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2021-01-10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黎大寧)記者5日獲悉,科技部辦公廳近日發布了《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擇優建設69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推薦,中科院南海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擇優建設名單。


國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數據和資料,有力保障了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和發揮了巨大作用。西沙站位於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島,於2007年籌建,2009年正式建成,先後建成並運行了9種共30多套觀測單元,是一個集水文、氣象、環境、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等學科於一體,並可同時研究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和大氣圈及其相互作用的多學科綜合觀測研究站,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水深超過1000米的深海海洋環境長期觀測研究站。

據了解,西沙站響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略需求,聚焦熱帶海洋研究熱點與前沿科學問題,針對南海西邊界流特徵,西沙海域海洋水文氣象變化規律和相互作用機制,以及西邊界流對西沙生物資源形成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問題開展長期監測與研究,在海洋傳感器技術及其監測應用、海洋遙感信息分析與應用、多源海洋監測信息資料同化與集成分析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的科技創新和系統集成的突破。截止到目前,西沙站先後承擔了國家「973」、國家支撐計劃、NSFC重點基金等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一項,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5,2016)二項,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一項,西沙觀測網入選「2015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2015年,成為海南省和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據悉,西沙站是南海海洋所實施「立足島礁深耕南海跨越深藍」戰略的前沿陣地,加入國家野外臺站網絡以後,將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優化觀測網絡布局,為促進海洋科學研究、推動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焦點

  •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1-01-06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下稱「西沙站」)於近日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中科院南海所3個觀測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設的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至此,南海海洋所共有3個野外臺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包括廣東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支撐條件進一步夯實。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野外站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科學網—首都圈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上新臺階
    該校同時獲得認定的還有「重慶三峽庫區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晉升省部級後,兩站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有力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教育部剛剛公布了本年度認定的新名單,全國37所高校的52個科研平臺基地入選。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韶關仁化揭牌 將提供生態...
    7月8日,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韶關仁化縣南嶺生態氣象中心揭牌成立,這將為仁化縣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供應、氣候調節等提供生態保障及重要數據支撐。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於福江談海洋防災減災 智能化 精細化...
    會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於福江梳理了海洋防災減災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回顧了我國海洋環境預報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構建我國自主海洋數值預報業務體系的進展,展望了「十四五」海洋預報工作。  全球海洋面臨的災害與風險加劇  於福江認為,全球海洋面臨的災害與風險加劇。在海洋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中,都顯示出這樣的趨勢。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你知道水下滑翔機能觀測多深的海底嗎?你知道什麼被譽為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嗎?你知道我們可以從海洋發現藥物嗎?2020年12月18日至23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暨5周年巡禮會議在青島召開。數百位優秀海洋科技人才匯聚,圍繞服務海洋強國建設,開展學術交流,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海洋科研成果集中亮相。
  •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開展珊瑚礁白化應急監測 保護「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異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2020年8月,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礁白化現象。珊瑚礁因何出現白化?影響究竟有多大?其後,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迅速組織監測隊伍開展了應急監測。
  • 獲取最低氣溫、最大風速、最大降幅……海洋所觀測站記錄「最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布放在黃、東海的浮標觀測站,實時記錄了寒潮在我國沿海的全過程完整觀測數據。05號浮標系統周期維護。本次寒潮具有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氣溫低、大風持續時間長等特點,致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寒冷天氣。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在寒潮期間持續穩定運行,實時記錄了完整觀測數據。
  • 關於在三沙開展海洋國家公園建設的建議
    在國家公園體制機制試點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相信隨著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公園建設必將成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這裡有著豐富的珊瑚礁和熱帶島礁生態系統,擁有世界最深的海洋藍洞—永樂龍洞和石島老龍頭等海洋地質遺蹟,生長著海龜海鳥等大量的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和極為豐富的魚類資源,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與社會價值。把三沙作為海洋類國家公園建設,對於保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地質遺蹟和海洋珍稀動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與此同時,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穩步推進創新基地建設發展,先後建立了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南極長城生態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今年,極地科學數據中心成為首批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
  • 科學網—莫索灣站:荒漠化防治的衛士
    在將近60年的時光裡,莫索灣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莫索灣站)堅守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緣,為中國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疆成立最早的野外觀測站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新疆農墾事業的發展,沙漠邊緣人口劇增,人類活動極大增強,沙漠邊緣植被破壞嚴重,甚至導致沙丘活化,沙漠化對區域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危害。
  • 梁平區雙桂湖國家溼地公園建設監測站 觀鳥增添好去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3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張常偉)近日,筆者在位於雙桂湖國家溼地公園西岸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站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冒著寒風,抓緊搭建屋頂。據了解,該監測站預計本月下旬完工,屆時將免費開放,為市民觀鳥增添好去處。
  • 基於長期觀測研究支撐亞熱帶紅壤丘陵區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
    千煙洲站圍繞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和生態恢復等核心問題,以亞熱帶人工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林等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採用野外長期定位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等方法,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關鍵過程,重點探索地下生物過程及其與地上結構功能的協同反饋機制,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規律,流域物質循環與生態水文耦合過程,創新人工林生態系統多目標經營理論、關鍵技術與示範模式
  • 中國觀測站開建:3個世界之最 助研究外星生命(圖)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整體布局效果圖地面簇射粒子陣列  我國最新天文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音譯為「拉鎖」)項目7月在海拔4410米的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開始基礎設施建設。  為何選海子山  海拔高及水資源充足  項目的預先研究從2008年開始,科研人員在我國高海拔地區進行了廣泛選址,最終於2014年選定稻城海子山。曹臻說:「稻城縣擁有極佳的觀測條件:高海拔、靠近機場、穩定的電力和通訊條件,以及充足的水資源。」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學術| 劉經南院士:海洋時空基準網的進展與趨勢
    隨著海洋環境監測網技術的發展,逐步實現了實時、連續以及長期的海洋環境三維觀測,已成為當前各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共同目標。目前全球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觀測網分布見圖21,主要建設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加拿大、美國、歐盟和中國。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