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曾有118種魚鯉科魚類居多 中華鱘、胭脂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2020-12-03 東方網

原標題:贛江曾有118種魚鯉科魚類居多 中華鱘、胭脂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江西,自古為魚米之鄉,境內水網密布,河流眾多。其中,最大的河流為贛江,江西也因而簡稱「贛」。

  水是魚生存的所在,魚是水的圖騰。自古以來,水域廣闊的贛江就是江西主要的水產基地之一,品種繁多的魚類也養活了一代代贛江人。「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對贛江水和漁民的讚美,也使得贛江魚深受追捧。

  然而,在不息不止的時光之河裡,有些贛江魚卻隨那一去不返的波瀾而消失不見,成了記憶的符號。所幸,任何物事的消失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就像是靈魂轉世,在一路向北的滔滔贛江中,有些魚走了,有些魚來了。消失與新生,就這樣隨新舊時光的交替而更迭……

  贛江曾有118種魚

  以鯉科魚類為主不少是中國江河平原區特產魚類

  1982年~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田見龍,先後四次對贛江進行了魚類和食料基礎等方面的調查,發現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佔總數的58.5%,其次為鱨科9.3%,鰍科5.9%,鯧科5.1%,鯷科、銀魚科、鯰科,塘鱧科、鰕虎魚科、鬥魚科和鱧科等各佔1.7%,其餘11科共佔9.3%。

  贛江鯉科魚類中,又以鮈亞科和鮊亞科最多,各佔鯉科種類的23.2%,其次是雅羅魚亞科和鰟鮍亞科,各佔14.4%,䰾亞科佔8.7%,鯝亞科佔7.3%,鯉亞科、鰍鮀亞科和鰱亞科各佔2.9%。其中,不少是中國江河平原區的特產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鱅、鱤、鯿、魴、紅鰭鮊、紅鮊屬、銀鯝、黃尾鯝、細鱗斜頜鯝及銀飄魚等。

  那時候,贛江流域有漁業隊250多個,漁業人口22600多人,佔全省漁業人口27%。大小船隻4000多隻,佔全省28%。贛江就像是龍王爺的國庫,漁民們用刺網、絲網、浮網、大圍網、撈子網捕魚,只要一收網,網上到處是銀光閃閃的魚兒在跳躍。捕撈的對象主要有青魚、草魚、鯉、鱖、鯿、魴、翹嘴紅鮊、蒙古紅鮊、鰱、烏鱧及黃顙魚等,佔總量的70%~85%。此外,鰣魚、赤眼鱒、銀飄魚及鯮魚也佔一定比重。

  可以說,長久以來,贛江哺育和支撐著一代代的贛江兒女。

  逐漸消亡的「原住民」

  中華鱘、胭脂魚、鰣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由於生態環境變化,加上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不少屬贛江「原住民」的魚類也遭遇逐漸消亡的困境。

  11月11日,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科研管理科曹主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說,如今的贛江,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在下降,漁業的產量也在下降,甚至有一些珍貴的魚類,已多年不見蹤跡。最明顯的就是有「魚中之王」美譽、自古便作為納貢之物的鰣魚。

  據記載,上世紀70年代,贛江還有大量鰣魚,年平均產量為7500公斤,最高產量為1974年的12328公斤;上世紀80年代後,年產量逐年下降。1996年,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在贛江試捕了1個月,結果一無所獲。

  2007年2月和7月,長期從事贛江魚類研究的南昌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的胡茂林博士,與同事一起對贛江中遊泰和江段的魚類資源進行了調查。記錄到魚類僅41種。其中,食底棲生物的魚類數量顯著增加。如銀鯝、細鱗鯝、黃顙魚、光澤黃顙魚、鯰、花鯝、銀觴、鯉、鯽等,而江湖洄遊性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卻稀少。2008年和2009年的4~6月間,胡茂林博士對峽江段調查結果表明,中華鱘、胭脂魚、鰣、䲘、鯮等珍稀魚類、洄遊性或半洄遊性魚類幾近絕跡。

  一直以來作為優勢種的四大家魚中,除草魚還有一定數量外,青魚、鰱魚和鱅魚,基本很難捕撈到,優勢種逐漸為一些小型魚類所替代,如赤眼鱒、銀鯝、翹嘴鮊、蒙古鮊等。

  魚類新面孔

  如高體近紅鮊、華南鯉等

  值得注意的是,胡茂林博士在2008年和2009年的4~6月間對贛江魚類的調查,共記錄魚類71種,隸屬7目16科58屬。其中,鯉形目2科40屬50種,鯰形目4科7屬8種,合鰓目1科1屬1種,鱸形目6科7屬9種,鯡形目1科1屬1種,鰻鱺目1科1屬1種,頜針魚目1科1屬1種。與歷史資料比較,新增記錄6種,分別為青梢紅鮊、寡鱗鱊、革條副鱊、側條光唇魚、短頜鱭、間下鱵。

  無獨有偶,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的李莉博士等人,分別於豐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對贛江峽江至南昌段的魚類資源進行了3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流域內共發現記錄魚類90種(亞種),隸屬6目16科60屬。

  其中,以鯉形目為主,鯰形目與鱸形目居中,鯡形目、合鰓魚目和頜針魚目極少,且優勢種類主要為鯉、鯽、黃顙魚,江湖洄遊性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數量大量減少,䲘和鱤也不易見到,而一些江海洄遊性魚類和珍稀魚類(如中華鱘、暗紋東方魨、鯮魚、鰣魚、鰻鱺、刀鱭、窄體舌鰨等)更是未見蹤跡。

  在贛江魚類所記錄的11目中,李莉博士等人的調查有5目魚類沒有被發現,分別是鱘形目、鰈形目、魨形目、鰻鱺目和鱂形目。在已發現的6個目中,除頜針魚目和合鰓魚目外,其餘4目均有一部分種類沒有被發現,如鯡形目中的鰣魚、刀鱭,鯉形目中的鱤、鯮等,鯰形目中的鱨、波紋鱖等,鱸形目中的鰕虎魚、月鱧、斑鱧、大刺鰍等。

  但是,與歷史資料相比較,也發現了一些魚類新面孔,如高體近紅鮊、小似鯝和華南鯉。(記者陳明華 文/記者石鵬實習生王婷制 胡愷)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贛江魚兒知多少 曾經有118種魚 鯉科魚類居多
    消失與新生,就這樣隨新舊時光的交替而更迭……  贛江曾有118種魚  以鯉科魚類為主不少是中國江河平原區特產魚類  1982年~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田見龍,先後四次對贛江進行了魚類和食料基礎等方面的調查,發現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
  • 贛江部分珍稀魚類數十年未見
    據了解,贛江每日清理的垃圾多達數百斤,一些掛在草木上或漂浮在江面的垃圾,只能靠保潔人員用夾子或網兜一處處清理。  贛江曾有118種魚類部分魚類數量急劇下降  「此前有調查數據顯示,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而這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佔總數的58.5%。」
  • 江西南昌:珍貴鰣魚已在贛江絕跡20餘年
    在古時,贛江的鰣魚等珍貴魚類甚至還被作為納貢之物,馳名中外。 然而近日,有市民在某本地論壇上反映,南昌八一大橋下有部分不法分子用驅趕鸕鷀、電擊等辦法進行非法捕魚,威脅到贛江的漁業資源安全。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近些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加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贛江的漁業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包括鰣魚、鰻鱺、中華鱘等珍貴的魚類已經多年未在贛江現身了。
  • 江西省每年往贛江投放上億尾魚苗
    古時候,贛江的鰣魚等珍貴魚類甚至還被作為納貢之物,馳名中外。  近年來,儘管贛江魚的種類有所減少,但在贛江兩岸釣魚、捕魚、賣魚的人卻越來越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的是鍾情於野生魚的鮮味,有的是迷戀江景的秀色兒。為了維護贛江生態平衡,我省每年投放上億尾魚苗。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據悉,專家整理過去長江江蘇段魚類出現的歷年資料,長江江蘇段共有歷史記錄的魚類161種,分別隸屬於19目42科,其中鯉科魚類種類最多,佔長江江蘇段魚類總數的37.65%。但是,這次調查的結果卻只採集到長江魚類108種,還有53種魚至今還不知道是否存活於長江江蘇段。
  • 誰是贛江魚類的殺手?記者對吉安市保護贛江魚類資源現狀開展調查
    尤其是峽江水利樞紐開閘蓄水之後,贛江水域情況日漸趨好,水深魚肥,膽大者總想盡辦法來電、炸、毒魚,以謀取私利。如何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率,鞏固執法成果,有力地保護贛江水生環境,營造「水清、魚肥、河美」的盛景,一直是吉安市相關職能部門努力的方向。誰,是贛江魚類的殺手?又是誰,一直守護贛江水域生態環境?如今,我市贛江魚類資源現狀如何?
  • 有中國美魚之稱的胭脂魚,這麼美的魚你見過嗎
    胭脂魚一聽這個名字就很好聽,胭脂魚是一個很特殊的魚,別說見過了,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胭脂魚。胭脂魚又被稱為黃排、血排、粉排、火燒鯿、木葉盤、紅魚、紫編、燕雀魚、火排、中國帆,鰭吸魚等,主要棲息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胭脂魚屬於國家級的保護動物,屬於觀賞性的魚類,是卵生魚類。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樣性最典型最豐富的生態河流,也蘊含了我國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魚類的棲息場所,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特有魚類142種,擁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很多動物都是長江特有。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長江中重要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  第一、已經滅絕的重要的水生動物。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文章轉載自:讓魚兒遊,作者:荒野尋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最新一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在經過大半年的調整討論後,終於進入新一輪的公眾意見徵集。這次面世的名錄雖然有不足,但也有不少亮點和進步。相較於此前版本只有16種魚類受重點保護,這一次重點保護名錄新增了不少,總數達到了76+。
  • 作為釣魚人,淡水魚的滅絕魚類中,哪一種魚的滅絕最為可惜?
    特別對於魚類來說,它生長在水裡,不會哭也不會叫更不會鬧,我們人類更看不見它的生活,所以平常生活裡很少關注到魚類的生存狀態。在中華大地上,已知的內陸的淡水魚類共1443種。由於電、網,攔河電站,汙染、乾旱等各種各樣的因素,目前已被認為滅絕的魚類也不少了,我們熟悉的主要有如下幾種,你認為那種魚類的滅絕最可惜?
  • 科普一下五種你常吃的鯉科魚類(5)——草魚
    草魚俗稱皖魚、草棍子、草青,屬於草食性魚類,它們身體長而不瘦,呈圓筒狀。草魚的性格比較活潑,喜歡穿行在水草豐茂的水體中層,而且遊速非常快。在菜市場出售的草魚一般有1.5-3公斤重,它們曾經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打魚,能得到普通民眾的青睞,這絕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給大家介紹的五種鯉科魚類中,草魚的「頭身比」最小,淨肉量最高,而且肉質也緊實、價格還便宜,可以說是「性價比」最好的魚了。
  • 路亞時,釣到這5種魚一定要放生,吃了就闖大禍了
    路亞釣魚,是一項有趣的戶外運動,但不同地域,不同水域,魚種也有不相同,除了我們非常常見的魚類。有時候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國家保護的稀有魚類,如果你釣到這些魚後處理不當,那你就闖大禍了,甚至有可能被拘留或者罰款。
  • 世界頂級淡水魚類大全,你認識幾種?
    提醒大家注意,中華鱘被譽為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哦!有人可能要說了,都一級保護動物了,肯定不能吃了,小編為什麼還要介紹?其實現在已經有人工飼養的中華鱘了,而且同樣肉嫩味鮮,非常美味。中華鱘全身只有一條軟骨,所有部位均可食用。
  • 愛魚,護魚——常熟有個中華鱘「魚爸爸」!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距今已有1.5億年歷史。實踐出真知,「魚爸爸」刻苦鑽研救護技術每當有受傷的中華鱘送過來,嚴御誠和他的同事們都像對待小寶寶一樣悉心呵護這些「長江精靈」,時間久了,嚴御誠因此有了「魚爸爸」的稱號。
  • 漁民捕獲胭脂魚王:超大號亞洲美人魚
    11月2日,南京漁民捕獲胭脂魚王,該魚體長達到1.1米,足有半人高。據悉胭脂魚生長緩慢,有「亞洲美人魚」之稱,是中國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種。這種魚是著名的高級食用魚,但是捕撈過渡,已經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船主稱,把它拉上船可費了不少力,最終還是選擇了放生。
  • 27歲「魚爸爸」照料7條中華鱘:就和擼貓差不多
    為了守護中華鱘,嚴御誠和隊友經常打擊違法捕撈,每年平均出艇200多次,出車300多次。「第一塊負責的工作就是(救護)中華鱘,我沒有想到,於是開始研究魚類生理學、外傷處理、中華鱘的食性等,惡補這方面知識。」嚴御誠回憶,當時中心有幾條野生的中華鱘,由於設備不夠完善,只能做短期救護,一般護理兩三個月就放回長江。
  • 甌江流域溫州段魚類圖譜發布!90種魚遊出一幅淡水魚地圖
    溫州網訊 溫州光唇魚、甌江彩鯉、鳳鱭、刀鱭……這些「溫字號」的本土淡水魚,你見過多少?3月8日上午,市海洋與漁業局首次發布《甌江流域溫州段魚類圖譜》,共收錄了甌江流域溫州段的魚類90種,80%以上魚類的種類沒有人工育苗。該書接下來將為我市進行漁業保護、增殖放流等提供數據支撐,更科學地做好漁業工作。
  • 時隔40年,「魚口」大普查 當年64種魚類怎麼樣了?
    參與調查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研究員介紹,這次調查,通俗來講,就是「魚口」普查,調查湖裡有多少魚爺爺、魚奶奶、魚爸爸、魚媽媽、魚子魚孫,魚的年齡結構合不合理等。當然,「魚口」普查是一種形象說法,它們只是調查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漁業資源包含的內容非常多,除了魚蝦蟹,還有水草、浮遊植物、浮遊動物、漁業環境等多個方面。
  • 都說溫州人愛吃魚 可甌江裡的魚你認識嗎?魚類圖譜發布
    2018-03-11 07:1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豔瓊身為溫州人,家鄉河裡的魚你都認識嗎?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參與編著的《甌江流域溫州段魚類圖譜》,近日正式對外公布。甌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資源。根據《浙江動物志淡水魚類》的記錄,甌江共有魚類114種。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聯合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於2015年至2016年對甌江流域溫州段的魚類資源開展調查,採集了大量的魚類標本並拍攝了各個魚種的原色照片,編著成魚類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