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在1月19日在線出版的《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迪發表了題為《華夏鳥科分類討論》(Taxonomical reappraisal of Cathayornithidae (Aves: Enantiornithines))的文章,對有關華夏鳥類的屬種有效性和分類位置進行了討論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華夏鳥類是最早在中國發現的反鳥類,其中燕都華夏鳥(Cathayornis yandica)和三塔中國鳥(Sinornis santensis)於1992年幾乎同時報導,是熱河生物群最早報導的鳥類化石,拉開了熱河生物群這一早白堊世鳥類化石寶庫的序幕。目前,華夏鳥科包括有3屬6種,分別是:燕都華夏鳥,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異常華夏鳥(Cathayornis aberrensis),查布華夏鳥(Cathayornis chabuensis),三塔中國鳥和沃什始華夏鳥(Eocathayornis walkeri),使得華夏鳥類一度成為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反鳥類類群。然而已報導的華夏鳥類標本保存差,可對比的骨骼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屬種在報導之初,其歸入華夏類的依據主要是個體大小和燕都華夏鳥相近,或者具有和燕都華夏鳥相似的形態特徵。然而近年來對反鳥類研究的深入,表明這些形態特徵在反鳥類中普遍存在,並不能成為支持其歸入華夏鳥類的鑑定特徵。同時,早年對上述華夏鳥類研究所提出的鑑定特徵也存有疑問。因此,長期以來,華夏鳥類屬種之間是否存在同物異名,以及華夏鳥科(Cathayornithidae)、華夏鳥屬(Cathayornis)是否屬於單系類群富有爭議。

  研究者對上述華夏鳥類標本進行了重新的系統討論。認為燕都華夏鳥和三塔中國鳥均為有效命名;對此前研究甚少的有尾華夏鳥重新進行了再研究,修正了大量解剖學特徵,並認為「有尾華夏鳥」在胸骨和髂骨的形態上明顯區別於其它華夏鳥類,同時表明此前認為的「有尾似華夏鳥」具有未癒合的尾綜骨的描述有誤;對此前報導的發現於內蒙古地區的兩件查布華夏鳥標本的研究表明,其胸骨形態差異明顯,說明其並不屬於同一屬種,並且也明顯區別於燕都華夏鳥,兩件標本保存差,缺乏鑑定特徵,研究者認為查布華夏鳥為無效命名。

  據介紹,上述華夏鳥類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其是否構成一個單系類群從未在分支系統學的基礎上進行過討論。研究者對包括上述華夏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特徵矩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嚴格合意樹中,上述華夏鳥類並未構成單系類群,而燕都華夏鳥,查布華夏鳥和有尾華夏鳥也未構成單系類群,同時利用限制性搜索和減數合意的分析方法,也都支持這一結論,表明原有的華夏鳥科和華夏鳥屬並非單系類群,而華夏鳥科、華夏鳥屬僅包含燕都華夏鳥一屬一種;將此前歸入華夏鳥屬的有尾華夏鳥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 華夏鳥類系統發育位置討論:A.嚴格合意樹;B.限制性(華夏鳥類限制為單系類群)嚴格合意樹;C.減數合意樹 (王敏供圖)

 

  圖2 原「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現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王敏供圖)

  在1月19日在線出版的《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迪發表了題為《華夏鳥科分類討論》(Taxonomical reappraisal of Cathayornithidae (Aves: Enantiornithines))的文章,對有關華夏鳥類的屬種有效性和分類位置進行了討論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華夏鳥類是最早在中國發現的反鳥類,其中燕都華夏鳥(Cathayornis yandica)和三塔中國鳥(Sinornis santensis)於1992年幾乎同時報導,是熱河生物群最早報導的鳥類化石,拉開了熱河生物群這一早白堊世鳥類化石寶庫的序幕。目前,華夏鳥科包括有3屬6種,分別是:燕都華夏鳥,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異常華夏鳥(Cathayornis aberrensis),查布華夏鳥(Cathayornis chabuensis),三塔中國鳥和沃什始華夏鳥(Eocathayornis walkeri),使得華夏鳥類一度成為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反鳥類類群。然而已報導的華夏鳥類標本保存差,可對比的骨骼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屬種在報導之初,其歸入華夏類的依據主要是個體大小和燕都華夏鳥相近,或者具有和燕都華夏鳥相似的形態特徵。然而近年來對反鳥類研究的深入,表明這些形態特徵在反鳥類中普遍存在,並不能成為支持其歸入華夏鳥類的鑑定特徵。同時,早年對上述華夏鳥類研究所提出的鑑定特徵也存有疑問。因此,長期以來,華夏鳥類屬種之間是否存在同物異名,以及華夏鳥科(Cathayornithidae)、華夏鳥屬(Cathayornis)是否屬於單系類群富有爭議。
  研究者對上述華夏鳥類標本進行了重新的系統討論。認為燕都華夏鳥和三塔中國鳥均為有效命名;對此前研究甚少的有尾華夏鳥重新進行了再研究,修正了大量解剖學特徵,並認為「有尾華夏鳥」在胸骨和髂骨的形態上明顯區別於其它華夏鳥類,同時表明此前認為的「有尾似華夏鳥」具有未癒合的尾綜骨的描述有誤;對此前報導的發現於內蒙古地區的兩件查布華夏鳥標本的研究表明,其胸骨形態差異明顯,說明其並不屬於同一屬種,並且也明顯區別於燕都華夏鳥,兩件標本保存差,缺乏鑑定特徵,研究者認為查布華夏鳥為無效命名。
  據介紹,上述華夏鳥類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其是否構成一個單系類群從未在分支系統學的基礎上進行過討論。研究者對包括上述華夏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特徵矩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嚴格合意樹中,上述華夏鳥類並未構成單系類群,而燕都華夏鳥,查布華夏鳥和有尾華夏鳥也未構成單系類群,同時利用限制性搜索和減數合意的分析方法,也都支持這一結論,表明原有的華夏鳥科和華夏鳥屬並非單系類群,而華夏鳥科、華夏鳥屬僅包含燕都華夏鳥一屬一種;將此前歸入華夏鳥屬的有尾華夏鳥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 華夏鳥類系統發育位置討論:A.嚴格合意樹;B.限制性(華夏鳥類限制為單系類群)嚴格合意樹;C.減數合意樹 (王敏供圖)
 
  圖2 原「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現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王敏供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及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成果,即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釐定奇異食魚反鳥(Piscivorenantiornis inusitatus)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
  •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19-12-26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髓質骨在現生鳥類骨骼系統中的分布差異顯著:如在斑紋鳥(Lonchura punctulata)中,髓質骨幾乎在所有骨骼中都能夠沉積,但在美洲雕鴞(Bubo virginianus)中,卻只在股骨和脛跗骨中出現。相較於系統發育關係,髓質骨的分布情況更易受骨骼中氣腔和紅骨髓發育的影響,通常在氣腔程度高,或者造血骨髓相對少的骨骼中,髓質骨一般不沉積。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係。
  • 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食魚反鳥與上羊鳥、意外鳥或有近親關係
    (王敏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敏研究員與周忠和院士通過對一新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及此前正型標本結合進行研究,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食魚反鳥與上羊鳥、意外鳥或有近親關係
    (王敏 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敏研究員與周忠和院士通過對一新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及此前正型標本結合進行研究,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冬青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及生物地理研究取得進展
    冬青屬植物的進化研究,可能為回答這一進化生物學關鍵問題提供有力證據。冬青屬(Ilex)是木本雌雄異株植物中最大的屬(至少664種)。該屬植物大多喜好溫暖溼潤的生境,無法存活於土壤長期乾旱或寒冬較長的生境,暗示該屬植物可能存在較強的生態位保守特性。冬青屬花果形態典型、易於辨認,但葉片迥異,植株形態多變(由低矮灌木到高大喬木)。
  • 古脊椎所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古脊椎所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2018-02-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懷疑這樣的分類觀點,但都沒有對它重新研究。徐光輝團隊根據在雲貴地區新發現的50塊完整的化石標本,輔助運用高精度板狀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示出亞洲鱗齒魚詳細的解剖學特徵,並將這些形態數據納入全骨魚類的分支系統學研究中,得出新的、更完整的反映全骨魚類系統發育關係的進化樹。新研究支持預言魚目和弓鰭魚目的姐妹群關係,提出亞洲鱗齒魚是近鯡形類預言魚目的原始代表。
  • 古脊椎所基幹今鳥型類研究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基幹今鳥型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6-01-0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今鳥型類是中生代最為進步的鳥類支系,所有現生鳥類都是從中演化而來的。其最早的化石記錄可追溯到熱河生物群花吉營組(距今約1.3億年)。今鳥型類與反鳥類構成姐妹群,成為中生代最為繁盛的鳥類類群。新標本保存的姿態像是一隻揮舞雙翅、翩翩起舞的小鳥,而其手部的爪節較筆直,據此研究者將其命名為直爪麗鳥。
  • 古脊椎所等在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饒慧芸、研究員劉金毅和副研究員張馳,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益民、哥本哈根大學教授Westbury以及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邵慶豐合作,報導東亞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並通過系統發育分析,探討東亞斑鬣狗化石的分類及其與非洲現生種間可能的基因交流。
  • 貪吃才會贏: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馬氏燕鳥復原圖 (圖片來源:論文作者提供) 前齒骨的「前身」 基於化石以及已有的現生鳥類的胚胎發育的研究數據,研究人員對前齒骨的來源也進行了探討
  • 白堊紀鳥類前齒骨研究取得新進展
    長在白堊紀今鳥型類下頜最前部的前齒骨,是鳥類演化史上出現過的最奇怪的骨骼之一,當前學術界對其的研究還停留在簡要的描述階段。結果顯示,前齒骨以及齒骨之間可能通過關節軟骨相連,並受下頜神經分支的控制,該關節可以增加了下頜的活動性,而這種增強的活動性顯然與鳥類的取食功能有關,無疑在處理食物的時候具有高度的靈巧性。
  • 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
    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12-21 14:55:32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
  • 中國研究發現1.2億年前今鳥型類燕鳥科兩個新屬種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1.2億年前的今鳥型類燕鳥科標本進行形態對比,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敏、劉慶國、李志恆、周忠和共同完成的這項古鳥類演化進展成果論文,近期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他們完成關於中生代今鳥型類燕鳥科的多樣性和分支系統釐定工作,認為整個燕鳥科在體型多樣性方面甚至超過所有其他早白堊世今鳥型類之和。
  • 【科研速報】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新進展
    近日,PeerJ雜誌和古脊椎動物學報分別報導了在中國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徵,基於這些新特徵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新屬與中華盔甲魚屬、安吉魚屬親緣關係更近,它們構成一個單系類群——中華盔甲魚科,從而確認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單系性;而原來歸到中華盔甲魚科的曙魚、煤山魚屬,則構成一個新的單系類群——曙魚科(新科),代表了真盔甲魚目的最原始類群(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