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貘類研究獲進展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二連盆地在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20年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先後五次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解放後,中蘇考察隊、內蒙古地質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又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和發掘。豐富的化石,幾乎連續的陸相沉積,也使二連盆地不同層位所產出的古哺乳動物群成為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分期的基礎。近年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課題組聯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連續對二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發掘,並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嚙齒類、兔形類和奇蹄類等的研究成果。

  最近,該課題組以白濱為第一作者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關於沼貘研究的最新進展,並對相關的化石地點位置進行了討論。

  貘類與馬類和犀類,以及已經滅絕的雷獸和爪獸,同屬奇蹄類,現生貘類僅有一屬四種,分布於東南亞和中南美洲,以具有可以伸縮的、較長的鼻子為特點。沼貘科(Helaletidae)屬於貘超科中已經滅絕的類群,始新世時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北美。以往亞洲的沼貘化石僅有牙齒材料,所以對一些屬種的歸屬一直存有爭議。此次新報導的沼貘化石採自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組,包括了較為完整的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上頜,尤其是Paracolodon材料首次為亞洲的沼貘提供了頭骨上的信息。Paracolodon頭骨的主要特點包括:上頜骨具有側槽(lateral trough)從眼眶前緣一直向上延伸到頂面的眶後突,額骨頂面具有內槽(medial trough),矢狀脊向前延伸到額骨,巖骨上跨岬溝(transpromontorial sulcus)位於內側;這些特徵表明Paracolodon是不同於北美的屬種,而伊爾丁曼哈組兩種沼貘在頭骨上的不同特徵已達到屬一級的區別。基於73個形態特徵,19個分類單元,文章對分布於北美和亞洲沼貘科化石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了內蒙古的Paracolodon fissus和蒙古阿爾丁敖包的Paracolodon inceptus構成姐妹群,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和北美的D. intermedius構成姐妹群。但遺憾的是Paracolodon fissus的頭骨材料並沒有保存吻端,所以其是否具有和現生的貘相類似的鼻子並不清楚。文章同時總結了已發表的產自伊爾丁曼哈組的奇蹄類化石,認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中的伊爾丁曼哈期相當於北美尤因他期的早、中期。最後,結合野外考察和中亞考察團的野外記錄,進一步明確了中亞考察團「馬捷茨營地」應該靠近都和敏勃爾和平臺東緣,並重新釐清了中亞考察團以「馬捷茨營地」為參照點、位於呼和勃爾和平臺相關化石地點的位置。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側面(A),頂面(B),腹面(C)視(白濱供圖)

 

圖2. Paracolodon fissus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在沼貘科中的系統發育位置(白濱供圖)

  位於內蒙古中部的二連盆地在我國古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20年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考察團先後五次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解放後,中蘇考察隊、內蒙古地質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又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考察和發掘。豐富的化石,幾乎連續的陸相沉積,也使二連盆地不同層位所產出的古哺乳動物群成為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分期的基礎。近年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課題組聯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連續對二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發掘,並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嚙齒類、兔形類和奇蹄類等的研究成果。
  最近,該課題組以白濱為第一作者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關於沼貘研究的最新進展,並對相關的化石地點位置進行了討論。
  貘類與馬類和犀類,以及已經滅絕的雷獸和爪獸,同屬奇蹄類,現生貘類僅有一屬四種,分布於東南亞和中南美洲,以具有可以伸縮的、較長的鼻子為特點。沼貘科(Helaletidae)屬於貘超科中已經滅絕的類群,始新世時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北美。以往亞洲的沼貘化石僅有牙齒材料,所以對一些屬種的歸屬一直存有爭議。此次新報導的沼貘化石採自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組,包括了較為完整的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上頜,尤其是Paracolodon材料首次為亞洲的沼貘提供了頭骨上的信息。Paracolodon頭骨的主要特點包括:上頜骨具有側槽(lateral trough)從眼眶前緣一直向上延伸到頂面的眶後突,額骨頂面具有內槽(medial trough),矢狀脊向前延伸到額骨,巖骨上跨岬溝(transpromontorial sulcus)位於內側;這些特徵表明Paracolodon是不同於北美的屬種,而伊爾丁曼哈組兩種沼貘在頭骨上的不同特徵已達到屬一級的區別。基於73個形態特徵,19個分類單元,文章對分布於北美和亞洲沼貘科化石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了內蒙古的Paracolodon fissus和蒙古阿爾丁敖包的Paracolodon inceptus構成姐妹群,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和北美的D. intermedius構成姐妹群。但遺憾的是Paracolodon fissus的頭骨材料並沒有保存吻端,所以其是否具有和現生的貘相類似的鼻子並不清楚。文章同時總結了已發表的產自伊爾丁曼哈組的奇蹄類化石,認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中的伊爾丁曼哈期相當於北美尤因他期的早、中期。最後,結合野外考察和中亞考察團的野外記錄,進一步明確了中亞考察團「馬捷茨營地」應該靠近都和敏勃爾和平臺東緣,並重新釐清了中亞考察團以「馬捷茨營地」為參照點、位於呼和勃爾和平臺相關化石地點的位置。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Paracolodon fissus頭骨側面(A),頂面(B),腹面(C)視(白濱供圖)
 
圖2. Paracolodon fissus和Desmatotherium mongoliense在沼貘科中的系統發育位置(白濱供圖)

相關焦點

  • 《通訊-生物學》:內蒙古二連盆地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Yimengia magnasp. nov.上下頜(拍攝:高偉)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研究員合作,詳細報導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亞洲圓柱齒鼠類化石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茜等,在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與《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研究成果
  • 臨夏盆地高家山地點三趾馬化石及其伴生動物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甘肅省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長期進行合作,研究臨夏盆地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  本次研究將和政始柱角鹿的出現時間後移至7.25百萬年之後;而之前被認為僅在灞河期出現的維氏大唇犀,其生存時代延長,可以在臨夏盆地倖存至保德期;同時,布氏真枝角鹿相似種的地史記錄也同樣延長,並且豐富了晚中新世鹿類化石的多樣性;林氏山西犀的出現,則進一步證實臨夏盆地晚中新世山西犀的繁盛。
  • 巨犀起源與早期犀類系統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在12月21日出版的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課題組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組成的聯合團隊報導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種名取上前臼齒退化之意。
  •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2019-10-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Yimengia magna sp. nov.上下頜(拍攝:高偉)。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Yimengia magna sp. nov.上下頜(拍攝:高偉)。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濱、王元青、張馳、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研究員合作,通過對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的深入研究,構建出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並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全面分析,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內蒙古二連盆地額爾登敖包剖面。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記者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茜研究員等近期分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國際合作團隊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多項研究成果論文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內蒙古二連盆地額爾登敖包剖面。記者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茜研究員等近期分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國際合作團隊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多項研究成果論文。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Yimengia magna sp. nov.上下頜(拍攝:高偉)。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內蒙古發現36種恐龍,它們如何被發現的?這幾大發現堪稱世界之最
    證實了遠古時期,內蒙古林木茂密,氣候溼潤,溼地和湖泊遍布,是恐龍繁衍生息的樂園。1893年,在中亞考察之行中,著名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來到二連鹽池,首次發現恐龍化石。1922年,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成立的「中亞考察團」在二連進行考察發掘,首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拉開了二連恐龍動物群研究的序幕。
  • 三水盆地發現華南首件鳥化石 專家建議建博物館
    昨日,中科院研究員張江永在其下榻的酒店,向記者展示了在三水盆地挖到的鳥化石。據悉,鳥化石在華南尚屬首次發現。「瞧,鳥爪化石很清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指著鳥化石說,鳥身尚嵌在巖層中,現在無法看到全貌。本月11日,張江永等一行來到三水實地考察,「三水盆地曾發現過眾多魚類化石,而鳥類化石也往往存於含魚地層中。幸運的是,在野外發掘的第二天,我們就發現了一件標本。」
  •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23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一項基於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推測現代羊亞科可能起源於晚中新世早期存在於地中海與東歐之間的大群島之中,然而,該假設並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加以支持。而最近發表的發現於西藏札達盆地上新世(~5百萬年)的喜瑪拉雅原羊(Protovis himalayensis)被認為是現代羊族的最古老類型,該研究強烈暗示了現代羊類有可能起源於青藏高原。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近日,PeerJ 雜誌和《古脊椎動物學報》分別報導了在中國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徵,基於這些新特徵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釐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
  • 正電子加速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正電子加速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利用相干渡越輻射加速正電子,得到了準單能的高品質正電子源,相關成果發表在《通訊-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