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魚爸爸」照料7條中華鱘:就和擼貓差不多

2021-01-16 騰訊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4月23日上午,「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的微博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3年多來,為了精心照料這些「水中大熊貓」,「魚爸爸」嚴御誠特地從20多公裡外的家中搬到救護中心宿舍,與它們朝夕相處,不僅對它們的秉性習慣瞭然於胸,還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

「這魚爸爸……挺帥!」「魚爸爸,這才是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致敬『魚爸爸』!魚孩子們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守護!」在微博評論區,網友們對嚴御誠表達了滿屏的讚美和敬意,也有網友調侃:「請問需要魚媽媽嗎?」

以「魚爸爸」的暖心稱呼上了熱搜,嚴御誠頗感意外,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作為『自閉慣了』的90後,個人受關注的感覺並不好,但還是挺開心,因為水生珍稀動物和長江水生生態環境保護得到關注,當自己做的工作能給社會帶來一點改變,這是很有意義的。」

駕車1300公裡

將7條中華鱘從湖北荊州接回常熟

4月23日中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蘇州常熟市漁政監督大隊滸浦中隊的中華鱘保護救助中心,目前居住在中心的有7條中華鱘和1條胭脂魚,這是兩種長江原生物種。

作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有著「水中大熊貓」的美譽,它們已有1.5億年歷史,每年10月到11月,它們到長江上遊繁殖。魚卵孵化後,中華鱘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後在大海中發育。成熟後的中華鱘會再遊回長江繼續繁殖後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裡。然而,這些珍貴的生物界「活化石」如今卻面臨著異常嚴峻的生存環境挑戰。

7條中華鱘從剛來時的50釐米,到現在魚體長到1-1.2米,記者看到,水池裡的中華鱘在一圈一圈地「暢遊」。嚴御誠說,剛來時,它們很怕生,一直在水底,不敢遊上來,現在已經適應了新環境,顯得放鬆了不少,每天在水池裡嬉戲玩耍,有人靠近也不那麼警覺了。

2019年4月,嚴御誠和同事們一起,驅車自駕1300多公裡,連夜從湖北荊州中華鱘保育基地接回了7條中華鱘寶寶。在接回來途中,他們在氧氣袋裡打滿氧氣,在底下放滿冰袋,降低溫度,減少魚在路途中的生理活動。「中華鱘對水質特別敏感,性情比較溫和,不攻擊人,另外,它的眼力也非常差。」嚴御誠說,中華鱘攝食速度很快,根據體長測算大概體重,再按體重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分兩頓投餵專門的蛋白配合飼料。

中華鱘在水中遊動

嚴御誠出生於1993年,老家在江蘇鎮江。2016年8月,他從湖南農業大學水產專業畢業,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常熟市漁政監督大隊滸浦中隊工作。

為了守護中華鱘,嚴御誠和隊友經常打擊違法捕撈,每年平均出艇200多次,出車300多次。「第一塊負責的工作就是(救護)中華鱘,我沒有想到,於是開始研究魚類生理學、外傷處理、中華鱘的食性等,惡補這方面知識。」嚴御誠回憶,當時中心有幾條野生的中華鱘,由於設備不夠完善,只能做短期救護,一般護理兩三個月就放回長江。

送來中心救助的魚類都是野生的,大部分是從長江誤捕上來的,漁民發現它們受傷,會送到中心來救治。和魚兒們打交道久了,嚴御誠慢慢摸清了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脾性」。相對中華鱘來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喜靜,不會過分遊動,晚上攝食。

工作人員在給中華鱘稱重

專家給胭脂魚下了「病危通知」

但他們跑贏了「死神」

2018年八九月份,一條體形較大的胭脂魚被緊急送來搶救,魚的尾鰭有一個很深的傷口,鱗片已經發黃潰爛,感染程度相當嚴重。魚的狀態也不好,不怎麼動,也不太進食。當時專家都判斷這條魚沒救了,嚴御誠看著這條體長80公分的胭脂魚,看到它身上的火紅色條紋已清晰可見,推斷這條魚已進入性成熟階段,覺得直接放棄搶救實在可惜。

長江野生物種胭脂魚身上的花紋非常美麗

「既然最壞的結果就是救不回來,何不試試看呢?」嚴御誠請教了以前的老師,根據老師推薦的方法,嘗試皮下注射抗生素。「以前在養殖場見師傅打過,自己沒敢操作過。」這是嚴御誠第一次給魚打針,好在胭脂魚的脾氣比中華鱘溫順許多。打完針,嚴御誠和同事們還要負責給魚的傷口處兩三天塗抹一次藥物。「給魚塗消炎藥是個技術活,需要三個人配合完成,一人蒙著魚的頭,一人抓住魚身,我給它塗藥,儘量塗得深一點,以免遇水就融化了。」嚴御誠說,此外還要把抗生素和食物拌勻,在太陽下曬乾,保證它的攝食和消炎效果,一個月後,這條胭脂魚奇蹟般地被救了回來。

給受傷的魚塗藥治療

「從顏色變化能看出,傷痕潰爛的地方在一天天好轉,挺有成就感的。」嚴御誠說,待魚兒慢慢恢復後,我們把它送回了長江。「我們跑贏了死神,特別有成就感。」

為中華鱘建造舒適的「家」

重新設計「淨水池」

救護的保護魚類越多,嚴御誠和同事們越感覺到經驗不夠用,設備也跟不上了。「野生魚類生存條件相對於養殖魚類來說更苛刻,容易產生應激反應,野生魚的食物一般是長江的小蝦,不一定天天有,食物供應不能完全保證,因此待到傷口癒合,攝食正常後,會儘快放流。」嚴御誠說,慢慢地,他們通過多方尋找,聯繫到湖北荊州中華鱘保育基地,農業部委託該基地培育中華鱘人工繁殖的苗種,向長江進行放流,來拯救中華鱘的族群。2019年初,嚴御誠和同事們前往荊州學習考察,並於4月份帶回了7條中華鱘幼苗,也是用來培育的。

為中華鱘挑選小蝦做飼料

「從荊州回來,更多的是研究環境建設,如何打造適合中華鱘生存的水體環境,給它們建造一個舒適的家。」嚴御誠告訴記者,最初沒有消毒設備,就自己拿一個水桶,站在裡面,用拖把沾上高錳酸鉀,給池子消毒。然後拿著吸塵器伸到水裡面去處理雜質,人工操作難度大,有時候還會傷到魚。為了避免換水時造成的二次傷害,大家開動腦筋設計淨水池,儘可能讓水質接近長江水的自然狀態。那段時間,逛淘寶成了嚴御誠每天下班後最重要的事。

「後來在網上發現,有一種假山上面放的抽水機過濾箱,能把過濾箱放在假山底下抽水,出水口放在假山上面,造成一種假瀑布的景象。」這個裝置給了嚴御誠很大的啟發,一下子來了靈感,借鑑這個原理,嚴御誠決定把買來的裝置重新改良,以此符合過濾標準。嚴御誠和同事拆掉了原本過濾箱裡的硝化細菌,重新配置了過濾海綿、過濾毯,一系列改造後,完成了全新的過濾裝置設計。

記者看到,淨水池裡的水並不是清澈見底的,而是呈現出黃綠色。「水體環境對養殖中華鱘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這個水色看起來髒,我們叫做『老水』。」 嚴御誠告訴記者,兩到三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只放掉原水池裡的十分之一,目的是維持原來的水環境,以免中華鱘「水土不服」。

嚴御誠認為,在改造之前,中心更像一個醫院,受傷的魚類在這裡「寄宿」,養好了就回到長江。改造過後,中心在沒有「病人」的時候,更多的是承擔「基地」的功能,如果有「病人」來,「基地」可隨時轉化成「醫院」。

做魚寶寶的「全天候保姆」

傳播野生動物保護理念

不久前,嚴御誠特地把家從常熟市區搬到救護中心的宿舍,當起了魚寶寶們的「全天候保姆」。每天早晨起來,嚴御誠第一件事是到魚池走一圈,晚上6點多吃完晚飯,他散步再走到魚池轉一圈,觀察中華鱘的生長情況。白天8點半到5點之間一般挺忙,嚴御誠的同事若發現魚出現了什麼問題,會及時和他匯報處理。

「魚爸爸」嚴御誠接受紫牛新聞記者採訪

「7條中華鱘養了有一年了,剛開始它們很少遊上來,餵食的時候放在固定的位置,魚還是一圈一圈地遊,遊到有食物的地方就吃一口,繼續往前遊。」嚴御誠注意到,養了半年之後,中華鱘到了有魚食的地方吃一口,然後會遊上來,反遊回去吃,學會了「掉頭」。魚兒掉頭的一刻,頭會浮出水面,嚴御誠有時會趁機摸它們的下巴,「第一次摸,魚兒反應很大,直接潛下水,尾巴甩我一臉水。」嚴御誠笑著說,現在魚兒淡定了很多,仿佛也喜歡上了這個遊戲,他自己感覺和「擼貓」差不多。嚴御誠說,等這些中華鱘養到池子的大小不再適合它們的時候,就會放流。

「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國寶中華鱘與瀕危水生動物的生存現狀,提高大家維護海洋生態、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意識尤其重要。」嚴御誠對記者介紹,目前中心已成為了學生實踐的教育課堂,科普的同時,將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傳遞出去。

紫牛新聞記者|周曉青

紫牛新聞實習記者|柴軍虎

編輯|張冰晶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視頻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相關焦點

  • 27歲「魚爸爸」在常熟養了7條中華鱘
    中華鱘:曾與恐龍並存被稱為「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位列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嚴御誠:27歲,生於鎮江考大學被調配到了水產專業畢業後到長江邊工作:常熟農林行政執法大隊。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千裡尋根的習性人們稱之為「中華鱘」中華鱘曾經是長江霸主但近幾年情況不容樂觀長江流域發現的野生中華鱘只剩下20多尾它們面臨著生存絕境攝影|鄭斌 來源|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從2016年起,嚴御誠和同事們救治過54尾野生中華鱘它們有的曾經在漁民的網上割傷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鱘魚隸屬於硬骨魚綱,全世界僅存1目2科7屬27種,而且全部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自然水域分布的鱘魚有8種,令人痛心的是今年年初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或已滅絕。而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處於「極危」等級。這當然都是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造成的,如何能不讓人痛心。
  • 「再見,魚爸爸」!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再見啦,魚爸爸」!,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堪稱「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為中華鱘是在海裡長大的,這5尾中華鱘放流對於我們今後開展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和生態修復意義很大,特別是對保護長江母親河水質和生態環境意義很大。中華鱘是旗艦性的物種,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果它沒有了,就證明整個長江的其他生態系受到了破壞。
  • 愛魚,護魚——常熟有個中華鱘「魚爸爸」!
    嚴御誠是這些中華鱘的日常守護者,他告訴記者,這7尾中華鱘是從湖北運過來的,目前已經一年多,主要用來研究和進行科普宣傳。而在此之前的近三年時間裡,中心已經救助了54尾中華鱘。「比如說被長江過往的這些運輸船隻的螺旋槳葉打傷,或者說是被長江的漁民誤捕,撞到了漁民的網上,身體受到了傷,比如說體表有刮傷,有網痕的勒傷送到我們這邊。」嚴御誠說。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其次,中華鱘是一條「大」魚。中華鱘個體碩大,壽命較長。長江邊有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其中臘子指的就是中華鱘,中華鱘成魚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身長,500斤以上體重。中華鱘壽命比一般常見魚長很多,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中華鱘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最後,中華鱘還是一條「溫柔」的魚。
  • 釣上鴨嘴魚,魚嘴和魚身差不多一樣長,價格不便宜,一般人難吃到
    很多人都說好山好水有好魚,但是好魚並不是那麼容易遇到的哦,有的魚就很罕見的了。就比如我們難遇到的野生中華鱘、野生的金龍魚,但要是運氣好了,也說不定就能釣上不常見到的魚類。就像這名釣友,釣上了一條奇怪的魚。
  • 有3000條人工養殖的母魚底層,中華鱘還處於危險之中?
    拯救白鱘已無望,集體哀悼一段時間後,人們分頭散去,在卻和長江有一條中華鱘急需救援。對於長江中極少數的特大型魚,因為他一直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還實現了人工養殖,甚至端上餐桌,自然就沒人會注意到。如果你想再次被人注意,你應該以白鱘為榜樣。
  • 來寧波一年多,中華鱘胖了長了 它的祖先曾和恐龍一起生活
    來寧波一年多,中華鱘胖了長了中華鱘來寧波「安家落戶」是在2019年1月,時隔一年多,它們長胖了,之前平坦的「肚子」有了弧度;也長了,有幾條大的已經長到了2.2米左右,這差不多也是中華鱘在這個展缸環境中「身高」的極限。「你看這條叫『依依』的,魚如其名,和人特別親近。每次飼養員下去餵食,它都會繞著打轉,有時是討吃的,有時就是鬧著玩。」董剛說。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3000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這也是截至目前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將首次在沿江各監測站採用實時傳輸技術,完整監測放流中華鱘的洄遊信息。  見證過恐龍和猛獁的繁盛與滅亡,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野生中華鱘,在長江裡已經不足百條。這也意味著,又一個古老的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 (楚天視點)白(既+魚)豚中華鱘的命運悲歡(組圖)
    建於1992年的長江天鵝洲白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質良好,餌料豐富,可容納三四十頭白(既+魚)豚,卻一直未能如願。1996年,保護區內唯一的白(既+魚)豚衝網死後,這個以「白(既+魚)豚」命名的保護區早就名不副實!  2002年7月14日,世界唯一人工飼養的白(既+魚)豚「淇淇」永遠閉上了眼睛,留給世人深深的遺憾———人工繁殖的希望,變得風雨飄搖,漸趨為零。
  •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 孵化二代幼魚13.3萬尾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中新網 資料圖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生死中華鱘]誰殺死了「大魚」?(上)
    編者按:中華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老魚類,個體碩大,體長能達到4米,體重超過700公斤,壽命能達到40歲,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生於長江,長於大海,十多年成熟後,又洄遊產卵於長江,中華鱘因這一特徵符合「心繫故土」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罕見的以「中華」冠名的動物,也被稱為「水中的大熊貓」。
  • 漁民從甌江捕獲中華鱘?專家:這是一條人工養殖鱘魚
    他趕緊把這條怪魚帶回家,附近的鄰居得知紛紛前來觀看,很多人說這可能是國寶——中華鱘。  老林讓兒子在網上搜索中華鱘的信息,發現怪魚的確與中華鱘很相似,如果真是中華鱘,那它就屬於國家保護動物。老林頓時心慌起來,立即報警。  下午1時許,龍灣公安分局狀元派出所民警夏克楚迅速趕到現場。
  • 贛江曾有118種魚鯉科魚類居多 中華鱘、胭脂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佔總數的58.5%,其次為鱨科9.3%,鰍科5.9%,鯧科5.1%,鯷科、銀魚科、鯰科,塘鱧科、鰕虎魚科、鬥魚科和鱧科等各佔1.7%,其餘11科共佔9.3%。  贛江鯉科魚類中,又以鮈亞科和鮊亞科最多,各佔鯉科種類的23.2%,其次是雅羅魚亞科和鰟鮍亞科,各佔14.4%,䰾亞科佔8.7%,鯝亞科佔7.3%,鯉亞科、鰍鮀亞科和鰱亞科各佔2.9%。
  • 湖北漁民兩年捕殺10條中華鱘 國寶淪為饕餮大餐
    通訊員 鄭國華 靳暉 攝  宜昌一漁民兩年捕殺10條中華鱘  只因漁網被中華鱘撞破起殺意,已被警方抓獲  本報訊(長江商報記者 李海夫 實習生 李璟)宜昌一漁民陳某捕魚時漁網屢次被中華鱘撞破,於是萌發捕殺中華鱘的念頭,兩年之內,夥同他人捕殺中華鱘10條。
  • 白鱘已經滅絕,中華鱘和長江鱘還好嗎?
    世界現存的鱘魚有27種,我國有8種,分別是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史氏鱘、達烏爾鰉、庫頁島鱘,分布在新疆伊犁河的裸腹鱘,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以及分布在長江的中華鱘、長江鱘和白鱘。特別是1981年,長江葛洲壩開始截流,將大批洄遊的白鱘親魚阻擋在了壩外,導致白鱘無法到上遊產卵,雖然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可能存在白鱘的產卵場,但生物學家一直都沒有監測到。
  • 人工養殖中華鱘的方法和管理事項
    而且隨之我國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華鱘也被端上了飯桌,作為一種大型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對中華鱘的介紹,中華鱘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對於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都有預防作用。野生的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作為一種有很高營養已經經濟效益的魚類,有很多人開始人工養殖中華鱘,從而獲得高收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殖它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華鱘的養殖方法。
  • 釣魚釣到中華鱘?湖南網友湘江釣獲怪魚,網友:放心吃
    然而,「意外」未必就是驚喜,有時候還可能是一場麻煩……比如下面這位湖南網友,在湘江支流垂釣時,意外釣起一條稀奇古怪的「尖頭魚」,他們從未見非常驚奇,但卻可能給他帶來不小麻煩……尖頭無鱗、背上有骨鰭,關心生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條魚「來頭不小」——很可能是長江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 點殺中華鱘 魚府打假廣告遭罰款
    本報訊(淡娟 記者 申巧容)昨(13)日,記者從廣安市市場監管局獲悉,鄰水縣某某魚府為了吸引顧客消費,製作「點殺野生魚、黃辣丁、中華鱘」內容的展示牌,構成發布虛假廣告違法行為,鄰水縣市場監管局依法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消除影響並處罰款240元。
  • 「極珍貴」中華鱘死了36尾 被指與荊州徵地修羋月橋有關
    一次次批示、約談和通知,甚至趕赴湖北荊州的工作專班,沒能救得了36條珍貴的子一代中華鱘的命。「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貴為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被稱為「國寶」,但面臨著滅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