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氣候變化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2020-11-28 中國氣象局

  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支柱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大多數海洋物種會遷徙,逃離赤道附近的熱水域,並跟隨適應的水溫移動。海洋生物想從氣候變化中倖存就要遊得更快?氣候變化是「操縱」海洋生物遷徙?溫度升高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哪些影響?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小編和您一起去看看。

  哪些氣象因素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洋表層溫度升高。

  氣候變化引起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

  降雨量變化。

  紫外線輻射增強。

  溫度升高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1.溫度升高影響海洋生物物種的分布。英吉利海峽西部浮遊動物和潮間帶生物數量時空變化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使得該海域暖水性種類種群數量增加、棲息範圍擴大。

  2.溫度升高引起物種組成發生變化,對熱帶海域物種組成影響嚴重。全球變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已成為珊瑚礁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全球持續變暖,大範圍珊瑚礁白化出現頻率正在增加,珊瑚礁白化甚至將在大多數熱帶海區每年發生。

  3.溫度升高影響海洋生物後代性別。研究發現,太平洋地區溫度上升導致海龜繁殖的後代雌性比例遠高於雄性,從而威脅整個海龜種群的存活率。

  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原因:二氧化碳碳酸鹽系統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化學平衡,幾乎影響海洋的各個方面,包括海洋生物多樣性。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引起海水pH值降低,酸化程度上升,導致海水碳酸鈣飽和程度下降。

  體現:海水酸化引起所有海洋鈣化生物鈣化速率下降,直接影響到貝類、石珊瑚、浮遊有孔蟲、球石藻、翼足類以及珊瑚礁鈣質藻等鈣化物種的鈣化速率。
海水酸化還引起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等海洋非鈣化動物的呼吸蛋白質氧親和性急劇下降,從而影響這些動物的分布。

  與陸地不同,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並不能對海洋主要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的生長產生增肥作用,長期高濃度二氧化碳會導致大多數海藻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不過研究發現多種海草物種的生長速度和生物量會隨著海水溶解態無機碳濃度的增加而增加。

  氣候變化「操縱」海洋生物遷徙

  海洋生態學家一直面臨著一個難題。他們本來認為,隨著氣候變化威脅海洋,大多數物種會向極地遷徙,逃離赤道附近的熱水域,並跟隨適應的水溫移動。不過研究揭示,一些物種似乎會向著「錯誤的」方向遷徙。現在研究人員顯然已經解開了這個謎題:在過去的40年裡,在北美海岸發現的海洋物種大多數會沿著更冷的水域移動,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是朝著極地方向。

  新研究「增加了海洋學、魚類生理學和物種運動學等科學領域的信心」,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漁業科學家Daniel Pauly如是說。這些發現也表明,隨著氣候變化的繼續,大多數海洋生物將會逐漸離開其傳統的棲息地。

  該新研究可能會幫助科學家預測海洋物種的未來活動,這些信息也許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漁業,或者為保護海洋物種及生態系統選擇更好的地點。將海洋保護區固定在一個地方是沒有意義的,由於氣候變化,之後物種還是會離開那裡。(來源:人民網)

  海洋生物想從氣候變化中倖存就要遊得更快

  國際海洋科學家警告說,海洋生物只有遊得更快才能從氣候變化中倖存。

  根據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海洋生物,特別是印度洋、西太平洋、東太平洋和亞北極海洋中的海洋生物,為了避免滅絕,將面臨適應和遷徙所帶來的不斷增加的壓力。

  「我們的研究顯示,物種如果不能適應不斷變溫暖的水,它們在遇到氣候變化時將不得不遊的更遠更快來找到一個新家」,小組成員兼昆士蘭大學的教授約翰·潘多爾菲說。這一發現有這非常嚴重的含義,尤其是對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來源:中國海洋食品網)

  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極大影響氣候變化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較暖的海水可以顯著改變海洋浮遊植物種群的分布,微小生物體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研究人員稱,到21世紀末,較暖的海洋會導致這些微小海洋生物種群在兩極附近蓬勃發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縮。

  研究人員認為,由於浮遊植物在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這種變化可能會反過來引起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化。研究人員說,微生物利用光、二氧化碳和養分茁壯成長。雖然浮遊生物小,但它們活躍在各大海洋中,消耗著約一半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當其死亡後,一些下沉到海洋底部,便會將碳沉澱在沉積物中且能封存很長一段時間。

  水溫強烈地影響著它們的成長率。在更溫暖的近赤道水域附近,浮遊植物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冷水區域。據預測,隨著未來海洋溫度的升高,許多浮遊植物由於不能調節自身的溫度或者進行遷移,可能無法足夠快地適應這種變化,最後遭遇生存危機。

  研究表明,變暖的海洋明顯限制了海洋生物的發展和多樣化,這對全球碳循環具有深遠的影響。(來源:科技日報)

  世界海洋日由來及主題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11號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聯合國希望世界各國都能藉此機會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體味海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汙染和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2015年主題: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

  (新氣象網綜合 責任編輯:顏昕)

相關焦點

  • 科學:由於氣候變化,有毒的海洋生物不斷增加
    【科學:由於氣候變化,有毒的海洋生物不斷增加】導語:海洋變暖可能會帶來一種全新的危險生物的毒丸,從海蛇到水母再到獅子魚。由於氣候變化,人類可能不得不應對越來越多的毒蛇咬傷、蜇傷和其他與毒物擦肩而過的情況。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目前人們並不掌握地球上海洋生物物種的精準數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的生態災害正在加劇,比如人們熟悉的赤潮,新近出現的因水母引起的白潮。」今年的6月8日是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談及世界海洋日 「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主題,中科院海洋所李新正研究員形容,「很正常,也很及時,確實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 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記者 姜婷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 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開展膠州灣生物多樣性監測承擔監測任務的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為了更全面的分析,我們在膠州灣區域設置14處海洋生物監測點位,於今年8月份對膠州灣生態環境健康狀況開展了一次系統性監測。
  • 翻譯:阿祖萊2020年世界海洋日致辭
    每年5月底至6月初,教科文組織都會慶祝三個重要的國際日,藉以共同思考氣候變化的三大系統性支柱問題:生物多樣性、環境和海洋。This third day draws attention to a key issue: the oceans.
  • 海洋變成荒漠 人類將會怎樣?[1]- 中國在線
    今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繼聯合國將1998年定為國際海洋年之後,今年海洋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全球漁場一大半已經耗盡,另有1/3已經枯竭。關鍵性海洋環境——例如海草、紅樹林和珊瑚礁——估計有30%~35%已被毀壞。塑料廢棄物不斷造成海洋生物死亡,來自陸地的汙染導致大片近岸水體幾乎無氧。
  • 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即將舉行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斯季風氣候與海洋資源環境聯合研討會將於1月20日至21日在中國廣州和斯裡蘭卡馬塔拉等地同時舉行。本次會議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斯裡蘭卡駐廣州總領事將在廣州會場參會。
  • 水獺的消失加劇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根據《科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捕食者流失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共同導致毀滅性的珊瑚礁,這些珊瑚礁已將阿拉斯加海帶定義了幾個世紀。研究發現,藻類建造的大量石灰石礁支撐了阿留申群島的海帶森林生態系統,然而,這些長壽的珊瑚礁現在已經消失。
  • 【國際海豹日特別策劃】海豹與氣候變化
    今天(3月1日)是國際海豹日,關注海豹,關注氣候變化對海豹的影響。不少社會人士與組織呼籲人類共同保護海豹。荷蘭一位名叫尼哈特的女士通過媒體向人們發出保護海豹生存環境的呼籲,她的努力不僅改變了當地海豹的命運,還大大加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 260萬年前海洋受重創30%的海洋生物滅絕,難道真是受超新星影響?
    不過,在科學家們進行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就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隻鯊魚,這種鯊魚曾經在大海之中統治著整個海洋,這種鯊魚統治時間超過了2000萬年,它們的體積大都到了60英尺,是一種巨大的捕食者,也正是因為這種生物是堅不可摧的,所以這種海洋生物才能在海洋之中統治那麼多年。我們也都知道,即便是在現下的時代,這種海洋生物依然是富有神秘之處,也是非常傳奇的,尤其是一種名叫巨齒鯊的海洋生物。
  • 中國與澳大利亞啟動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
    中央昆士蘭大學提供   中新網布裡斯班10月11日電 (湛安琪)中國的國家基因庫(China National Gene Bank)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11日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籤署了「中國-澳大利亞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的戰略合作協議。
  • 像水母又像鼻涕蟲 罕見海洋生物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美國華盛頓州海邊出現罕見海洋生物。據英國媒體2月16日報導,近日,在美國華盛頓州海邊,海洋教育工作者發現一種罕見生物,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有專家稱,其原因可能是目前的氣候變化。由於北方的氣候變暖了,它們便朝北遷移,生活在了原本不適合它們生活的地方。據當地人介紹,現在這種生物本身還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但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者正密切關注其發展趨勢,防止可能由其引發的問題。...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氣候變化201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確鑿無疑的。
  • 亞馬遜河雨林火災造成大量危險:氣候變化、氧氣和生物多樣性
    本月橫掃亞馬遜河的創紀錄大火正在重新審視巴西的森林砍伐政策,環境研究人員和自然保護主義者擔心這只會加劇氣候變化危機。「亞馬遜地區森林破壞的影響並不停留在亞馬遜地區。它們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康乃狄克大學的名譽教授羅賓·查茲登說,他研究過熱帶森林生態。
  • 研究新發現:海洋鱷魚進化受制於海洋溫度變化
    8月2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根據英法一項新的研究,現代鱷魚的祖先在溫暖海域階段生存居住,在寒冷階段滅絕,這項研究建立了海洋溫度和海洋鱷魚多樣性進化之間的聯繫,超過了1.4億年。  這項研究由傑裡米·馬丁博士領導,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易患淡水皮膚病
    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導致的暴雨頻率和嚴重性的不斷增加,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海水鹽度的變化,在沿海地區生活的海豚種群,變得更易受到這種「淡水皮膚病」的影響。研究配圖 - 1:案例地點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地球的天氣系統,新世界的人們正在經歷越來越強的風暴。隨著海洋上層熱量的增加,颶風的烈度也在與日俱增。
  • 氣候變化曾致南極象海豹大量滅亡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約8000年前的一次氣候變化過程中,南極象海豹獲得了一塊新的棲息地,而約1000年前氣候再次變化時,這一大型棲息地上的象海豹幾乎完全滅絕
  • 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伊犁鼠兔的故事
    國內外科學家已證實伊犁鼠兔和很多同類一樣都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不斷升高的氣溫已經不能滿足它們的生存需求。為了尋找生存領地,它們向高處遷移,生存環境險惡和高度片斷化分布導致種群繁衍困難。  2008年,伊犁鼠兔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之中,但目前,其種群高度片段化,數量不足1000隻,持續衰退,瀕臨滅絕。  伊犁鼠兔的命運牽動人心。
  • 氣候變化影響阿德利企鵝生存
    2004年和2008年羅斯島環境變化。 學術期刊《PLoS ONE》近日發表文章稱,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南極最常見的企鵝——阿德利企鵝的棲息地範圍。氣候變化通過影響南極羅斯海域的海冰含量以及新形成冰山,對企鵝形成顯著影響。 松島冰川是南極洲最大的冰川,佔南極西部冰原的1/4,而氣候變化導致海冰發生了顯著變化,它正在以「不可逆」的速度融化。如果松島冰川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3米。科學家認為,不久的將來,冰層融化的速度將不可避免地超過冰層的增加量。
  • 世界海洋日 | 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世界海洋日 | 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2020-06-10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