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學最新研究:食魚反鳥與上羊鳥、意外鳥或有近親關係
(王敏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王敏研究員與周忠和院士通過對一新的食魚反鳥歸入標本及此前正型標本結合進行研究,對其系統發育位置的研究表明,食魚反鳥可能與上羊鳥、意外鳥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及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成果,即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釐定奇異食魚反鳥(Piscivorenantiornis inusitatus)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
-
古脊椎所發現頸椎關節面發生前後倒轉的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
此次,研究人員對這件保存有食團的反鳥類進行了詳細的比較解剖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其代表了一個新的屬種,將其命名為奇異食魚反鳥(Piscivorenantiornis inusitatu)。 奇異食魚反鳥的骨骼大多分散保存,恰好為特徵的觀察提供了便利。研究者觀察到奇異食魚反鳥的頸椎椎體關節面與所有現生鳥類和化石鳥類大相逕庭。
-
釐定早白堊世反鳥類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古脊椎動物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與周忠和關於中生代鳥類的研究工作,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早白堊世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
-
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
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12-21 14:55:32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
-
中國研究發現1.2億年前今鳥型類燕鳥科兩個新屬種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1.2億年前的今鳥型類燕鳥科標本進行形態對比,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燕鳥科屬於一類體型較大的生活在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25億年)的今鳥型類,該類群記錄了吃魚這一食性在鳥類演化中最早的出現。因為其細長的上、下頜上密布大量牙齒,所以燕鳥科的辨識度較高。迄今,大約有40件化石被不同學者歸入到燕鳥科,建立了兩個種,均歸入燕鳥屬。
-
國際最新研究:翼龍演化最近近親或為小型動物兔蜥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指出,翼龍作為第一種演化出動力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其在演化上的最近近親可能是一種名為兔蜥(lagerpetid)的類似恐龍的小型動物。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鳥能捕魚,有種魚也能捕鳥,而且還是捕食飛行中的鳥
很多鳥類天生就具備捕食魚類的天賦,除了人類的朋友鸕鷀以外,鴨子、大雁以及仙鶴都是捕魚的能手,這些例子之中所出現的鳥類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而在自然界之中,能夠捕食魚兒為食的鳥類不勝枚舉。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魚類就是鳥類的食物,但其實在自然界之中,不僅鳥能捕魚,魚也能捕鳥,而且能夠捕食鳥類的魚還不在少數。
-
古脊椎所合作研究補充了甘肅鳥的骨骼特徵
他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及脊椎動物進化系統學重點實驗室的合作者們觀察和分析了這些標本,對甘肅鳥的骨骼特徵進行了補充,並且通過和現生鳥類的對比研究,對甘肅鳥生活習性的恢復等進行了探討,認為甘肅鳥是一類善飛的潛水鳥類,其習性接近於部分現生的鴨科成員,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動物學報》(2011年第4期)刊發了該項研究成果。
-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菲律賓國鳥是赫赫有名的菲律賓食猴鷹,那麼中國的國鳥是什麼呢?
菲律賓的國鳥是世界最大的猛禽之一——菲律賓鷹,曾經也被稱為"菲律賓食猿鷹"或"菲律賓食猴鷹"。聽這個名字是不是就很霸氣!當時英國探險家懷特海德正在菲律賓進行探險,聽當地人說在菲律賓薩瑪爾的帕拉納斯(Paranas)森林中存在巨型飛禽(當地人一開始認為是有怪獸出沒),懷特海德經過晝夜的蹲守終於在1896年的6月15日發現了一隻已經死去的菲律賓鷹。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值得提出的是 ,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於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而該項研究所報導的趙氏小盜龍標本,是迄今被報導的第四件胃裡保存食物的小盜龍化石。
-
寵物鳥吃什麼 鳥上食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項
野生鳥上食是養鳥者遇到的一個難題,因為新捕至怕勺鳥,由於它野性大和食性等關係,起初會很不適應籠中生活,甚至拒食而餓死。我們可以看到鳥店師傅們都是用一個大籠子,裡面混放各種野生鳥,用「帶上食」的辦法使之上食。讓上食的鳥和不上食的鳥在一起,相互影響,加上飢餓,這樣,不上食的鳥也就會慢慢上食了。當然還要注意鳥的食性,它喜歡吃什麼。那麼我們個人買了野生鳥來怎麼才能讓它上食呢?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這也是這個團隊繼2013年對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鳥類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後,對相關標本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什麼,鳥的飛行能力高低和鳥蛋形狀有關係
在鳥類學研究領域,也有人用大數據去研究鳥類。不過,這次他們是從鳥蛋入手。普林斯頓大學的Stoddard博士是一位生物學家。 她喜歡硏究鳥蛋的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為什麼鳥蛋的形狀如此繁多?」她嘗試解答這類問題。
-
一隻鳥一條魚的死跟我們有多大關係
鳥網隱藏玉米秸稈中,網眼細密堪比「蜘蛛網」,紅喉歌鴝等一旦被纏,越掙扎越緊,慘叫聲不絕……近日,一則「白洋澱出現5公裡長的捕鳥網,鳥類有進無出」的消息引發關注。啾啾嘶鳴,聞之悲切。鳥兒的掙扎、哀鳴、死去,讓人痛心。幾天前還有一則類似的壞消息,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