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10 廣州日報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水下成片死亡的鹿角珊瑚和濱珊瑚觸目驚心;每個U-Th年代峰值對應該年大量珊瑚的死亡 地球已進入了一個以「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為特徵的新紀元——「人類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marginal reefs)」。西北太平洋(包括東南亞以及我國南海北部)和大西洋加勒比海是全球兩大典型區域,但對南海珊瑚礁的研究遠低於加勒比海,主要是缺乏長期觀測和歷史資料與數據積累,制約了全面、深入了解南海珊瑚礁退化和發育歷史及其「病因」。

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技術,測定了南海北部潿洲島約100個塊狀和枝狀的珊瑚樣品,並對死亡年代和物種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近百年來珊瑚礁的演化歷史,發現了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的退化其實早在1950年左右就已經發生,遠早於現代觀測的記錄,並與「人類世大加速期(The great acceleration)」吻合。研究揭示1980s以來南海北部珊瑚死亡頻率和程度逐漸增加,鹿角珊瑚死亡和群落崩塌的主要時間出現在1960、1984和1998年,並出現珊瑚覆蓋率急劇降低和優勢種改變等趨勢變化。根據珊瑚死亡年代的分布曲線,研究人員將珊瑚死亡高峰與近50年來各個時期發生的具體極端氣候事件(如冬季冷事件、El Nio高溫事件)以及人類活動(如捕魚、海水養殖、農業開墾、旅遊開發、基礎建設)一一關聯,找出了「病因」,指出該區人類活動的破壞遠超氣候變化的影響。

此外,研究還發現陸地上(被抬升)的古珊瑚礁沉積主要由鹿角珊瑚構成,並且其年代分布於晚全新世(3000 yr BP)以來,說明數千年以來南海北部岸礁區很可能是以鹿角珊瑚為優勢種的頂級生態模式,而「大加速」後的短短50年,人類活動已經徹底改變了珊瑚礁保持了數千年的發育模式,而逐漸「邊緣化」。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針對Prof. Hughes等提出的「南海珊瑚礁之問」(「The wicked problem of China’s disappearing coral reefs」,詳見Hughes, et al. 2013, Conservation Biology) 作出了科學的解答,並就如何有效保護和修復珊瑚礁等問題給出了科學建議。

本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6049、41476038)、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團隊項目(GML2019GD0206)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8A030313142)資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龍錕 通訊員 李淑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

相關焦點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8 15:26 來源: 科技部網站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以及項目組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等共30多人出席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施祺研究員和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和課題2013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以及項目組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等共30多人出席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施祺研究員和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和課題2013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19-12-26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王敏等依據一件新發現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嬌小意外鳥(Mirusavis parvus),通過組織切片和CT掃描,在意外鳥近乎所有的頭後骨骼中均發現了保存精美的髓質骨結構,如肱骨、尺骨、橈骨、頸椎、肩帶、胸骨、肋骨、股骨和脛跗骨等,這是首次在中生代化石記錄中同一個體上發現如此廣泛分布的髓質骨,表明這一階段氣腔在前肢和肩帶區域的發育並不明顯,而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全身分布的髓質骨」模式很有可能代表鳥類演化早期一種原始的特徵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籤約與掛牌儀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辦。啟動儀式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深海科技研究院與會人員進行了交流,並參觀了三亞珊瑚礁研究所及其西島研究基地。
  •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6日啟用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昨日啟用深化珊瑚礁生態保護科研工作1月6日上午,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並進行合作籤約。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共同成立,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作為海南本土科研機構,在南海生態資源,特別是珊瑚礁資源的保護研究上具有本土優勢;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作為國內外頂尖的科研院所,具有不可比擬的科研實力優勢。
  • 廣義攀蜥屬Japalura sensu lato系統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的分子系統發育研究均顯示,就已有分子數據的5種攀蜥(變色攀蜥,三稜攀蜥,麗紋攀蜥、草綠攀蜥及琉球攀蜥),其系統發育關係並非單系,而是散布於整個飛蜥亞科之間 (Macey et al. 2000; Pyron et al. 2013)。研究結果暗示廣義攀蜥屬包含了多個獨立的演化支系,其分類關係急需修訂。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在其帶領下,建立了一支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優秀研究隊伍,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大力促進了國內該學科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使我國的珊瑚礁生物生態學研究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文簡稱「南海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的助理研究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國南海的海底沙石上,依靠人工,培植並播種珊瑚。 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團隊成員多數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組長黃暉則是從博士時期便參與進來,為保護和恢復中國南海的珊瑚礁工作了20多年。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 法新社:南海珊瑚礁「退化程度驚人」
    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和澳大利亞27日公布的一份聯合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之際,珊瑚礁數量卻在過去30年間減少了至少80%,研究人員稱受損程度很「嚴重」。據法新社12月27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說,他們對中國大陸和南中國海珊瑚礁的研究表明,珊瑚礁的退化程度驚人。
  • 冬青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及生物地理研究取得進展
    冬青屬植物的進化研究,可能為回答這一進化生物學關鍵問題提供有力證據。冬青屬(Ilex)是木本雌雄異株植物中最大的屬(至少664種)。該屬植物大多喜好溫暖溼潤的生境,無法存活於土壤長期乾旱或寒冬較長的生境,暗示該屬植物可能存在較強的生態位保守特性。冬青屬花果形態典型、易於辨認,但葉片迥異,植株形態多變(由低矮灌木到高大喬木)。
  • 南海海洋所螺類繁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何毛賢團隊承擔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蠑螺、大馬蹄螺人工育苗在廣東省雷州市通過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中國南海形態美麗,色彩斑斕的觀賞魚及其珊瑚礁群的美妙奇觀
    1998年12月22日,為紀念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暨中國1999年世界集郵展覽在北京舉行,國家郵政局發行了《海底世界.珊瑚礁觀賞魚-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暨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特種郵票,全套版張型8枚。(8-1)為「主刺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