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8 月 31 日,浩瀚的天空中多了一顆 " 中國星 " —— " 吳汝康星 "。這一命名是為了紀念已故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吳汝康星 " 的國際編號為 317452 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說,這顆小行星是在盱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天空中新增一顆 " 吳汝康星 "
今年 8 月 31 日是吳汝康逝世 14 周年紀念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的 " 吳汝康星 " 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現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秘書長汪琦宣讀、頒送 " 吳汝康星 " 國際命名公告、命名證書。從此,我國科學家吳汝康院士的名字進入了宇宙星空。
吳汝康,1916 年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1940 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 ( 現南京大學 ) 生物系。自 1956 年起,先後擔任古人類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併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1970 年起歷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 年 8 月 31 日,於北京逝世。
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為我國 1949 年至 1966 年期間出土的大多數人類和猿類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較性的研究。他關於藍田、周口店、和縣的直立人,丁村、馬壩、資陽與建平等處的智人化石的研究報告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人類學者的必讀參考文獻。
盱眙觀測站 " 天眼 " 捕捉到了 TA
" 這顆行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 8 月 7 日,在盱眙觀測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趙海斌介紹,這臺口徑為 1.04 米的施密特型望遠鏡,具有大視場、強光力的特點。配上高靈敏度的 CCD 探測系統,具有快速探測移動天體的能力,是我國目前光學成像巡天領域裡探測能力最強的望遠鏡之一。
"8 月 7 日晚,我們將望遠鏡對準寶瓶座時,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當時它離我們 2.11 億公裡。" 趙海斌說,該小行星後續得到了基特峰天文臺、萊蒙山巡天、泛星計劃等望遠鏡的多次觀測證實,並進一步算出了它的精確軌道。
趙海斌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說," 吳汝康星 " 處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不停繞著太陽運轉。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3.74 億公裡,繞太陽一周則需要 4.04 年。
" 『吳汝康星』在軌道上的運行速度相當快,平均每日以 159 萬公裡的高速奔騰前進,這相當於平均以每秒 18.4 公裡的速度在繞太陽運行。由於『吳汝康星』到地球的距離通常有幾億公裡,而地球也在以每秒 29.8 公裡的速度繞太陽運行,因此從地面上看上去,『吳汝康星』在星空中顯示出緩慢的移動。" 趙海斌說,吳汝康星到地球的距離最遠可達 5.95 億公裡,最近時只有 1.64 億公裡。
" 吳汝康星 " 閃耀星空,永載天文史冊
一顆不知名的小行星,要變成被命名的小行星,需要一個過程。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小行星的第一個發現者,捕捉發現它後,報批給國際小行星組織,可獲得臨時編號。之後,被國際上其他天文臺證實,並在第二個回歸年內再次發現它,這樣才能獲得國際永久編號。
按照國際規定,只有當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才能命名,新的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
趙海斌說," 吳汝康星 " 的命名就經歷了這些過程。2010 年被發現,2012 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給予了它國際永久編號 "317452",並確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之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提交命名申報,經審議通過後,國際小行星中心在《國際小行星通報》上進行了正式發布,並通知世界各國天文臺此星名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星名,並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曆表》上,永載天文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