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麻蜥屬系統發育和分化研究獲進展
麻蜥屬(Eremias Sensu Szczerbaik, 1974)大約包括36種,分為五個亞屬Aspidorhinus, Rhabderemias, Ommateremias, Scapteira和Pareremias。前四個亞屬為卵生方式,而Pareremias亞屬中除麗斑麻蜥和山地麻蜥外,其餘均為卵胎生方式。然而到目前為止,其系統發育關係仍然混淆不清。
-
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顯生宙海洋生態系統中最早出現的頂級捕食者,奇蝦在「寒武紀大爆發」的相關研究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傳統意義上的奇蝦類(anomalocaridids)以奇蝦屬(Anomalocaris)為代表,赫德蝦類(hurdiids)是近年來識別出的另一大奇蝦類群。由三個大板片組成的頭殼複合體是赫德蝦類的典型標誌,具有刀片狀內葉的前附肢和四輻對稱的口器也是這一類群的重要識別特徵。
-
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顯生宙海洋生態系統中最早出現的頂級捕食者,奇蝦在「寒武紀大爆發」的相關研究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傳統意義上的奇蝦類(anomalocaridids)以奇蝦屬(Anomalocaris)為代表,赫德蝦類(hurdiids)是近年來識別出的另一大奇蝦類群。
-
廣義攀蜥屬Japalura sensu lato系統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的分子系統發育研究均顯示,就已有分子數據的5種攀蜥(變色攀蜥,三稜攀蜥,麗紋攀蜥、草綠攀蜥及琉球攀蜥),其系統發育關係並非單系,而是散布於整個飛蜥亞科之間 (Macey et al. 2000; Pyron et al. 2013)。研究結果暗示廣義攀蜥屬包含了多個獨立的演化支系,其分類關係急需修訂。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而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能促進植物生長發育,促進土壤良好結構的形成,增加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且對環境無汙染,無疑這類微生物製劑在農業上的應用是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系統、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微生物製劑的分類 當前,促進植物生長的微生物製劑種類較多,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
-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19-12-26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髓質骨在現生鳥類骨骼系統中的分布差異顯著:如在斑紋鳥(Lonchura punctulata)中,髓質骨幾乎在所有骨骼中都能夠沉積,但在美洲雕鴞(Bubo virginianus)中,卻只在股骨和脛跗骨中出現。相較於系統發育關係,髓質骨的分布情況更易受骨骼中氣腔和紅骨髓發育的影響,通常在氣腔程度高,或者造血骨髓相對少的骨骼中,髓質骨一般不沉積。
-
中國科大企鵝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企鵝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2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Emslie合作,在企鵝古生態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Oceanographic mechanisms and penguin population increases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e southern Ross Sea, Antarctica為題,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值得提出的是 ,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於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而該項研究所報導的趙氏小盜龍標本,是迄今被報導的第四件胃裡保存食物的小盜龍化石。
-
中國喜馬拉雅山地區攀蜥屬物種分類釐定取得進展
喜馬拉雅山位於青藏高原南緣,在地質歷史和生物演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喜馬拉雅山南翼地區,隱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吸引了世界各地生物學家們的興趣。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學科組於2010年開始對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地區開展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
-
象牙參屬植物傳粉生態學研究獲進展
自達爾文以來,植物與傳粉者的關係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研究的焦點。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入侵植物根圍土壤線蟲群落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入侵會對當地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威脅著當地生物的多樣性。作為土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土壤線蟲群落會受到入侵植物的影響。然而,入侵植物在入侵地並未完全逃逸地上植食性昆蟲的取食危害,入侵植物對土壤線蟲群落的影響是否會受到地上植食性昆蟲取食的調控影響,尚不清楚。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2016-06-21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那麼,蝌蚪的變態發育調控機制如何呢?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科學問題。 早期研究已經證明甲狀腺素在調控無尾兩棲動物變態發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有利用模式生物爪蟾Xenopus laevis研究發現有兩種
-
我國基因組深度注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該課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全新的研究成果已在線發布於國際期刊《分子植物》。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利用蛋白基因組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成功對單細胞光合真核生物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組進行了深度注釋,完成了三角褐指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並建立了完整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深度注釋實驗技術和分析流程。
-
科學家建立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及一獨特新屬
隨著分子系統學以及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竹亞科在族級水平的分類系統已達成一致,即包括3個族,青籬竹族(Arundinarieae)、箣竹族(Bambuseae)和莪莉竹族(Olyreae)。在竹類植物的3個族中,箣竹族和莪莉竹族的亞族劃分已得到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證據較好的支持,但青籬竹族的亞族劃分卻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