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螺類繁育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食品夥伴網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何毛賢團隊承擔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蠑螺、大馬蹄螺人工育苗在廣東省雷州市通過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


  金口蠑螺(Turbo chrgysostomus)為腹足綱蠑螺屬海洋螺類,生活於熱帶珊珊礁海域,主要以大型藻類為食。大馬蹄螺(Trochus niloticus),別稱馬蹄鐘螺、公螺,為腹足綱、馬蹄螺屬海洋動物,生活於低潮線至淺海的珊瑚礁巖石上,主要舔食底棲硅藻。它們都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但其資源量日漸減少,急需開展其人工繁育。


  驗收專家組通過聽取匯報、現場查看、計數、測量後,並經質詢和討論後,一致認為:項目團隊首次建立了大馬蹄螺和金口蠑螺的人工催產、幼蟲培育和人工養殖技術,其中,大馬蹄螺達到了規模化繁育水平。驗收專家組表示,這些螺苗可進一步用於養殖和增殖放流,為其資源養護和增殖奠定了技術基礎。


  據了解,該研究團隊對金口蠑螺、大馬蹄螺的親本暫養、人工催產和授精、幼蟲培育和養殖技術進行攻關,首次突破了金口蠑螺的人工繁育技術,培育出螺寬5~11mm的幼螺4.27萬隻;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大馬蹄螺苗種中培技術,幼螺螺寬達到14~28 mm,數量44.80萬。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螺類繁育研究獲進展_食品科技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何毛賢團隊承擔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蠑螺、大馬蹄螺人工育苗在廣東省雷州市通過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組織的專家現場驗收。
  • 「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海洋所在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Cell子刊iScience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軍研究組與劉靜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Chromosome-level Genome Reveals the Origin of Neo-Y
  •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科技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8 15:26 來源: 科技部網站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
  • 海洋科普|南海不是美國的夏威夷,我國在南海記錄11個鯨類物種
    科考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
  •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進展順利
    2014年4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調查」工作研討暨專家組會議在廣州召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負責同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關領導和負責同志以及項目組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等共30多人出席了會議。    項目負責人施祺研究員和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和課題2013年度工作進展情況。
  • 半潛式海洋氣象探測無人艇研究獲進展
    日前,我國半潛式海洋氣象探測無人艇研究成果入選《大氣科學進展》今年第四期封面文章。據悉,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無人艇研發團隊成功研製了一款基於自控駕駛的半潛式海洋氣象觀測專用無人艇。該艇為半潛式結構,艇身大部分處於水線之下,可有效降低海浪對艇體的影響,並具備自扶正功能,進一步提高惡劣海況下的作業能力。
  • 魚類異型染色體融合起源研究獲進展
    近日,Cell子刊iScience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軍研究組與劉靜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Chromosome-level Genome Reveals the Origin of Neo-Y Chromosome in the Male Barred knifejaw Oplegnathus fasciatus的研究論文
  • 南海都有什麼?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劉明明攝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該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
  • 深讀 | 南海「鯨」喜!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
  • 深海所組織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
    然而,除歷史上的捕鯨記錄、部分擱淺鯨類信息的收集以及個別近岸物種(如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學調查外,針對南海(尤其是海南島以南的南海海域)鯨類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近期這兩次鯨類科考航次調查和研究之前還幾乎為一片空白。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貘類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課題組聯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連續對二連盆地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發掘,並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嚙齒類、兔形類和奇蹄類等的研究成果。  最近,該課題組以白濱為第一作者在《美國博物館通訊》(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上發表了關於沼貘研究的最新進展,並對相關的化石地點位置進行了討論。
  • 我省法螺人工繁育取得階段性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訊 (記者侯小健)野生貝類———法螺人工育苗有望變成現實。在前些年親螺成功馴化並產卵的基礎上,今年親螺已產卵囊2213個,並由原來的每年產卵一次(冬季)增至目前的每年產卵兩次(冬季和夏季)。目前,卵囊陸續孵化幼蟲,且幼蟲生長發育良好。   有關專家稱,法螺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項目的突破,在國內屬領先水平,對珊瑚礁資源保護和法螺資源恢復具有重大意義。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馮永勤介紹說,該項目為省重點科技計劃項目。
  •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11種鯨類
    據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 由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任務。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他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
  • 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
  • :南海海洋所在海洋魚類抗病毒多肽研究...
    由於大量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病原耐藥性、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等問題,從海洋生物中發現天然抗菌和抗病毒物質,發展可替代抗生素的免疫防控技術,已成為研究發展新趨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LMB)秦啟偉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從病毒感染後的赤點石斑魚脾組織差減文庫中成功克隆出2個新的抗菌肽基因EC-hepcidin1和EC-hepcidin2。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黎大寧)記者5日獲悉,科技部辦公廳近日發布了《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擇優建設69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推薦,中科院南海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擇優建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