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始新世是犀類演化和分異的重要時期,四個科級分類單元: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蹄齒犀科(Hyracodontidae)、巨犀科(Paraceratheriidae)和真犀科(Rhinocerotidae),都於始新世出現。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就構建了早期犀類系統學框架,但各類群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12月21日出版的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課題組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組成的聯合團隊報導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種名取上前臼齒退化之意。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釐米。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王海冰,此項研究得到「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頭骨化石背視(a)、側視(C)和腹視(e)及圖解。(王海冰供圖)

 

圖2 早期犀類系統發育關係圖。(王海冰供圖)

  始新世是犀類演化和分異的重要時期,四個科級分類單元: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蹄齒犀科(Hyracodontidae)、巨犀科(Paraceratheriidae)和真犀科(Rhinocerotidae),都於始新世出現。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就構建了早期犀類系統學框架,但各類群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12月21日出版的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課題組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組成的聯合團隊報導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種名取上前臼齒退化之意。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釐米。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王海冰,此項研究得到「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頭骨化石背視(a)、側視(C)和腹視(e)及圖解。(王海冰供圖)
 
圖2 早期犀類系統發育關係圖。(王海冰供圖)

相關焦點

  • 冬青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及生物地理研究取得進展
    冬青屬植物的進化研究,可能為回答這一進化生物學關鍵問題提供有力證據。冬青屬(Ilex)是木本雌雄異株植物中最大的屬(至少664種)。該屬植物大多喜好溫暖溼潤的生境,無法存活於土壤長期乾旱或寒冬較長的生境,暗示該屬植物可能存在較強的生態位保守特性。冬青屬花果形態典型、易於辨認,但葉片迥異,植株形態多變(由低矮灌木到高大喬木)。
  •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0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後來的研究證明,出產柴達木盆地材料地層的時代從中中新世延續到晚中新世早期,與羊亞科起源的時間相契合。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布林當年發表的材料,並結合新發現的青藏高原北緣的早期羊亞科化石進行了重新研究,證明這些材料與羊亞科的起源密切相關。
  •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2019-12-26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報導了迄今發現的髓質骨保存最完好的中生代鳥類化石,證明了髓質骨在骨骼系統中廣泛分布這一模式在鳥類演化早期就已經出現。
  • 翼手龍類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這一研究報導的翼龍化石屬於侏羅紀燕遼生物群,標本產自遼寧建昌玲瓏塔。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將其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Douzhanopterus zhengi),這一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夠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 消失的史前巨獸——巨犀,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體形到底有多大?
    巨犀是犀牛家族裡一個早期的分支,屬於跑犀科中的巨犀亞科。巨犀與現代犀類不僅在系統進化上沒有絲毫關係,甚至在外形上都與曾出現過的各種犀牛不一樣。其他犀類無論長得如何千奇八怪,但基本上都是粗苯的身軀和矮小的四肢,鼻子上有一隻或兩隻角,但巨犀的樣子卻更像一隻又大又胖的長頸鹿,幾乎看不出是一種犀類。巨犀的身體巨大異常,脖子又四肢都很長,但頭上卻沒有角。
  • 科學網—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蔣學龍課題組在白腹鼠屬系統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硬骨魚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
    完成人:朱敏、趙文金、賈連濤、盧靜、喬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該項目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學術界對硬骨魚綱起源與早期演化格局的傳統認識,帶動了國際上相關領域的研究,使其成為當今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之一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他們通過對在我國雲南曲靖發現的一種名為「肯氏魚」化石的研究,證實了內鼻孔從外鼻孔「漂移」而來,並確立了內鼻孔和後外鼻孔之間的同源關係。同期配發的評述文章稱,「這是一個已爭論了上百年的問題,新的資料實際上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這也是這個團隊繼2013年對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鳥類卵泡做出重要研究後,對相關標本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麻蜥屬系統發育和分化研究獲進展
    然而到目前為止,其系統發育關係仍然混淆不清。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躍招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Theodore J. Papenfuss教授、俄羅斯科學院動物所Natalia B. Ananjeva研究員合作,分析了麻蜥屬部分物種的線粒體16S rRNA片段。
  • 《通訊-生物學》:內蒙古二連盆地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
    所以有關犀超科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而僅僅涉及貘超科或犀超科的系統發育分析,也無法對整個角形類的演化有全面認識。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研究員合作,詳細報導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7-1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值得提出的是 ,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於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而該項研究所報導的趙氏小盜龍標本,是迄今被報導的第四件胃裡保存食物的小盜龍化石。
  • 中國農業大學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的脈翅總目系統發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楊定教授和劉星月教授團隊在脈翅總目昆蟲系統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支序系統學》期刊上。該類群不僅具有重要的系統地位,還包括許多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和資源昆蟲。長期以來,該類群高級階元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存在較大爭議。 該研究團隊的王玉玉博士等針對脈翅總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線粒體基因組學研究,並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目前最為詳盡的脈翅總目目間以及科間的系統發育。
  • 中生代,最大的陸生獸類,巨犀
    但是,現代的犀牛並不是犀類大家族中個體最大的,真正最大的犀牛是巨犀。中生代(約22, 500萬年以前)是爬行動物統治的時代,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恐龍。而在新生代,除了海洋中的巨鯨外,巨犀就是最大的陸生獸類了。巨犀最初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稗路支地區,所以叫傅路支獸。可是後來在我國和亞洲的其它地區以及歐洲都發現了這種動物。現代的犀牛,例如印度犀,身長可以達到3米多,肩高將近2米。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研究獲進展
    央廣網昆明10月11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神經發育與進化研究組在BMP信號傳導及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首次揭示了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的小核蛋白ZC4H2調控BMP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及其在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系統發育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