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科學驛站: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1-01-06 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下稱「西沙站」)於近日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
-
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黎大寧)記者5日獲悉,科技部辦公廳近日發布了《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擇優建設69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由中國科學院組織推薦,中科院南海所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擇優建設名單。
-
@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海南日報三亞12月25日電 (記者王玉潔 通訊員杜莉)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分析研究了去年4月至5月他們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First live sighting of 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 1963) or 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深讀 | 南海「鯨」喜!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野外站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
中科院科研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物種,系全球首次清晰目擊活體
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它的神秘之處在於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以及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在過去20年裡,人類對喙鯨的認知程度逐漸提高,但喙鯨物種的研究仍然很少,許多認知大多從對少數擱淺個體的研究獲得。」
-
中國觀測站開建:3個世界之最 助研究外星生命(圖)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臻介紹,宇宙線及其起源是人類探索宇宙及其演化的重要途徑,自1912年宇宙線被發現以來,與之相關的研究已經獲得了數枚諾貝爾獎牌,但人類始終沒有發現宇宙線的起源,這成為困擾人類的「世紀之謎」,在21世紀重大科學問題中位列第五。LHAASO項目正是瞄準宇宙線起源這一重大科學難題而提出的。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1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3個研究單位的2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上第一份涵蓋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溫鹽)變化研究報告。研究團隊同時發布了兩個國際機構的2020年海洋熱含量數據,即來自大氣所的IAP/CAS海洋觀測格點數據以及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NOAA/NCEI)的NCEI格點數據。此外,研究團隊還發布了2020年全球海洋鹽度和層結IAP/CAS數據。數據下載連結:、。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團隊與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陸蛙超科主要代表類群物種,基於探針雜交富集(Hybrid enrichment)的高通量測序方法,最終獲得了376個核基因序列,以此構建了21個科的系統發育關係,重建了該類群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
-
中科院在南海海域發現大量鯨類動物
、南海網客戶端三亞5月1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劉麗萍)5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通訊員劉明明 攝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公眾對我國廣袤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如抹香鯨、喙鯨的認識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00年4月,我國提前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測定了第3號染色體短臂上3000萬個鹼基序列,繪製了達到99.99%覆蓋率的完成圖,為我國生物資源基因組研究及參與國際生物產業競爭奠定了基礎。 2000年,遺傳發育所合作參加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基因組計劃。2001年10月,率先完成水稻(秈稻)基因工作框架圖的繪製,並免費公布資料庫。
-
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全面開建,包括國科大廣州學院
今天,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建設啟動大會在南沙舉辦,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力學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廣州分院、南海所、華南植物園等新建科研院所、遷建科研院所以及三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全面鋪開,標誌著明珠科學園進入全面建設的新階段。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9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
中科院明珠科學園一期建築概念方案進入實質性...
中科院明珠科學園一期由北部組團(國科大廣州學院、人才公寓等)、中部組團(廣州分院、南海所、植物園等)、南部組團(沈自所、力學所、科創交流中心等)共三個組團構成。據介紹,本次答疑會結束後,各參賽機構將利用40天的時間開展方案設計工作。接下來,競委會將於9月底組織高規格的專家評審評選出3個推薦方案,最終由決策機構從3個推薦方案中選定1個為本次競賽優勝方案。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
嶺南科苑 舉報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吳汝康星 " 的國際編號為 317452 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說,這顆小行星是在盱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自然資源部南海局開展珊瑚礁白化應急監測 保護「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參與此次應急監測的自然資源部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呂意華說。不僅是南海局的監測人員,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在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部分海域也發現了大面積珊瑚礁白化現象。珊瑚礁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失去色素。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