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由於氣候變化,有毒的海洋生物不斷增加

2021-01-08 愛吃榴槤的小空

【科學:由於氣候變化,有毒的海洋生物不斷增加】

導語:海洋變暖可能會帶來一種全新的危險生物的毒丸,從海蛇到水母再到獅子魚。由於氣候變化,人類可能不得不應對越來越多的毒蛇咬傷、蜇傷和其他與毒物擦肩而過的情況。這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與此同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說全球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比預期的要快。

根據一項對有毒或有毒水生動物的大規模新分析,危險物種可能在新範圍內變得越來越普遍。由於水溫升高,活動範圍可能向極地方向移動的物種包括獅子魚、海蛇、棘冠海星和許多不同種類的有毒水母。「這些物種有人情味,因為它們是有毒的但他們反映更廣泛的模式,我們seeing-range變化,豐富變化,減少或增加。這是擾亂我們通常看到的平衡生態系統,」伊莎貝爾說。Neylan博士生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海洋科學,戴維斯和該研究的合著者最近發表在荒野和環境醫學。

她和她的合作者們搜集了關於氣候變化對有毒和有毒生物影響的醫學、環境和生態研究,以及各種建模研究和中毒中心的數據。最近的這篇論文實際上代表了研究的第二部分——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對有毒和有毒的陸地生物可能產生的影響。她說,大多數物種可能不一定會看到數量的增加,但會看到它們的範圍發生變化,因為靠近赤道的水域變得太暖和,它們會隨著理想的溫度位置向南或向北移動。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會平均地經歷這一過程,因為有些物種無法應對這些範圍的變化。「大的模式是沒有必然的模式,」Neylan說。她在教堂山的北卡羅萊納大學擔任研究技術員時進行了這些研究。

由於海水變暖和海洋酸度的變化,最可能增加範圍和數量的動物是水母。其中包括致命的伊魯坎吉水母和箱形水母,它們是導致澳大利亞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的原因,隨著氣候變暖,它們可能會向南遷移到人口更密集的地區。「箱形水母毒性非常大——可能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一磅重的水母,」哈佛大學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醫生蒂莫西·埃裡克森說。西華盛頓大學助理研究員詹妮弗珀塞爾研究了水母的傳播,但沒有參與最近的這項研究。她說水母的繁殖在溫暖的水域中增加。她說:「不僅僅是兩個(物種),事實上大多數的水母都被觀察過,它們的數量增加了。」

由於被寵物主人放生,獅子魚最初傳播到了佛羅裡達,但獅子魚已經開始沿著大西洋海岸傳播到喬治亞州和卡羅來納州。這些魚本身的味道很好,可以殺死小魚和海洋生物的數量,並對遇到它們的人造成痛苦的傷害。棘冠海星已經開始從傳統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向南擴散到澳大利亞海岸外的大堡礁,這是由於這些海域溫度的上升。這些貪婪的有毒海星可以吃掉整個珊瑚礁系統。對於在遊泳或其他活動中不小心撞到它們的人來說,它們會引起疼痛、炎症和感染。像豪豬魚這樣的其他魚類也出現在新的地區,但作者指出,缺乏關於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活動最頻繁的一種魚類——黃貂魚的活動範圍或數量的數據。他們呼籲對變化的天氣模式對黃貂魚、石頭魚和藍環章魚的影響範圍和影響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由於氣候變化,並非所有有毒水生物種都能活得很好。雖然在韓國、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也發現了海蛇,或者數量在不斷增加,但研究人員報告說,世界上陸地和水域中一些最毒的海蛇的數量正在減少。由於對溫度變化的敏感性,毒蛙的情況可能最糟。而且,這不僅僅是財富的減少。Neylan還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和乳糜菌等病原體的共同作用,一些物種正在走向滅絕。乳糜菌也因氣候變化而傳播。「物種多樣性總體上在下降,這是一件壞事,」Neylan說。他補充說,當像獅子魚這樣的物種在沒有天敵或很少天敵的情況下進入新的區域時,它們會對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總結:據研究人員稱,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搬到沿海地區,這個問題在未來只會更加嚴重。他們指出,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的50%將生活在距離海岸線60英裡以內的地方。我們是我們環境和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變化影響著我們,我們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態系統。

相關焦點

  • 【世界海洋日】氣候變化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支柱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大多數海洋物種會遷徙,逃離赤道附近的熱水域,並跟隨適應的水溫移動。海洋生物想從氣候變化中倖存就要遊得更快?氣候變化是「操縱」海洋生物遷徙?溫度升高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哪些影響?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小編和您一起去看看。
  • 守護蔚藍星球需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1.5℃升溫幅度目標艱巨,行動要及時、協調和持久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地球環境變化最主要的驅動力。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易患淡水皮膚病
    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導致的暴雨頻率和嚴重性的不斷增加,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海水鹽度的變化,在沿海地區生活的海豚種群,變得更易受到這種「淡水皮膚病」的影響。研究配圖 - 1:案例地點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地球的天氣系統,新世界的人們正在經歷越來越強的風暴。隨著海洋上層熱量的增加,颶風的烈度也在與日俱增。
  • 像水母又像鼻涕蟲 罕見海洋生物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美國華盛頓州海邊出現罕見海洋生物。據英國媒體2月16日報導,近日,在美國華盛頓州海邊,海洋教育工作者發現一種罕見生物,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有專家稱,其原因可能是目前的氣候變化。由於北方的氣候變暖了,它們便朝北遷移,生活在了原本不適合它們生活的地方。據當地人介紹,現在這種生物本身還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但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者正密切關注其發展趨勢,防止可能由其引發的問題。...
  • 水獺的消失加劇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根據《科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捕食者流失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共同導致毀滅性的珊瑚礁,這些珊瑚礁已將阿拉斯加海帶定義了幾個世紀。研究發現,藻類建造的大量石灰石礁支撐了阿留申群島的海帶森林生態系統,然而,這些長壽的珊瑚礁現在已經消失。
  • 古代基因組表明羊毛犀牛由於氣候變化而不是過度捕獵而滅絕
    關注惟恪每天給你帶來最新最權威的科學諮詢!儘管過度捕獵導致了最後一個冰河時期後一些史前大型動物的滅絕,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羊毛犀牛的滅絕可能是由於氣候變化引起的。儘管過度捕獵導致某些物種的滅絕,但8月13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羊毛犀牛的滅絕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伊犁鼠兔的故事
    國內外科學家已證實伊犁鼠兔和很多同類一樣都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不斷升高的氣溫已經不能滿足它們的生存需求。為了尋找生存領地,它們向高處遷移,生存環境險惡和高度片斷化分布導致種群繁衍困難。  2008年,伊犁鼠兔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之中,但目前,其種群高度片段化,數量不足1000隻,持續衰退,瀕臨滅絕。  伊犁鼠兔的命運牽動人心。
  • 海膽成災:海獺滅絕加氣候變化導致阿留申珊瑚礁逐步消失
    據Science最新發表的研究,捕食者的流失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共同導致珊瑚礁的毀滅主要作者,比奇洛海洋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科學家道格拉斯·拉舍爾說:「我們發現,藻類建造的大量石灰石礁是阿留申群島海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然而,我們現在正眼睜睜地看著長壽的珊瑚礁慢慢消失。」
  • 氣候變化影響阿德利企鵝生存
    2004年和2008年羅斯島環境變化。 學術期刊《PLoS ONE》近日發表文章稱,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南極最常見的企鵝——阿德利企鵝的棲息地範圍。氣候變化通過影響南極羅斯海域的海冰含量以及新形成冰山,對企鵝形成顯著影響。 松島冰川是南極洲最大的冰川,佔南極西部冰原的1/4,而氣候變化導致海冰發生了顯著變化,它正在以「不可逆」的速度融化。如果松島冰川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3米。科學家認為,不久的將來,冰層融化的速度將不可避免地超過冰層的增加量。
  • 大批候鳥死亡,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再則,加州火山讓美國西南部空氣中瀰漫著濃煙,候鳥會吸入野火持續不斷產生的煙霧,進而因肺部損傷而殞命。另一方面,科學家將候鳥死亡與氣候變化聯繫在一起。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氣候變化將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環境影響。春天提前到來,使得鳥巢溫度過高而不能產卵,許多地區會經歷乾旱,會有更多破壞性的風暴和洪水摧毀樹上的鳥巢。
  • 中國與澳大利亞啟動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
    中央昆士蘭大學提供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國家基因庫將聯合中央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結合澳大利亞當地氣候變化,研究樹熊的進化史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其生長分布和基因遺傳變異的影響,從而為澳大利亞保護樹熊、防止樹熊瀕危的管理提供策略和科學指導,包括遷移、建立新的棲息地和引入新規定。
  • 準媽媽們注意了:氣候變化不止危害北極熊,還會增加孕期風險!
    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不過,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一般我們所說的都是後者。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這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 科學家警告:氣候變化帶來嚴重的動物汙染,海上北極熊要高於陸地
    全球氣候變化給無數動物種群帶來了災難,生活在遙遠北極的這群北極熊也不能倖免。近日,研究者們發現,北極海冰的減少使得巴倫支海地區的北極熊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覓食和狩獵習慣。為了解決這個謎團,挪威極地研究所的PierreBlévin及其同事收集了一系列數據,清晰地描繪了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北極熊。研究人員收集了有關餵養習慣,遷徙方式,能量消耗和地理位置等相關的數據,以確定這兩種北極熊的差異。同時他們還測量了北極熊通常消耗的獵物中的汙染物水平。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霧霾的「幫兇」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5日說,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的冬季霧霾問題。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這會影響中國冬季風的傳播路徑與強度,便於區域靜穩天氣形成,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讓中國東部平原人口與工業中心地區更易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侵襲。
  • 古代基因組表明,由於氣候變化而不是過度捕獵,羊毛犀牛已經滅絕
    儘管過度捕獵導致某些物種的滅絕,但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羊毛犀牛的滅絕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氣候變化。通過對其中14種巨型食草動物的古代DNA進行測序,研究人員發現,羊毛犀牛種群一直保持穩定和多樣化,直到幾千年後才從西伯利亞消失,那時對於適應寒冷的物種而言溫度可能升得太高。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 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懷孕的風險增加,這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11月8號的科學報告,我們了解到如果氣候不斷地變化,對於我們人類的健康也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孕婦了。科學家對此現象的研究,則是發表在了BMJ上。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來自於地球內部的能量主要是熱能,地球的溫度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到了地核處,溫度可能高達6000℃,這麼高的溫度,讓地殼之下的部分物質融化形成了巖漿,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地球內部的模型看作是一個燒水壺,地心處不斷加熱液態的巖漿(我們簡單把巖漿理解為液態就行,實際上很複雜,我們有機會講),在初中我們就學過熱的氣體會上升冷的氣體會下降,巖漿也類似,被加熱後的巖漿向上翻湧,
  • 企鵝大便的衛星圖像能反映氣候變化? 是真的
    一群研究阿德利企鵝以及氣候變化的科學家發現,企鵝糞便的顏色表明它們是否吃了磷蝦(紅橙色)和銀魚(藍色)。這種區別很有意思,因為企鵝的飲食可以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指標。另一項獨立的研究顯示,被迫依賴磷蝦作為其主要食物來源的幼年企鵝的成長發育不如那些以魚為食的企鵝。巖石是企鵝的聚集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企鵝的糞便堆積在這些巖石裸露的表面上,形成了色彩斑斕的地標。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通常指數十年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多用於表述歷史時期數千年間的氣候變化,有時也泛指任何時期的氣候變化。目前正經歷的以變暖為主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弊大於利,雖然能在某些方面帶來一些直接的正面影響,但由於其變化所導致的波動相對而言也更大,而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的應變能力不夠,所以,氣候變化將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其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及造成的後果已經日益嚴重,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最近幾年,沒有發生全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