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語音播報
在1月19日在線出版的《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迪發表了題為《華夏鳥科分類討論》(Taxonomical reappraisal of Cathayornithidae (Aves: Enantiornithines))的文章,對有關華夏鳥類的屬種有效性和分類位置進行了討論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華夏鳥類是最早在中國發現的反鳥類,其中燕都華夏鳥(Cathayornis yandica)和三塔中國鳥(Sinornis santensis)於1992年幾乎同時報導,是熱河生物群最早報導的鳥類化石,拉開了熱河生物群這一早白堊世鳥類化石寶庫的序幕。目前,華夏鳥科包括有3屬6種,分別是:燕都華夏鳥,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異常華夏鳥(Cathayornis aberrensis),查布華夏鳥(Cathayornis chabuensis),三塔中國鳥和沃什始華夏鳥(Eocathayornis walkeri),使得華夏鳥類一度成為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反鳥類類群。然而已報導的華夏鳥類標本保存差,可對比的骨骼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屬種在報導之初,其歸入華夏類的依據主要是個體大小和燕都華夏鳥相近,或者具有和燕都華夏鳥相似的形態特徵。然而近年來對反鳥類研究的深入,表明這些形態特徵在反鳥類中普遍存在,並不能成為支持其歸入華夏鳥類的鑑定特徵。同時,早年對上述華夏鳥類研究所提出的鑑定特徵也存有疑問。因此,長期以來,華夏鳥類屬種之間是否存在同物異名,以及華夏鳥科(Cathayornithidae)、華夏鳥屬(Cathayornis)是否屬於單系類群富有爭議。
研究者對上述華夏鳥類標本進行了重新的系統討論。認為燕都華夏鳥和三塔中國鳥均為有效命名;對此前研究甚少的有尾華夏鳥重新進行了再研究,修正了大量解剖學特徵,並認為「有尾華夏鳥」在胸骨和髂骨的形態上明顯區別於其它華夏鳥類,同時表明此前認為的「有尾似華夏鳥」具有未癒合的尾綜骨的描述有誤;對此前報導的發現於內蒙古地區的兩件查布華夏鳥標本的研究表明,其胸骨形態差異明顯,說明其並不屬於同一屬種,並且也明顯區別於燕都華夏鳥,兩件標本保存差,缺乏鑑定特徵,研究者認為查布華夏鳥為無效命名。
據介紹,上述華夏鳥類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其是否構成一個單系類群從未在分支系統學的基礎上進行過討論。研究者對包括上述華夏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特徵矩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嚴格合意樹中,上述華夏鳥類並未構成單系類群,而燕都華夏鳥,查布華夏鳥和有尾華夏鳥也未構成單系類群,同時利用限制性搜索和減數合意的分析方法,也都支持這一結論,表明原有的華夏鳥科和華夏鳥屬並非單系類群,而華夏鳥科、華夏鳥屬僅包含燕都華夏鳥一屬一種;將此前歸入華夏鳥屬的有尾華夏鳥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 華夏鳥類系統發育位置討論:A.嚴格合意樹;B.限制性(華夏鳥類限制為單系類群)嚴格合意樹;C.減數合意樹 (王敏供圖)
圖2 原「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現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王敏供圖)
在1月19日在線出版的《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迪發表了題為《華夏鳥科分類討論》(Taxonomical reappraisal of Cathayornithidae (Aves: Enantiornithines))的文章,對有關華夏鳥類的屬種有效性和分類位置進行了討論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華夏鳥類是最早在中國發現的反鳥類,其中燕都華夏鳥(Cathayornis yandica)和三塔中國鳥(Sinornis santensis)於1992年幾乎同時報導,是熱河生物群最早報導的鳥類化石,拉開了熱河生物群這一早白堊世鳥類化石寶庫的序幕。目前,華夏鳥科包括有3屬6種,分別是:燕都華夏鳥,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異常華夏鳥(Cathayornis aberrensis),查布華夏鳥(Cathayornis chabuensis),三塔中國鳥和沃什始華夏鳥(Eocathayornis walkeri),使得華夏鳥類一度成為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反鳥類類群。然而已報導的華夏鳥類標本保存差,可對比的骨骼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屬種在報導之初,其歸入華夏類的依據主要是個體大小和燕都華夏鳥相近,或者具有和燕都華夏鳥相似的形態特徵。然而近年來對反鳥類研究的深入,表明這些形態特徵在反鳥類中普遍存在,並不能成為支持其歸入華夏鳥類的鑑定特徵。同時,早年對上述華夏鳥類研究所提出的鑑定特徵也存有疑問。因此,長期以來,華夏鳥類屬種之間是否存在同物異名,以及華夏鳥科(Cathayornithidae)、華夏鳥屬(Cathayornis)是否屬於單系類群富有爭議。
研究者對上述華夏鳥類標本進行了重新的系統討論。認為燕都華夏鳥和三塔中國鳥均為有效命名;對此前研究甚少的有尾華夏鳥重新進行了再研究,修正了大量解剖學特徵,並認為「有尾華夏鳥」在胸骨和髂骨的形態上明顯區別於其它華夏鳥類,同時表明此前認為的「有尾似華夏鳥」具有未癒合的尾綜骨的描述有誤;對此前報導的發現於內蒙古地區的兩件查布華夏鳥標本的研究表明,其胸骨形態差異明顯,說明其並不屬於同一屬種,並且也明顯區別於燕都華夏鳥,兩件標本保存差,缺乏鑑定特徵,研究者認為查布華夏鳥為無效命名。
據介紹,上述華夏鳥類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其是否構成一個單系類群從未在分支系統學的基礎上進行過討論。研究者對包括上述華夏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特徵矩陣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嚴格合意樹中,上述華夏鳥類並未構成單系類群,而燕都華夏鳥,查布華夏鳥和有尾華夏鳥也未構成單系類群,同時利用限制性搜索和減數合意的分析方法,也都支持這一結論,表明原有的華夏鳥科和華夏鳥屬並非單系類群,而華夏鳥科、華夏鳥屬僅包含燕都華夏鳥一屬一種;將此前歸入華夏鳥屬的有尾華夏鳥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 華夏鳥類系統發育位置討論:A.嚴格合意樹;B.限制性(華夏鳥類限制為單系類群)嚴格合意樹;C.減數合意樹 (王敏供圖)
圖2 原「有尾華夏鳥(Cathayornis caudatus)」,現重新命名為「有尾侯氏鳥(Houornis caudatus)」(王敏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