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6日啟用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昨日啟用深化珊瑚礁生態保護科研工作1月6日上午,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並進行合作籤約。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共同成立,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作為海南本土科研機構,在南海生態資源,特別是珊瑚礁資源的保護研究上具有本土優勢;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作為國內外頂尖的科研院所,具有不可比擬的科研實力優勢。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在其帶領下,建立了一支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優秀研究隊伍,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大力促進了國內該學科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使我國的珊瑚礁生物生態學研究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保護海洋雨林珊瑚礁
珊瑚礁對地球非常重要,全球有5億人直接依賴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同時,作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生態系統所佔的海洋面積不到0.2%,卻為超過30%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家園,有近33%的魚類棲息在此,是大量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和育幼所。
-
關於我省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的建議
關於我省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的建議(B類)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政協海南省第七屆 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130號提案的答覆(B) 朱傳華委員: 您提出的關於我省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的建議收悉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海南省沿岸一些淺海水域及南海諸島十分適合珊瑚生存和珊瑚礁生成,曾母暗沙等就是珊瑚礁,極大地豐富了海南的生物多樣性。 海南島沿岸珊瑚礁塊厚度為10cm左右,下面即是砂層或基巖,形成年代大致為700年前。
-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以及項目組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等共30多人出席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施祺研究員和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和課題2013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以及項目組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等共30多人出席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施祺研究員和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和課題2013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開展珊瑚礁白化應急監測 保護「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應急監測摸清現狀「當時,我們在海南西北部儋州海域執行珊瑚礁生態現狀調查時發現了珊瑚礁大面積白化的現象。」參與此次應急監測的自然資源部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呂意華說。不僅是南海局的監測人員,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在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部分海域也發現了大面積珊瑚礁白化現象。珊瑚礁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失去色素。
-
法新社:南海珊瑚礁「退化程度驚人」
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和澳大利亞27日公布的一份聯合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之際,珊瑚礁數量卻在過去30年間減少了至少80%,研究人員稱受損程度很「嚴重」。據法新社12月27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說,他們對中國大陸和南中國海珊瑚礁的研究表明,珊瑚礁的退化程度驚人。
-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文簡稱「南海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的助理研究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國南海的海底沙石上,依靠人工,培植並播種珊瑚。 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團隊成員多數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組長黃暉則是從博士時期便參與進來,為保護和恢復中國南海的珊瑚礁工作了20多年。
-
為了修復退化嚴重的珊瑚礁 我們在海底「造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張浴陽研究員出現在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中,紀錄片展現了他和他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但張浴陽不曾退縮,他說,「有我在,就不能讓這片海成為『死海』」。上一篇文章張浴陽研究員為大家介紹了珊瑚礁的糟糕現狀,在這篇文章中,他將為大家講述他的團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正在做的工作——海底「造林」。
-
科學網—一種珊瑚礁類魚群的生態變化
《生態學》2007年88卷12期 一種珊瑚礁類魚群的生態變化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marginal reefs)」。西北太平洋(包括東南亞以及我國南海北部)和大西洋加勒比海是全球兩大典型區域,但對南海珊瑚礁的研究遠低於加勒比海,主要是缺乏長期觀測和歷史資料與數據積累,制約了全面、深入了解南海珊瑚礁退化和發育歷史及其「病因」。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2070年所有珊瑚礁或將消失,假如沒有珊瑚礁會什麼後果?
假如沒有了珊瑚礁,後果不堪設想……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黃暉演講實錄: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黃暉。我今天主要代表我自己,還有我的團隊,來給大家介紹我們在南海種珊瑚、研究珊瑚的故事。首先給大家看一張圖片,是美麗的珊瑚礁。
-
海底綠洲——珊瑚礁--中國數字科技館
它和珊瑚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 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珊瑚其實是人們對珊瑚蟲的習稱,它並非植物,而是一種叫珊瑚蟲的微小腔腸動物,有很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珊瑚蟲以群體為主,它們是海洋裡的「吉普賽」人,喜歡到處漂遊,四海為家。
-
拯救退化珊瑚礁的秘方:多引入魚類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2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根據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簡稱WCS)、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和其它組織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魚類是診斷和修復退化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新方法的關鍵組成部分,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期刊《自然》上。
-
堅守一線 推動珊瑚礁監測工作跨躍式發展
他無私奉獻,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帶領調查隊員先後完成了5TB大小影像資料的攝像和分析判讀,牽頭編制專題成果報告30萬字,工作成果取得了業內多個第一,填補了國內海洋調查多項空白,為我國及時回應國際關注、管理和保護南海珊瑚礁生態做出了突出貢獻。時小軍同志以勇敢和忠誠踐行了海洋人的職責,展現了海洋人的自信風貌,以實際行動維護了我國海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