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鱘人工催產繁殖在谷城再次獲得成功
近日,由中國水生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生物室杜浩主任(博士/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在穀城縣廟灘鎮湖北五合特種水產有限公司開展中華鱘全人工催產繁殖,穀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名水產專業人員全程參與,並提供相應的支持。
-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 孵化二代幼魚13.3萬尾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中新網 資料圖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拯救「水中大熊貓」 探訪中華鱘繁殖保護全過程
為此,國家在長江流域建立了很多國家級、省市級的保護區,並且專門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人工繁殖研究所,從葛洲壩下的宜昌江段將成熟的中華鱘捕撈回來,採用人工繁殖方法,孵化出魚苗,將魚苗培育到一定規格後再放回長江,從而使中華鱘不但免遭滅絕的厄運,魚苗的數量也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光明網記者來到了中華鱘生產養殖車間,見到了稀有的中華鱘「真身」。
-
中華鱘的保護措施是什麼樣的?
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嚴格限制,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在長江上遊宜賓市,每年均向長江投放培育中華鱘魚苗,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
有3000條人工養殖的母魚底層,中華鱘還處於危險之中?
人工繁殖放流效果不理想,難以持續我們來談談中華鱘的繁殖和放流。至長江主要科研機構從至共投放體長10cm以上的中華鱘魚苗14萬尾,卻的評價不令人滿意。由於大多數釋放的魚苗都是人工標記的,因此在海港可以檢測到的魚苗總數不到3%。中華鱘的人工繁殖一直是一個難題。
-
廣東珠海人工繁殖馬友魚苗首獲成功 首批10萬尾
廣東珠海人工繁殖馬友魚苗首獲成功 首批10萬尾2013-06-21 09: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記者從省級鯔科魚類良種場、金灣區龍勝良種魚苗培育基地了解到,我市鮮活水產養殖業取得新成果,人工繁殖和養殖馬友魚首次獲得成功。首批10萬尾人工魚苗全部售出並投放魚塘養殖,預計半年內有收穫。
-
人工繁殖的魚苗,比天然繁殖的成長慢,有沒有這回事
導語:人工繁殖的魚苗,比天然繁殖的成長慢,有沒有這回事自從青、草、鰱、鱅等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在全國主要養魚地區推廣以來,有的地方人工繁殖和天然繁殖的魚苗都佔一定數量,也有的地方人工繁殖的魚苗已經基本上代替了天然魚苗。
-
人工養殖中華鱘的方法和管理事項
而且隨之我國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華鱘也被端上了飯桌,作為一種大型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對中華鱘的介紹,中華鱘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對於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都有預防作用。野生的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作為一種有很高營養已經經濟效益的魚類,有很多人開始人工養殖中華鱘,從而獲得高收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殖它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華鱘的養殖方法。
-
巴西首次成功批量繁殖巨骨舌魚魚苗
新華網裡約熱內盧12月21日電(記者陳威華 趙焱)據此間媒體21日報導,巴西一家水產研究機構近日成功批量繁殖巨骨舌魚魚苗,數量達到6000條,未來有望更大批量繁殖以供應水產市場。 巨骨舌魚主要分布在亞馬孫河流域,被認為是魚類活化石。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鱘實現人工繁殖
7月17日,由新疆伊河鱘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伊犁河流域開發建設管理局組建的聯合科研團隊對外發布消息,該團隊成功攻克裸腹鱘的人工繁殖技術,首次實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裸腹鱘的人工繁殖。
-
觀背青鱂日常如何飼養、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
觀背青鱂是人工通過對野生青鱂改良培育出來小型淡水觀賞魚,其個體較小,體長約3~4cm,色彩豔麗多變,具多種體型,因此衍生出許多極具觀賞性的品種。相比於孔雀魚、斑馬魚等小型熱帶魚最大的優點是錦鱂在沒有過濾打氧加溫設備下也能正常生活,而與金魚、錦鯉等傳統觀賞魚相比較,錦鱂使用小容器就能飼養好。觀背青鱂喜靜水或微流水環境,常群遊吃食,那麼如何飼養和繁育觀背青鱂呢?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高勇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每年遊回長江繁殖的規模在1萬條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兩千條,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條,近年來進一步降低,「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年回江繁殖的不足100條,只剩下原來的百分之一」。 目前,閩江、珠江、錢塘江和黃河的種群都已經絕跡,長江種群是唯一倖存的中華鱘種群。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國際極危物種。
-
農村老家溪流馬口魚的人工繁殖技術
由於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頗受消費者喜歡,現在養殖者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是買苗養殖,很少自己繁殖幼苗。因此人工繁殖技術非常關鍵,如果成功可以降低很大一部分成本。1. 親魚來源: 親魚雌雄均為冬季在無汙染的野外溪流人工捕撈的馬口魚,雌魚在150g左右,雄魚在100g左右,並經過4~5個月的強化培育。2.
-
中華鱘:連續3年產卵中斷,或將在20年內滅絕?
2013年,野生中華鱘的自然繁殖首次出現中斷現象,2015年再次中斷,2017~2019年更是連續3年中斷。最近3年來,成功洄遊到產卵場的中華鱘親本只有20~30尾,但是很遺憾,這些繁殖群體都沒能成功產卵。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專家認為如果再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野生中華鱘可能在未來的10~20年內滅絕。
-
人工培育鯰魚的飼養方法
人工培育鯰魚的飼養方法 中國農業新聞網2019-05-10 08:22:12 閱讀(1304)
-
大頭魚在阿拉善盟人工繁育獲成功
本報阿拉善5月31日電 (記者 劉宏章)5月28日,記者從內蒙古阿拉善盟水產站獲悉,該站與自治區水產站合作在額濟納旗天鵝湖開展古老的魚類——大 鰭鼓鰾鰍人工繁育和增值保護獲得成功。大鰭鼓鰾鰍是一個較為古老的魚類,也是我區特有和較為稀缺的魚類品種,當地俗稱「大頭魚」。
-
怎樣提高虹鱒魚繁殖孵化、苗種培育成活率?
怎樣提高虹鱒魚繁殖孵化、苗種培育成活率?孫玉芝等虹鱒魚作為漁業養殖品種中偏高檔魚類及冷流水養殖鮭鱒魚類的主要品種,因其超高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口感受到人們認可、關注的同時,養殖的產量、市場需求也在逐年穩定增加。
-
錦鯉人工繁殖的小技巧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古巷地青燈,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錦鯉人工繁殖的小技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錦鯉是一種適應性強的魚類,可以在大部分地區養殖。錦鯉是雜食性魚類,飲食廣泛。其生殖方式與鯉魚相似,能自然繁殖。但為了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往往是通過人工繁殖。下面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