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蜥屬系統發育和分化研究獲進展

2021-01-09 科學網

 

麻蜥(Eremias)是典型荒漠和草原動物,分布於歐洲東南部、亞洲西部和中亞地區,往東到達中國東北和朝鮮。100多年來,它們的分類經歷了較大的變動和修訂。麻蜥屬(Eremias Sensu Szczerbaik, 1974)大約包括36種,分為五個亞屬Aspidorhinus, Rhabderemias, Ommateremias, Scapteira和Pareremias。前四個亞屬為卵生方式,而Pareremias亞屬中除麗斑麻蜥和山地麻蜥外,其餘均為卵胎生方式。然而到目前為止,其系統發育關係仍然混淆不清。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躍招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Theodore J. Papenfuss教授、俄羅斯科學院動物所Natalia B. Ananjeva研究員合作,分析了麻蜥屬部分物種的線粒體16S rRNA片段。研究表明,支持麻蜥屬是一單系,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屬是Acanthodactylus和Latastia屬;明確了Pareremias亞屬構成單系,麗斑麻蜥與山地麻蜥構成姐妹種;首次從分子上支持了卵胎生類群為一次起源。然而,密點麻蜥可能是複合種或並系種,傳統上根據形態劃分的Aspidorhinus, Scapteira和 Rhabderemias三個亞屬可能都不是單系,也就是麻蜥屬蜥蜴形態發生了多次的趨同進化,導致了依賴外形的傳統分類的困難。

 

貝葉斯鬆散分子鐘估算表明,麻蜥屬可能起源於9.9 百萬年前(95%置信區間為7.6-12Ma),從晚中新世輻射到更新世,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時間內伴有多次快速物種形成事件。Pareremias亞屬約起源於6.3Ma (95%置信區間為5.3- 8.5 Ma),該亞屬的分化可能與8Ma以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所引起的東亞季風氣候的演化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促進中亞荒漠代表類群的系統發育和演化歷史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進化生物學專刊《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冬青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及生物地理研究取得進展
    冬青屬植物的進化研究,可能為回答這一進化生物學關鍵問題提供有力證據。冬青屬(Ilex)是木本雌雄異株植物中最大的屬(至少664種)。該屬植物大多喜好溫暖溼潤的生境,無法存活於土壤長期乾旱或寒冬較長的生境,暗示該屬植物可能存在較強的生態位保守特性。冬青屬花果形態典型、易於辨認,但葉片迥異,植株形態多變(由低矮灌木到高大喬木)。
  •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 脈翅總目是完全變態類昆蟲中的古老類群之一,現生類群全世界已知6500餘種,包括脈翅目Neuroptera、廣翅目Megaloptera和蛇蛉目Raphidioptera。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 研究確認卵胎生種天山麻蜥在中國西北有分布—新聞—科學網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物種受到棲息地變化的威脅,局域分布的物種面臨更高的滅絕風險。山地物種尤其脆弱,通常它們的分布範圍不僅狹窄,而且高度片段化。因此,了解其分布範圍的準確信息,不僅對研究其遺傳多樣性和進化潛力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也至關重要。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研究獲進展
    央廣網昆明10月11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神經發育與進化研究組在BMP信號傳導及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揭示了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的小核蛋白ZC4H2調控BMP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及其在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系統發育中的功能。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還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東南亞地區和棲息地泛化種類的種群增長和未來潛在的棲息地擴張,可能會給生態系統平衡和人類健康帶來潛在的風險。
  •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2019-10-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通過傳統古生物學手段和高精度平板CT掃描技術,研究人員詳細地與世界上其他侏羅世—白堊世的蜥蜴屬種進行對比,紅山蜥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徵組合,如其左右癒合的額骨明顯較長,後緣三叉,兩側的後突長且從外側卡住頂骨;頂骨短;頭骨上僅眼周和下顳處具有膜質骨板(osteoderms),前肢和後肢長。
  • 脂肪細胞定向分化研究取得進展
    Research)2009年第2期的一項關於脂肪細胞定向分化的研究工作。 細胞增殖和分化是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過程。人們通常認為,增殖狀態的細胞必須先退出周期才能進行分化。然而吳家睿研究組在3T3-L1細胞的研究中發現,以往的這個假設也許並不是事實。 3T3-L1脂肪前體細胞作為一種研究脂肪細胞分化的體外模型被廣泛使用。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但在東南亞到中國北部廣闊的森林生態系統中,白腹鼠屬、姬鼠屬等野生嚙齒類才是真正的優勢類群,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在數量和分布區上均遠超過其他同域分布的齧齒動物;這些動物也是漢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熱誘發病原)的主要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
  • 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保存了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實驗室。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DNA條形碼及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極大地推動了科學家們對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探索,大量隱存物種被發掘和描述。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2016-06-21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那麼,蝌蚪的變態發育調控機制如何呢?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科學問題。    早期研究已經證明甲狀腺素在調控無尾兩棲動物變態發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有利用模式生物爪蟾Xenopus laevis研究發現有兩種
  • 象牙參屬植物傳粉生態學研究獲進展
    自達爾文以來,植物與傳粉者的關係一直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研究的焦點。
  • 古脊椎所在孔子鳥目屬種有效性研究中獲進展
    在過去近20年的研究中,共計4個屬、10個種被先後歸入到孔子鳥目中,然而這些屬種的鑑定缺乏系統的討論,相互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也存有疑問。由於已命名的屬種的籤訂特徵存疑,後繼發現的屬種便更難討論其是否有效,但卻都被歸入到該類群,造成孔子鳥目成為了一個分類不明的垃圾桶(taxonomic garbage can)。
  • 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貘類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課題組聯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連續對二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發掘,並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嚙齒類、兔形類和奇蹄類等的研究成果。  最近,該課題組以白濱為第一作者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關於沼貘研究的最新進展,並對相關的化石地點位置進行了討論。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兩棲類的變態發育是甲狀腺激素調控下的身體重構對陸生環境的適應過程。已有研究發現變態發育是通過甲狀腺激素受體的轉錄調節作用發生的。對變態發育的調控除了激素水平、轉錄因子水平外,miRNA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PeerJ 雜誌和《古脊椎動物學報》分別報導了在中國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徵,基於這些新特徵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釐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
  •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19-12-26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相較於系統發育關係,髓質骨的分布情況更易受骨骼中氣腔和紅骨髓發育的影響,通常在氣腔程度高,或者造血骨髓相對少的骨骼中,髓質骨一般不沉積。所以,髓質骨在化石中的發現不僅指示了史前生物的性別,還能為討論氣腔和紅骨髓發育的程度提供依據。由於髓質骨僅在產卵期短暫出現,所以在化石中的保存非常罕見。迄今,中生代鳥類中僅有兩件化石保存了確切無疑的髓質骨,分別是慈母鳥和鵬鳥類未定種。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