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澳大利亞啟動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國與澳大利亞啟動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

2017-10-11 18:36: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國家基因庫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籤署協議。中央昆士蘭大學提供

  中新網布裡斯班10月11日電 (湛安琪)中國的國家基因庫(China National Gene Bank)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11日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籤署了「中國-澳大利亞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對這一澳大利亞國寶級的動物聯合展開基因組學研究,為保護樹熊(考拉)提供科學指導。

  籤約儀式上,中央昆士蘭大學常務副校長海倫-亨特利教授(Prof.Helen Huntly)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負責組建和運營國家基因庫)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範廣益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中國駐布裡斯班總領館科技領事馮安命、廣東省駐澳大利亞經貿代表處首席代表湛安琪、澳大利亞紐西蘭項目工作組組長張文彬、昆士蘭州政府科技部Maggie Gong、中央昆士蘭大學樹熊研究中心主任阿里斯特·梅爾澤博士(Dr.Alistair Melzer)、昆士蘭英國皇家學會主席傑夫·愛德華茲博士(Dr.Geoff Edwards)、澳洲華大林芬博士(Dr.Lynn Fink)共同見證了籤約儀式。

範廣益(右二)向中央昆士蘭大學常務副校長海倫·亨特利教授(左二)贈送國家基因庫的代表物-猛獁象。中央昆士蘭大學提供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國家基因庫將聯合中央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結合澳大利亞當地氣候變化,研究樹熊的進化史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其生長分布和基因遺傳變異的影響,從而為澳大利亞保護樹熊、防止樹熊瀕危的管理提供策略和科學指導,包括遷移、建立新的棲息地和引入新規定。

  中央昆士蘭大學常務副校長海倫·亨特利教授(Prof.Helen Huntly)表示:「樹熊種群正遭受城市發展、疾病、農業和氣候變化的疊加效應,生存範圍不斷收縮,樹熊已經被歸類為易受傷害或受威脅的物種,因此與國家基因庫的此次聯合科研意義重大,雙方將聯合各自科研力量為保護澳大利亞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中央昆士蘭大學樹熊研究中心的主任兼首席科學家,阿里斯特·梅爾澤(Dr.Alistair Melzer)博士在這三十年來一直研究昆士蘭州的乾熱帶環境,致力於解決在氣候變化之下的環境與生態保護問題。他充分肯定了這次中澳科研合作的重要意義,期待國家基因庫作為中國頂尖科研機構對澳洲科研領域帶來的科技創新與支持。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範廣益表示,近年來,中國基因檢測技術持續取得新的突破,檢測服務能力躍居世界前列,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國家基因庫的三庫兩平臺和基因測序能力,能夠很好地為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同時能提升中國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與水平。

  國家基因庫合作與聯盟國際合作部的邵雲嫦介紹了基因庫的「共享、共有、共為」的宗旨和國際合作開展情況,並結合「三庫兩平臺」的科研實力,介紹了國家基因庫與中央昆士蘭大學在此次考拉科研合作項目中的協同效應。

  國家基因庫國際合作組負責人Jason Chen表示,這次國家基因庫與澳大利亞頂尖科研機構開展基因科技和創新方面的合作,是國家基因庫的重要海外策略,也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這對於國家基因庫在國際合作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同時,在此合作協議籤署之前,國家基因庫也正式加入了昆士蘭英國皇家學會,成為其成員。該學會主席傑夫·愛德華博士(Dr.Geoff Edwards)說:「學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目的的組織之一,國家基因庫成為正式成員將會提升基因庫在澳大利亞、國際以及中國國內的行業影響力,提升雙方在生物多樣性的學術能力,並推進雙方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據介紹,「中國-澳大利亞樹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項目是國家基因庫與澳大利亞聯合開展的首個科研合作項目,也是澳大利亞首次和海外機構聯合開展樹熊基因組學的研究。國家基因庫會繼續與澳大利亞開展關於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瀕危物種的基因組學研究,涵蓋動物、植物、海洋生物、古生物、人類健康等科技合作。(完)

相關焦點

  • 「中亞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聯合調查...
    「中亞地區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聯合調查與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2016-06-21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首屆中國昆蟲基因組學及國際「5000種昆蟲基因組」計劃
    隨著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生命科學的「組學時代」已經來臨。全基因組測序、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以及功能基因組學等平臺技術的建立也將使古老的昆蟲學研究綻放新彩。目前,已有30 餘種昆蟲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被解譯,大量昆蟲物種的轉錄組數據被陸續釋放。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籤約與掛牌儀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辦。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院士、常務副院長馮雁、副院長李志勇,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魯佳寶、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所長吳川良及三亞市委、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海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領導和代表參加了聯合實驗室籤約與啟用儀式。李志勇與吳川良代表雙方籤署聯合實驗室協議,該實驗室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掛牌。
  • BD(中國)-伯豪生物單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助力單細胞多組學研究
    2019年10月18日-中國上海,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豪生物」)攜手BD(中國)(以下簡稱「BD」)成立BD(中國)-伯豪生物單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並成功舉行了揭牌儀式和單細胞測序前沿技術應用交流會。
  • 太平洋島國呼籲澳大利亞關注氣候變化 而不是中國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導外媒稱,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表示,即將到來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的焦點應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中國。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8月4日報導,在很長時間裡,太平洋島國並非國際外交舞臺的焦點。不過,隨著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加,這些島嶼成為各國發展援助項目和魅力攻勢的青睞地。
  •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
    該研究利用多種組學手段,對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基因( ASIP )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
  • 生態環境部聯合中科院啟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趙春曉) 1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藍天保衛戰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全基因組序列 鱘魚(鱘形目)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鱘魚中匙吻鱘科現僅存兩種,其中之一中國特有種長江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功能性滅絕,另一物種匙吻鱘成為該科唯一的倖存者,因此保存和解讀有關基因組信息迫在眉睫。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在漢對外發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樹熊塗料,為中國最好的木器漆代言
    中國白亮光第一品牌、中國環保木器漆第一品牌……展示著樹熊塗料的超強實力和超前眼光,奠定了其能為中國最好的木器漆代言的至高地位。      潛心篤行,樹熊塗料的品質耕耘之路  塗料行業領域中,樹熊塗料的工匠精神和過硬的品質有口皆碑。
  • 首隻「中國」樹熊誕生
    8月17日下午,長隆香江野生動物世界樹熊「國賓館」的中澳專家共同檢查了7月10日與公樹熊Piggy速配成功的母樹熊Robyn的腹袋,在腹袋發現了一隻小樹熊寶寶,「中國樹熊」(考拉)成功出世。圖為初為母親的Robyn樹熊。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通過腸道菌群影響鼠類生長及其種群變化
    當前,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等因素影響,我國草原鼠害及鼠傳疾病形勢日趨嚴峻,對我國的畜牧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加強和開展草原鼠害暴發成災規律研究十分必要。 鼠類種群暴發問題是種群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鼠害防控的基礎。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揭開跳蚤的身世之謎
    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18日發表於《古昆蟲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黃迪穎研究團隊和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古生物團隊合作,選取了現生吸吻類26個代表物種,包括長翅目所有亞目、蚤目和雙翅目,並根據此前千種昆蟲轉錄組進化團隊測得的轉錄組數據,調取了1478個直系同源單拷貝蛋白編碼核基因,這代表著目前已知最大的吸吻類分子數據矩陣。此外,研究人員還構建了包括29個物種的線粒體基因組與多個基因聯合的較小的數據矩陣。
  • 黑龍江:與哈工大聯合開展極地氣候研究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恆翀 袁長煥報導 近日,黑龍江省氣象局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漠河極地模擬實驗基地,為長期開展極地模擬實驗提供科研平臺。  漠河氣象局是我國緯度最高的氣象局,1969年曾出現-52.3℃的極寒天氣,接近北極的氣候。建立極地模擬實驗基地後,可以通過觀測氣象監測數據,來研究北極氣候。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之後最大規模的國際性科技工程,也是21世紀第一個重大國際合作計劃。「由於蛋白質組的研究對象遠比基因組要複雜得多,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規劃,整合全國相關領域科研之力,配合專項資金和資源才能夠推動。所以在提出之初,國際上僅有少數發達國家的幾個尖端實驗室開展相應的研究。」賀福初說。
  • 破譯豬鞭蟲基因組揭示人類免疫之謎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及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聯合破譯了一種豬體內寄生蟲——豬鞭蟲基因組。豬鞭蟲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序列的公布為人類自體免疫性相關疾病的治療及新的藥物研發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該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英國完成「10萬人基因組計劃」精準醫療加速發展
    這個在歐美發展好一點,在中國很多涉及基因組數據使用方面的法規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人群隊列的基因組數據不僅僅是為了科研,還會用到臨床,自然會牽扯到一些倫理方面的事情,所以必須同步考慮。第三個問題,數據進一步分析解讀,應用開發的能力。完成大規模數據採集,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是容易完成的。
  • 澳洲700隻樹熊被安樂死 因數量過多沒飯吃
    新媒稱,數量過多導致捱餓,澳大利亞當局撲殺700隻樹熊(Koala)。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日援引港媒報導,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樹熊數量過多導致捱餓,當局證實已經有近700隻樹熊被撲殺。這批樹熊於2013年和2014年,在風景優美的旅遊區大洋路附近的海角奧特威區安樂死。
  • 澳大利亞大堡礁面臨生態危機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科學家警告,如果海洋溫度繼續升高,珊瑚規模還會進一步萎縮。研究人員發現,1995年至2017年間,沿大堡礁2300公裡長的珊瑚群落中,大、中、小型珊瑚數量均減少了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