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簡稱贛,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贛江下遊地區,河流縱橫,汊港密布,為江西主要水產基地之一。然而近日,有市民反映,由於贛江水位下降,吸引不少垂釣者前來垂釣,甚至捕撈,嚴重影響了贛江的漁業資源安全。隨後,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由於水質汙染破壞了魚類的生存環境,加之部分不法分子用電擊等捕撈方式進行非法撈魚等,導致贛江的魚類數量急劇減少,鰣魚等珍稀魚類已有數十年未被發現過。
贛江水位或創新低引市民前來垂釣捕撈
今年,南昌的秋季高溫少雨。據水文部門通報,2014年10月27日贛江南昌站水位為13.22米,高於去年同期的12.3米,但較前年同期略低0.27米。近一周以來,跌勢較往年加快,不排除贛江水位創新低的可能。
「這段時間,贛江秋水廣場附近區域的水位明顯下降,引來了不少垂釣的人,每天晚上這裡的垂釣者都有數百人。」市民李先生反映,「垂釣的人一多,周圍的環境也就跟著變差了,有些跟著大人一起來的孩子還會將垃圾扔入贛江中,而很多大人也會將電池等物隨手扔入贛江。」據了解,贛江每日清理的垃圾多達數百斤,一些掛在草木上或漂浮在江面的垃圾,只能靠保潔人員用夾子或網兜一處處清理。
贛江曾有118種魚類部分魚類數量急劇下降
「此前有調查數據顯示,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而這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佔總數的58.5%。」長期從事贛江魚類研究的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胡茂林老師告訴記者:「那時候,漁民們只要一收網,網內便全是跳躍的魚兒。而現在,漁業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呈下降趨勢,漁業的產量也在不斷下降,一些當年產量極高的魚類已經瀕臨消失,像中華鱘、鰣魚、䲘魚、鯮魚等珍稀魚類、洄遊性或半洄遊性魚類數量已大不如從前。」
「一個物種的形成與消失要經歷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據我所知,已經有20餘年沒有在贛江發現鰣魚了,但這並不能代表鰣魚不存在,鰣魚曾經在贛江有產卵場,可由於產卵場被破壞,數量大量減少。」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水體環境惡化及捕撈過量成主因
「鰣魚到產卵季節就會從長江口進入長江,沿途經過多個省份的水域,最後通過鄱陽湖進入贛江。在此期間,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加上水體環境的惡化使鰣魚的數量減少。而進入贛江後,由於贛江中上遊的萬安水電站等水利設施的建設,贛江原來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被分隔成不連續的環境單元,導致鰣魚產卵場所的水文環境發生了變化,這種種因素導致鰣魚幾乎從贛江中絕跡。」胡茂林說道。
而對於贛江魚類數量的急劇減少,南昌市漁業漁政局漁政科陶科長告訴記者:「水體環境的惡化以及捕撈過量都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水環境的汙染會影響魚類的生存環境,而過度捕撈或者非法捕撈都將對其帶來較大影響,採砂及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也會導致一些洄遊性魚類繁殖困難,瀕臨滅絕。」而對於近期贛江水位下降,引來數百人集體垂釣的情況,陶科長表示,如果長期有大量垂釣者在贛江邊垂釣,這對漁業資源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長期大面積垂釣也屬於捕撈過量。
本月向贛江放流6282尾胭脂魚今年已進行三次增殖流放
2014年10月22日,南昌在贛江大橋水域進行了今年第三次漁業增殖放流。據悉,此次共向贛江放流了6282尾胭脂魚,魚苗體長在10釐米以上,這也是南昌第一次在贛江水域進行胭脂魚放流。
陶科長說,胭脂魚是唯一分布在北美洲以外的吸口鯉科魚類,野生胭脂魚數量稀少。胭脂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我國長江流域特產,胭脂魚個體大,曾經為沿江主要的捕撈魚類,其在幼年至成年階段有非常顯著的體貌變化,同時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據悉,此次南昌市漁業漁政局還放流了體長10釐米以上草魚4378斤、鱅魚5652斤、白鰱5598斤。這也是今年南昌市漁業漁政局在贛江大橋水域進行的第三次漁業增殖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