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 孵化二代幼魚13.3萬尾

2021-01-09 網易新聞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中新網 資料圖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的中華鱘研究所保育車間,中華鱘出苗已處於尾聲,十幾口整齊排列的水缸中,狀如蝌蚪的中華鱘「寶寶」們正在自由遊弋。高級工程師、中華鱘研究所宜昌實驗站副主任張德志介紹說,今年共人工催產兩條雌性子一代親魚,先後獲得兩批魚卵。其中,第一條親魚長2.18米,重66千克,為首次性成熟產卵,產下14萬顆魚卵,最終出苗1.3萬尾;第二條親魚正處於生育的成熟期,長2.3米,重128千克,產下魚卵27萬顆,最終出苗12萬尾。

張德志說,首批中華鱘「寶寶」於10月18日出生,平安度過垂遊期、平遊期、沉底期之後,於10月31日左右開口攝食。目前,這批中華鱘「寶寶」大都體徵正常,成活率近90%,比往年40%至50%提高了約一倍。

「這主要得益於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更加成熟。」張德志說,科研人員今年在親魚營養調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充足的營養為中華鱘「寶寶」成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洄遊魚類,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活化石」。20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利用野生中華鱘親魚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成功,標誌著中華鱘種群自此可以在全人工環境下生存繁衍。

目前,2009年出生的首批子二代中華鱘已經接近性成熟,中華鱘研究所將適時啟動子三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工作。

(原題為《中華鱘再獲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數量創歷史之最》)(新華社)

(原標題:中華鱘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成功孵化,數量創紀錄)

(責任編輯:楊明銀_ny01)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尾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培育成功
    據新華社電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5日發布消息說,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活化石」中華鱘在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基地順利破殼而出。這是人類在保護這一瀕危物種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技術突破,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拯救「水中大熊貓」 探訪中華鱘繁殖保護全過程
    為此,國家在長江流域建立了很多國家級、省市級的保護區,並且專門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人工繁殖研究所,從葛洲壩下的宜昌江段將成熟的中華鱘捕撈回來,採用人工繁殖方法,孵化出魚苗,將魚苗培育到一定規格後再放回長江,從而使中華鱘不但免遭滅絕的厄運,魚苗的數量也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光明網記者來到了中華鱘生產養殖車間,見到了稀有的中華鱘「真身」。
  • 中華鱘人工催產繁殖在谷城再次獲得成功
    近日,由中國水生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生物室杜浩主任(博士/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在穀城縣廟灘鎮湖北五合特種水產有限公司開展中華鱘全人工催產繁殖,穀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名水產專業人員全程參與,並提供相應的支持。
  • 海南海口市:小丑魚全人工規模化繁殖技術攻克
    近日,海南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在海口市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熱帶水產研究開發中心主持完成的「小丑魚全人工規模化繁殖技術」科技成果進行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審閱了相關材料,經過質詢和認真討論,一致認為,該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應用前景廣闊,有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3000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流長江,這也是截至目前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將首次在沿江各監測站採用實時傳輸技術,完整監測放流中華鱘的洄遊信息。  見證過恐龍和猛獁的繁盛與滅亡,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野生中華鱘,在長江裡已經不足百條。這也意味著,又一個古老的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新疆27萬尾珍稀魚種扁吻魚返回故裡
    新華網烏魯木齊9月13日電(崔玉永)13日,由中國水產專家人工繁育的27萬尾新疆扁吻魚幼苗在新疆拜城縣克孜爾水庫被放養,一群群魚苗擺動著小尾巴歡快地投入到塔裡木河流域的懷抱,返回故裡。  新疆扁吻魚是中國特有的僅分布於新疆塔裡木河流域的珍稀魚類,在新疆俗稱「大頭魚」或「老虎魚」。
  • 「極珍貴」中華鱘死了36尾 被指與荊州徵地修羋月橋有關
    11月5日下午,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該養殖場近6000尾中華鱘集中死亡。兩位自稱來自荊州市文旅區社會事務局的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記錄其數量。這些中華鱘是子二代,兩歲左右,體長約50釐米。恆升公司該養殖場負責人稱,「這很不正常。在文旅區未施工前的五年裡,子一代中華鱘報損僅7尾,子二代每年報損平均不超過200尾。」
  • 中華鱘:連續3年產卵中斷,或將在20年內滅絕?
    「水中大熊貓」中華鱘一直以來都是長江物種拯救計劃的重中之重,但從當前的進展來看,野生中華鱘的生存狀況著實令人擔憂。為了拯救中華鱘,我國每年都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2020年4月,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一次性放流了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幼魚,這也是自1984年以來的第62次中華鱘魚苗放流活動。
  • 中華鱘,不再上演白公式豚滅絕的悲劇?
    第二看臺  4月上旬,500尾大規格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人工增殖放流將補充中華鱘野生群體的數量,那麼,野生中華鱘的境況怎樣?科技日報記者聽到的好消息是,去年11月24日在葛洲壩產卵場監測到野生中華鱘魚卵,而在此之前的2013年至2015年連續3年並沒有監測到此現象。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怎樣提高虹鱒魚繁殖孵化、苗種培育成活率?
    二、人工繁殖(一)親魚成熟度鑑別雄魚輕壓腹部即有精液流出,雌魚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外凸,輕壓腹部有卵粒外流,即可進行人工授精。建議間隔7天左右進行一次親魚成熟度的鑑別。(二)人工繁殖1.採卵前停食。親魚採卵前3天停止投飼。2.親魚麻醉。建議採精卵前親魚麻醉,這樣不但便於操作,也能減少種魚受傷,有助於親魚產後恢復。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子一代中華鱘全國不足千尾 徵地施工致其不斷死亡在人工條件下,野生中華鱘被取卵、受精、孵化得到的個體為子一代中華鱘,由子一代中華鱘人工孵化得到的下一代被稱為子二代。子一代比子二代的體質更好,遺傳多樣性更豐富。
  • 中華鱘的保護措施是什麼樣的?
    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嚴格限制,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在長江上遊宜賓市,每年均向長江投放培育中華鱘魚苗,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 南海所「小丑魚全人工培育及養成技術成果轉化」獲院大漁創新獎
    該成果針對我國熱帶海水觀賞魚優質品種缺乏與日益增長的優質苗種需求的矛盾問題,系統開展了小丑魚全人工培育及養成技術研究,取得了克氏雙鋸魚&nbspAmphiprion&nbspclarkii等六種小丑魚人工繁殖的成功,建立了小丑魚的全人工親魚馴化、培育及人工繁殖、育苗和養成技術體系,為小丑魚人工養殖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有助於帶動我國海水觀賞魚養殖業興起,同時減少了天然海域野生觀賞魚的人工捕撈行為
  •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2020-08-18 17:29: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45.5萬尾魚苗遊向大海
    當日,廈門放流黃鰭鯛10萬尾、黑鯛10萬尾,放流1齡中華鱟1萬尾、綠海龜4隻。金門放流遠海梭子蟹10萬隻、黃鰭鯛2.5萬尾、四指馬鮁12萬尾。 這場活動也拉開了2020年廈門市海洋科普系列宣傳暨「6·6」全國放魚日、「6·8」全國海洋宣傳日廣場主題活動的序幕。
  • 150尾中華鱘放流長江
    光明生物圈【150尾中華鱘放流長江】11月28日,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 據悉,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世紀後期,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17年以來已連續3年未發生自然繁殖,野外親本數量僅有20餘尾。此次活動放流的中華鱘將有助於補充恢復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
  • 探秘新科技:中華鱘的「侏羅紀公園」
    離體保護豐富種群遺傳多樣性中華鱘研究所已經實現「子二代」全人工繁殖技術的成熟,即使中華鱘出現野外滅絕的情況,人工繁殖種群還是可以保證這一物種不至完全滅絕。這種情況下,離體保護還有意義嗎?「家禽家畜在人工繁殖多代後,往往特別容易在瘟疫流行時出現大面積死亡,而野生動物這種情況就相對少。這正是近親繁殖導致動物抗病性衰退造成的結果。」杜合軍舉例解釋了這一問題,「隨著中華鱘野生種群資源的衰退,其生物遺傳多樣性受到嚴重的影響,也會出現家禽家畜繁殖中存在的問題。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于康震介紹,中華鱘個體很大,最多可以長到一千多斤。繁殖群體變動情況,葛洲壩截流的初期,每年能到葛洲壩下的繁殖群體是2176尾,到了2013年降到100尾以下,去年只有20幾尾。自然繁殖情況,我們定期對長江中華鱘進行監測,主要在長江的下遊。2015年和2017年,我們沒有監測到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繁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