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2021-01-17 科學網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

脈翅總目是完全變態類昆蟲中的古老類群之一,現生類群全世界已知6500餘種,包括脈翅目Neuroptera、廣翅目Megaloptera和蛇蛉目Raphidioptera。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研究結果肯定了廣翅目和脈翅目的姐妹群關係,確立了粉蛉科是現生脈翅目最基部分支,闡明了澤蛉科、櫛角蛉科、刺鱗蛉科、蛾蛉科等爭議類群的系統地位問題(圖1)。通過線粒體基因組結構的研究,發現了在分子水平上的一個新的支持脈翅目高等類群的同源衍徵(即半胱氨酸tRNA的易位)。

通過分歧時間估算發現,在三疊紀的末期,脈翅總目16個現生科中10個科已經分化出來,而白堊紀脈翅總目科級階元是現代區系的一倍。據此推測促進脈翅總目早期快速分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與三疊紀到白堊紀裸子植物的繁盛有關,而該類群的衰退可能與白堊紀末期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演替密切相關。(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獲進展
    解剖學、發育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的聽骨,與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這也是這個團隊繼2013年對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鳥類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後,對相關標本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這其中,農業科技的貢獻居功至偉。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2019-10-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這一時期,有鱗類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幾個主要的分支類群。但侏羅紀的有鱗類化石記錄卻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少數幾個化石點,如美國的Morrison組、德國的Solnhofen灰巖、哈薩克的Karatau組中有記錄。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麻蜥屬系統發育和分化研究獲進展
    麻蜥(Eremias)是典型荒漠和草原動物,分布於歐洲東南部、亞洲西部和中亞地區,往東到達中國東北和朝鮮。100多年來,它們的分類經歷了較大的變動和修訂。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在11月20日舉行的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對外發布了《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利用大芻草挖掘玉米密植增產基因」等十大進展入選。
  • 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為了系統地掌握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理解其區系演化,以及加強對該地區物種及其生境、高原生態系統的保護,自2010年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長期、持續和系統的考察和研究。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PeerJ 雜誌和《古脊椎動物學報》分別報導了在中國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徵,基於這些新特徵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釐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國農業土壤中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現狀及來源研究進展
    農業土壤四環素抗生素汙染已成為當前農業環境汙染及生態安全研究的熱點之一,為更確切全面地評估四環素抗生素對中國農業土壤的汙染和危害,文章對該物質在農業土壤中的汙染現狀和來源分析進行綜述,旨在為中國農業土壤抗生素汙染防治和環境風險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 科學網—翼手龍類起源研究獲進展
    鄭氏鬥戰翼龍生態復原圖   趙闖繪 本報訊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所教授王孝理團隊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其被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後者相對進步。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蚤目作為昆蟲系統演化樹上一個獨立的分支,得到了許多形態特徵(側扁、無翅、具刺吸式口器、具櫛等)和生活習性等證據的支持。然而,跳蚤與其他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  21世紀以來,隨著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跳蚤系統位置的難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進展二:《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主編、來自10家單位的20餘位學者先後歷時近30年編撰完成的全英文《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於2017年12月正式出版。本志書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對屬的取捨及其分類位置提出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