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人工催產繁殖在谷城再次獲得成功

2021-01-08 湘湘帶你看社會

近日,由中國水生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生物室杜浩主任(博士/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在穀城縣廟灘鎮湖北五合特種水產有限公司開展中華鱘全人工催產繁殖,穀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名水產專業人員全程參與,並提供相應的支持。

技術人員為中華鱘人工採精採卵做準備

中華鱘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億年,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和「水中活化石。2014年,中國水生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與湖北五合特種水產有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在該公司建設實驗基地,開展中華鱘原種保護與科學研究、親本培育與人工繁殖。

中華鱘人工採卵

今年是中國水生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在該基地連續開展第三年中華鱘全人工催產繁殖,本次人工催產共獲得中華鱘受精卵5萬粒,據杜浩主任介紹,今年的親本成熟度相比前兩年好,精、卵質量更高。受精卵在經過脫粘處理後進行人工孵化,根據受精率預測,本次人工繁殖可孵化中華鱘魚苗4萬尾。

中華鱘受精卵脫粘

中華鱘在谷城連續三年採取全人工繁殖成功,標誌著中華鱘種群可以在全人工環境下生存繁衍,人工技術對中華鱘物種保留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穀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尾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培育成功
    據新華社電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5日發布消息說,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活化石」中華鱘在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基地順利破殼而出。這是人類在保護這一瀕危物種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技術突破,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 孵化二代幼魚13.3萬尾
    全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中新網 資料圖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拯救「水中大熊貓」 探訪中華鱘繁殖保護全過程
    為此,國家在長江流域建立了很多國家級、省市級的保護區,並且專門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人工繁殖研究所,從葛洲壩下的宜昌江段將成熟的中華鱘捕撈回來,採用人工繁殖方法,孵化出魚苗,將魚苗培育到一定規格後再放回長江,從而使中華鱘不但免遭滅絕的厄運,魚苗的數量也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光明網記者來到了中華鱘生產養殖車間,見到了稀有的中華鱘「真身」。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養魚技術:池塘養魚,人工繁育的準備及催產方法
    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生產的季節性很強,時間短而集中,因此在催產前務必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才能不失時機的進行催產工作。4、催生季節由於魚類是變溫動物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水溫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包含他們繁殖也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因此在最適合的季節進行催產,也就是說在適宜催產的溫度下進行適時產催產,是家魚人工繁殖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
  • 有3000條人工養殖的母魚底層,中華鱘還處於危險之中?
    拯救白鱘已無望,集體哀悼一段時間後,人們分頭散去,在卻和長江有一條中華鱘急需救援。對於長江中極少數的特大型魚,因為他一直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還實現了人工養殖,甚至端上餐桌,自然就沒人會注意到。如果你想再次被人注意,你應該以白鱘為榜樣。
  • 中華鱘的保護措施是什麼樣的?
    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嚴格限制,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在長江上遊宜賓市,每年均向長江投放培育中華鱘魚苗,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于康震介紹,中華鱘個體很大,最多可以長到一千多斤。繁殖群體變動情況,葛洲壩截流的初期,每年能到葛洲壩下的繁殖群體是2176尾,到了2013年降到100尾以下,去年只有20幾尾。自然繁殖情況,我們定期對長江中華鱘進行監測,主要在長江的下遊。2015年和2017年,我們沒有監測到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繁殖活動。
  • (楚天視點)白(既+魚)豚中華鱘的命運悲歡(組圖)
    宜昌櫻桃園碼頭,人們放流中華鱘幼魚。  同為中華「水中國寶」,一個繁殖成功,種群得以繁衍;一個瀕臨絕跡,遍尋長江難覓。中華鱘、白(既+魚)豚命運的悲歡反差強烈、耐人尋味——  鏡頭一:2006年12月15日上午,宜昌櫻桃園碼頭人頭攢動。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 探秘新科技:中華鱘的「侏羅紀公園」
    當前,中華鱘研究所已經成功提取中華鱘的大片段DNA,並將其嵌入到大腸桿菌等一些人工改造的細菌染色體上。細菌以極快的速度繁殖,從而使中華鱘的DNA也快速擴增。通過這種方式,中華鱘的大片段DNA可以離開中華鱘活體得以保存。
  • 大頭魚在阿拉善盟人工繁育獲成功
    本報阿拉善5月31日電 (記者  劉宏章)5月28日,記者從內蒙古阿拉善盟水產站獲悉,該站與自治區水產站合作在額濟納旗天鵝湖開展古老的魚類——大 鰭鼓鰾鰍人工繁育和增值保護獲得成功。大鰭鼓鰾鰍是一個較為古老的魚類,也是我區特有和較為稀缺的魚類品種,當地俗稱「大頭魚」。
  • 中華鱘:連續3年產卵中斷,或將在20年內滅絕?
    2013年,野生中華鱘的自然繁殖首次出現中斷現象,2015年再次中斷,2017~2019年更是連續3年中斷。最近3年來,成功洄遊到產卵場的中華鱘親本只有20~30尾,但是很遺憾,這些繁殖群體都沒能成功產卵。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專家認為如果再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野生中華鱘可能在未來的10~20年內滅絕。
  • 河南新鄉縣長尾紅草金魚人工繁殖獲得成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鄉市水產站與新鄉縣昌盛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開展了長尾紅草金魚人工繁殖。相繼解決了魚巢設計、人工促產受精、魚卵孵化設施、水黴病防治等關鍵技術問題。今年4月中、下旬,共進行了3批人工繁殖,已孵化出魚苗800多萬尾。這標誌著我市長尾紅草金魚人工繁殖獲得成功。
  • 農村老家溪流馬口魚的人工繁殖技術
    由於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頗受消費者喜歡,現在養殖者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是買苗養殖,很少自己繁殖幼苗。因此人工繁殖技術非常關鍵,如果成功可以降低很大一部分成本。1. 親魚來源: 親魚雌雄均為冬季在無汙染的野外溪流人工捕撈的馬口魚,雌魚在150g左右,雄魚在100g左右,並經過4~5個月的強化培育。2.
  • 中華鱘,不再上演白公式豚滅絕的悲劇?
    第二看臺  4月上旬,500尾大規格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人工增殖放流將補充中華鱘野生群體的數量,那麼,野生中華鱘的境況怎樣?科技日報記者聽到的好消息是,去年11月24日在葛洲壩產卵場監測到野生中華鱘魚卵,而在此之前的2013年至2015年連續3年並沒有監測到此現象。
  • 中華鱘遭遇生存危機 罪魁禍首是水利工程和汙染
    從事了多年人工增殖研究的高勇說,他們投下去的絕大部分魚苗,最終都無法到達長江口。「最後到達長江口的中華鱘,只佔總數的5%—10%,甚至更低,絕大多數因為被漁民誤捕、被輪船誤傷、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等各種原因而死在江中。」
  • 人工養殖中華鱘的方法和管理事項
    而且隨之我國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華鱘也被端上了飯桌,作為一種大型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對中華鱘的介紹,中華鱘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對於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都有預防作用。野生的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作為一種有很高營養已經經濟效益的魚類,有很多人開始人工養殖中華鱘,從而獲得高收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殖它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華鱘的養殖方法。
  • 淡水白鯧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1.親魚產前培育 將越冬後的親魚轉人土池塘(1-2畝),搭配適量的花、白鰱魚種,進行產前強化培育,投餵營養豐富的人工配合顆粒飼料和水草、青菜、瓜果皮等青飼料,使其儘快恢復體質。2-3天衝水一次調節水質,促使其性腺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