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二連盆地在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20年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先後五次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解放後,中蘇考察隊、內蒙古地質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又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和發掘。豐富的化石,幾乎連續的陸相沉積,也使二連盆地不同層位所產出的古哺乳動物群成為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分期的基礎。近年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課題組聯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連續對二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發掘,並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嚙齒類、兔形類和奇蹄類等的研究成果。
最近,該課題組以白濱為第一作者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關於沼貘研究的最新進展,並對相關的化石地點位置進行了討論。
貘類與馬類和犀類,以及已經滅絕的雷獸和爪獸,同屬奇蹄類,現生貘類僅有一屬四種,分布於東南亞和中南美洲,以具有可以伸縮的、較長的鼻子為特點。沼貘科(Helaletidae)屬於貘超科中已經滅絕的類群,始新世時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北美。以往亞洲的沼貘化石僅有牙齒材料,所以對一些屬種的歸屬一直存有爭議。此次新報導的沼貘化石採自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組,包括了較為完整的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上頜,尤其是Paracolodon材料首次為亞洲的沼貘提供了頭骨上的信息。Paracolodon頭骨的主要特點包括:上頜骨具有側槽(lateral trough)從眼眶前緣一直向上延伸到頂面的眶後突,額骨頂面具有內槽(medial trough),矢狀脊向前延伸到額骨,巖骨上跨岬溝(transpromontorial sulcus)位於內側;這些特徵表明Paracolodon是不同於北美的屬種,而伊爾丁曼哈組兩種沼貘在頭骨上的不同特徵已達到屬一級的區別。基於73個形態特徵,19個分類單元,文章對分布於北美和亞洲沼貘科化石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了內蒙古的Paracolodon fissus和蒙古阿爾丁敖包的Paracolodon inceptus構成姐妹群,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和北美的D. intermedius構成姐妹群。但遺憾的是Paracolodon fissus的頭骨材料並沒有保存吻端,所以其是否具有和現生的貘相類似的鼻子並不清楚。文章同時總結了已發表的產自伊爾丁曼哈組的奇蹄類化石,認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中的伊爾丁曼哈期相當於北美尤因他期的早、中期。最後,結合野外考察和中亞考察團的野外記錄,進一步明確了中亞考察團「馬捷茨營地」應該靠近都和敏勃爾和平臺東緣,並重新釐清了中亞考察團以「馬捷茨營地」為參照點、位於呼和勃爾和平臺相關化石地點的位置。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側面(A),頂面(B),腹面(C)視(白濱供圖)
圖2. Paracolodon fissus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在沼貘科中的系統發育位置(白濱供圖)
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二連盆地在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20年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先後五次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解放後,中蘇考察隊、內蒙古地質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又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和發掘。豐富的化石,幾乎連續的陸相沉積,也使二連盆地不同層位所產出的古哺乳動物群成為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分期的基礎。近年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課題組聯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連續對二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發掘,並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嚙齒類、兔形類和奇蹄類等的研究成果。
最近,該課題組以白濱為第一作者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關於沼貘研究的最新進展,並對相關的化石地點位置進行了討論。
貘類與馬類和犀類,以及已經滅絕的雷獸和爪獸,同屬奇蹄類,現生貘類僅有一屬四種,分布於東南亞和中南美洲,以具有可以伸縮的、較長的鼻子為特點。沼貘科(Helaletidae)屬於貘超科中已經滅絕的類群,始新世時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北美。以往亞洲的沼貘化石僅有牙齒材料,所以對一些屬種的歸屬一直存有爭議。此次新報導的沼貘化石採自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組,包括了較為完整的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上頜,尤其是Paracolodon材料首次為亞洲的沼貘提供了頭骨上的信息。Paracolodon頭骨的主要特點包括:上頜骨具有側槽(lateral trough)從眼眶前緣一直向上延伸到頂面的眶後突,額骨頂面具有內槽(medial trough),矢狀脊向前延伸到額骨,巖骨上跨岬溝(transpromontorial sulcus)位於內側;這些特徵表明Paracolodon是不同於北美的屬種,而伊爾丁曼哈組兩種沼貘在頭骨上的不同特徵已達到屬一級的區別。基於73個形態特徵,19個分類單元,文章對分布於北美和亞洲沼貘科化石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了內蒙古的Paracolodon fissus和蒙古阿爾丁敖包的Paracolodon inceptus構成姐妹群,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和北美的D. intermedius構成姐妹群。但遺憾的是Paracolodon fissus的頭骨材料並沒有保存吻端,所以其是否具有和現生的貘相類似的鼻子並不清楚。文章同時總結了已發表的產自伊爾丁曼哈組的奇蹄類化石,認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中的伊爾丁曼哈期相當於北美尤因他期的早、中期。最後,結合野外考察和中亞考察團的野外記錄,進一步明確了中亞考察團「馬捷茨營地」應該靠近都和敏勃爾和平臺東緣,並重新釐清了中亞考察團以「馬捷茨營地」為參照點、位於呼和勃爾和平臺相關化石地點的位置。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側面(A),頂面(B),腹面(C)視(白濱供圖)
圖2. Paracolodon fissus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在沼貘科中的系統發育位置(白濱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