2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近三年來,該救護中心共救護漁民誤捕的中華鱘54尾,胭脂魚51尾。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昨天,記者在位於常熟滸浦的中華鱘救護中心看到,救護屋內有兩個直徑4米、水面淨高1米左右的救護池,清澈見底,池壁、池底均貼著瓷磚,池內10多尾中華鱘、還有3尾胭脂魚遊得正歡。其中最大的一尾中華鱘體長70-80釐米,重量估計達到5-6斤,最小的一尾體長20多釐米。
昨天,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相關負責人戴振國告訴記者,救護池配備有自動控制系統,可以在線監測水體的PH值、溶氧量等指標,「比如,當溶氧量低於5毫克/升時,增氧泵即會自動開啟,當溶氧量高於7-8毫克/升時,則會自動關閉」。他介紹,工作人員平時會投餵一些從長江裡捕撈的鮮活的小魚蝦。水池裡的水大熱天平均每10天換一次,冬天平均每20天換一次。
「池裡的中華鱘、胭脂魚都是漁民在捕撈作業時誤捕得來的。」戴振國說,有時漁民會把魚放在活水艙內送到救護中心,更多時候是工作人員接到漁民的報料電話後,攜增氧設施,乘快艇或汽車於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去救護的。「按程序,一般先稱重、測體長和胸圍等,然後檢查其體表,並做好記錄。如果發現其體表有損傷,就要塗抹消炎藥,防止進一步感染,一般中華鱘自愈能力較強。」
記者了解到,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專門制定了中華鱘救護方案,
在救護、收容、管理、獎勵方面作了具體規定。同時,該中心面向長江沿岸、周邊漁民開展宣傳,講解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幫助漁民提高對長江常見保護級水生野生動物的辨識能力,發動他們積極參與到保護行動中去。據統計,近三年來,救護中心共救護中華鱘54尾,胭脂魚51尾。其中,2015年救護中華鱘17尾,胭脂魚11尾;2016年救護中華鱘26尾,胭脂魚25尾;2017年救護中華鱘11尾,胭脂魚15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