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2021-01-09 百姓生活看中原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寶天曼國家站」)順利獲批立項建設。

寶天曼國家站位於我國中原地區、地處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北部山區-我國中央山系(伏牛山-秦嶺-祁連山)秦嶺東段、伏牛山南麓,珍稀物種繁多,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具有獨特的科學研究價值。2003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批覆建立河南寶天曼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開始了森林生態系統各項參數的長期觀測研究,2006年納入國家林業局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站點,2015年加入中國通量觀測研究聯盟。有科研用房12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000餘萬元,建有碳通量觀測塔、坡面徑流場、測流堰等科研設施,辦公和生活條件完備。擁有固定科研人員58人,其中院士1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劉世榮擔任寶天曼國家站站,共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近100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Biogeochemistry、Plant and Soil等國際國內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

作為我國東西南北氣候過渡區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寶天曼國家站將進一步圍繞生態學、植物學、地理學、林學等學科,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研究對象,依託大型野外控制實驗平臺和遙感等現代科學技術,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與耦合機制、暖溫帶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共存機制、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學等方面長期定位觀測、科學研究、技術示範和科技服務,不斷提升寶天曼國家站的觀測能力、科研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用數據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不斷提高寶天曼國家站的運行質量和社會效益,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適應性策略、中部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地建設等發揮重大的科技支撐作用。

相關焦點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野外站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韶關仁化揭牌 將提供生態...
    7月8日,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韶關仁化縣南嶺生態氣象中心揭牌成立,這將為仁化縣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供應、氣候調節等提供生態保障及重要數據支撐。
  •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1-01-06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下稱「西沙站」)於近日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
  • 科學網—首都圈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上新臺階
    本報訊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建設的「首都圈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躋身教育部科技創新基地。
  • 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黎大寧)記者5日獲悉,科技部辦公廳近日發布了《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擇優建設69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推薦,中科院南海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擇優建設名單。
  • 基於長期觀測研究支撐亞熱帶紅壤丘陵區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
    中國科學院千煙洲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原「中國科學院-江西省千煙洲紅壤丘陵綜合開發試驗站」,以下簡稱「千煙洲站」)地處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是以林為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典型代表(圖 1)。
  • 中科院南海所3個觀測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設的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至此,南海海洋所共有3個野外臺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包括廣東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支撐條件進一步夯實。
  •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的...
    第一章 森林河南生態建設的重大意義第一節 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的主體、自然生態系統的頂層、國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基,關係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國土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和國家外交大局。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記者從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來取得累累碩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經濟持續性主要針對林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即通過建立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提高林業的生產力和本身的經濟效益,也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社會持續性強調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林產品的需求水平的提高及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同時還包括勞動就業、教育、安全與平等等;生態持續性主要強調在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應努力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維持林地生產力,維持和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等。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氣象站建成運行
    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孫睿 李甫 李曉東)記者28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日前通過專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護區之一,源於1984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是青海省第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研究中心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
    觀測場和試驗區布局科學,科研團隊結構合理,共建方式和運行機制明確,滿足長期觀測、試驗及示範研究的要求。專家論證組一致同意通過鹽鹼地中心建設方案,並建議相關部門在資源配置、經費保障、人才隊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和開放性的濱海鹽鹼地國家級野外研究基地。
  • 大氣所研究表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團隊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科學依據。
  • 昆明經開區正式獲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12月21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科技部三部委正式印發《關於批准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0家園區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通知》,批覆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日前,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對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0家園區創建情況進行驗收。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
  • 河南啟動實施國家超算鄭州中心首批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科技專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 1月8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近日省科技廳會同省財政廳印發立項通知,啟動實施了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首批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科技專項
  • 《生態文化》訪談錄:「綠水青山」究竟值多少「金山銀山」——訪談...
    在野外觀測連清體系中,規定了觀測體系布局原則,形成了全球範圍內國家尺度臺站規模最大的森林生態站網,並對此進行了設施及儀器設備的統一建設,將野外觀測指標體系全部形成可測度、可計量、可描述的國家標準,同時用林業行業標準規範數據的採集與傳輸。最終,將國家森林資源數據和相關統計數據進行集成與耦合,提出了森林生態功能修正係數,集成了一整套評估公式與模型包,進而構建了森林生態連清技術體系。
  • 科學網—莫索灣站:荒漠化防治的衛士
    1958年,中科院開始在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北和內蒙古六省區建立沙漠及改造利用的綜合考察和定位、半定位試驗研究站,其中莫索灣站於1960年成立。 莫索灣站站長李生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莫索灣站是新疆成立最早的一批野外觀測站,建站初期以研究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自然演變趨勢和沙漠化防治為主要方向。1979年後,重點開展生物防沙措施研究。」
  • 探索創新,推動我國森林生態學科不斷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維持中國森林的穩定健康生長和多重效益的持續發揮,關係到國家的森林生態安全,也是我國森林生態學科面臨的重大挑戰。  近年來,中國林科院森環森保所森林生態學科始終圍繞國家生態建設的重大科技需求,緊跟學科國際前沿發展趨勢不斷探索,先後獲得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承擔省部級以上重要科研項目300多項,起草行業標準18項,為國家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