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4月23日上午,「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的微博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3年多來,為了精心照料這些「水中大熊貓」,「魚爸爸」嚴御誠特地從20多公裡外的家中搬到救護中心宿舍,與它們朝夕相處,不僅對它們的秉性習慣瞭然於胸,還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
「這魚爸爸……挺帥!」「魚爸爸,這才是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致敬『魚爸爸』!魚孩子們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守護!」在微博評論區,網友們對嚴御誠表達了滿屏的讚美和敬意,也有網友調侃:「請問需要魚媽媽嗎?」
以「魚爸爸」的暖心稱呼上了熱搜,嚴御誠頗感意外,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作為『自閉慣了』的90後,個人受關注的感覺並不好,但還是挺開心,因為水生珍稀動物和長江水生生態環境保護得到關注,當自己做的工作能給社會帶來一點改變,這是很有意義的。」
駕車1300公裡
將7條中華鱘從湖北荊州接回常熟
4月23日中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蘇州常熟市漁政監督大隊滸浦中隊的中華鱘保護救助中心,目前居住在中心的有7條中華鱘和1條胭脂魚,這是兩種長江原生物種。
作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有著「水中大熊貓」的美譽,它們已有1.5億年歷史,每年10月到11月,它們到長江上遊繁殖。魚卵孵化後,中華鱘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後在大海中發育。成熟後的中華鱘會再遊回長江繼續繁殖後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裡。然而,這些珍貴的生物界「活化石」如今卻面臨著異常嚴峻的生存環境挑戰。
7條中華鱘從剛來時的50釐米,到現在魚體長到1-1.2米,記者看到,水池裡的中華鱘在一圈一圈地「暢遊」。嚴御誠說,剛來時,它們很怕生,一直在水底,不敢遊上來,現在已經適應了新環境,顯得放鬆了不少,每天在水池裡嬉戲玩耍,有人靠近也不那麼警覺了。
2019年4月,嚴御誠和同事們一起,驅車自駕1300多公裡,連夜從湖北荊州中華鱘保育基地接回了7條中華鱘寶寶。在接回來途中,他們在氧氣袋裡打滿氧氣,在底下放滿冰袋,降低溫度,減少魚在路途中的生理活動。「中華鱘對水質特別敏感,性情比較溫和,不攻擊人,另外,它的眼力也非常差。」嚴御誠說,中華鱘攝食速度很快,根據體長測算大概體重,再按體重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分兩頓投餵專門的蛋白配合飼料。
中華鱘在水中遊動
嚴御誠出生於1993年,老家在江蘇鎮江。2016年8月,他從湖南農業大學水產專業畢業,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常熟市漁政監督大隊滸浦中隊工作。
為了守護中華鱘,嚴御誠和隊友經常打擊違法捕撈,每年平均出艇200多次,出車300多次。「第一塊負責的工作就是(救護)中華鱘,我沒有想到,於是開始研究魚類生理學、外傷處理、中華鱘的食性等,惡補這方面知識。」嚴御誠回憶,當時中心有幾條野生的中華鱘,由於設備不夠完善,只能做短期救護,一般護理兩三個月就放回長江。
送來中心救助的魚類都是野生的,大部分是從長江誤捕上來的,漁民發現它們受傷,會送到中心來救治。和魚兒們打交道久了,嚴御誠慢慢摸清了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脾性」。相對中華鱘來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喜靜,不會過分遊動,晚上攝食。
工作人員在給中華鱘稱重
專家給胭脂魚下了「病危通知」
但他們跑贏了「死神」
2018年八九月份,一條體形較大的胭脂魚被緊急送來搶救,魚的尾鰭有一個很深的傷口,鱗片已經發黃潰爛,感染程度相當嚴重。魚的狀態也不好,不怎麼動,也不太進食。當時專家都判斷這條魚沒救了,嚴御誠看著這條體長80公分的胭脂魚,看到它身上的火紅色條紋已清晰可見,推斷這條魚已進入性成熟階段,覺得直接放棄搶救實在可惜。
長江野生物種胭脂魚身上的花紋非常美麗
「既然最壞的結果就是救不回來,何不試試看呢?」嚴御誠請教了以前的老師,根據老師推薦的方法,嘗試皮下注射抗生素。「以前在養殖場見師傅打過,自己沒敢操作過。」這是嚴御誠第一次給魚打針,好在胭脂魚的脾氣比中華鱘溫順許多。打完針,嚴御誠和同事們還要負責給魚的傷口處兩三天塗抹一次藥物。「給魚塗消炎藥是個技術活,需要三個人配合完成,一人蒙著魚的頭,一人抓住魚身,我給它塗藥,儘量塗得深一點,以免遇水就融化了。」嚴御誠說,此外還要把抗生素和食物拌勻,在太陽下曬乾,保證它的攝食和消炎效果,一個月後,這條胭脂魚奇蹟般地被救了回來。
給受傷的魚塗藥治療
「從顏色變化能看出,傷痕潰爛的地方在一天天好轉,挺有成就感的。」嚴御誠說,待魚兒慢慢恢復後,我們把它送回了長江。「我們跑贏了死神,特別有成就感。」
為中華鱘建造舒適的「家」
重新設計「淨水池」
救護的保護魚類越多,嚴御誠和同事們越感覺到經驗不夠用,設備也跟不上了。「野生魚類生存條件相對於養殖魚類來說更苛刻,容易產生應激反應,野生魚的食物一般是長江的小蝦,不一定天天有,食物供應不能完全保證,因此待到傷口癒合,攝食正常後,會儘快放流。」嚴御誠說,慢慢地,他們通過多方尋找,聯繫到湖北荊州中華鱘保育基地,農業部委託該基地培育中華鱘人工繁殖的苗種,向長江進行放流,來拯救中華鱘的族群。2019年初,嚴御誠和同事們前往荊州學習考察,並於4月份帶回了7條中華鱘幼苗,也是用來培育的。
為中華鱘挑選小蝦做飼料
「從荊州回來,更多的是研究環境建設,如何打造適合中華鱘生存的水體環境,給它們建造一個舒適的家。」嚴御誠告訴記者,最初沒有消毒設備,就自己拿一個水桶,站在裡面,用拖把沾上高錳酸鉀,給池子消毒。然後拿著吸塵器伸到水裡面去處理雜質,人工操作難度大,有時候還會傷到魚。為了避免換水時造成的二次傷害,大家開動腦筋設計淨水池,儘可能讓水質接近長江水的自然狀態。那段時間,逛淘寶成了嚴御誠每天下班後最重要的事。
「後來在網上發現,有一種假山上面放的抽水機過濾箱,能把過濾箱放在假山底下抽水,出水口放在假山上面,造成一種假瀑布的景象。」這個裝置給了嚴御誠很大的啟發,一下子來了靈感,借鑑這個原理,嚴御誠決定把買來的裝置重新改良,以此符合過濾標準。嚴御誠和同事拆掉了原本過濾箱裡的硝化細菌,重新配置了過濾海綿、過濾毯,一系列改造後,完成了全新的過濾裝置設計。
記者看到,淨水池裡的水並不是清澈見底的,而是呈現出黃綠色。「水體環境對養殖中華鱘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這個水色看起來髒,我們叫做『老水』。」 嚴御誠告訴記者,兩到三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只放掉原水池裡的十分之一,目的是維持原來的水環境,以免中華鱘「水土不服」。
嚴御誠認為,在改造之前,中心更像一個醫院,受傷的魚類在這裡「寄宿」,養好了就回到長江。改造過後,中心在沒有「病人」的時候,更多的是承擔「基地」的功能,如果有「病人」來,「基地」可隨時轉化成「醫院」。
做魚寶寶的「全天候保姆」
傳播野生動物保護理念
不久前,嚴御誠特地把家從常熟市區搬到救護中心的宿舍,當起了魚寶寶們的「全天候保姆」。每天早晨起來,嚴御誠第一件事是到魚池走一圈,晚上6點多吃完晚飯,他散步再走到魚池轉一圈,觀察中華鱘的生長情況。白天8點半到5點之間一般挺忙,嚴御誠的同事若發現魚出現了什麼問題,會及時和他匯報處理。
「魚爸爸」嚴御誠接受紫牛新聞記者採訪
「7條中華鱘養了有一年了,剛開始它們很少遊上來,餵食的時候放在固定的位置,魚還是一圈一圈地遊,遊到有食物的地方就吃一口,繼續往前遊。」嚴御誠注意到,養了半年之後,中華鱘到了有魚食的地方吃一口,然後會遊上來,反遊回去吃,學會了「掉頭」。魚兒掉頭的一刻,頭會浮出水面,嚴御誠有時會趁機摸它們的下巴,「第一次摸,魚兒反應很大,直接潛下水,尾巴甩我一臉水。」嚴御誠笑著說,現在魚兒淡定了很多,仿佛也喜歡上了這個遊戲,他自己感覺和「擼貓」差不多。嚴御誠說,等這些中華鱘養到池子的大小不再適合它們的時候,就會放流。
「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國寶中華鱘與瀕危水生動物的生存現狀,提高大家維護海洋生態、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意識尤其重要。」嚴御誠對記者介紹,目前中心已成為了學生實踐的教育課堂,科普的同時,將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傳遞出去。
紫牛新聞記者|周曉青
紫牛新聞實習記者|柴軍虎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視頻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