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2021-01-09 中國高新網

  9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Octocorallia: Victorgorgiidae) from seamoun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該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VictorgorgiaflabellataLi, Zhan & Xu, 2020。該研究所李陽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徐奎棟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此前,為慶祝中科院海洋所建所70周年,中科院海洋所分類學者將5個深海新物種以海洋所命名。其中,中科院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是首個發表的新物種,也是迄今首個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種。該新種名稱由海洋所英文縮寫iocas,加拉丁文後綴–ica(意為屬於)構成。海洋所紫柳珊瑚於2019年發現於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1549米水深,高約33釐米,呈扇狀,亮紫色,寓意「紫氣東來」。

  紫柳珊瑚隸屬珊瑚綱、八放珊瑚亞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全部生活於深海,常被蔓蛇尾附生,與紅珊瑚、擬柳珊瑚等同為海山等深海硬底生境的建群生物,為眾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提供棲居場所。國際上對紫柳珊瑚的分類研究非常匱乏,之前僅報導紫柳珊瑚屬1屬6種,除1種分布於大西洋外,其餘全部發現於太平洋。該研究將該屬的已知種類增至9種。

  該研究對紫柳珊瑚的各分類特徵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珊瑚蟲的骨片特徵是對該類物種界定的最可靠分類性狀,而常用於區分八放珊瑚物種的mtMutS和COI基因序列因過於保守而難以區分其相近種。該研究所涉4個物種分別採自4座相鄰的海山,不同海山無共有種,提示海山間的生物連通性很低。

(責任編輯:韓夢晨)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Li, Zhan & Xu,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labellataLi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2020-03-30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海南日報三亞12月25日電 (記者王玉潔 通訊員杜莉)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分析研究了去年4月至5月他們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First live sighting of 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 1963) or 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5種美麗的刺胞動物
    刺胞動物是海洋中最美麗和最空靈的生物之一,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海洋中的10000多種海洋物種。雖然刺胞動物有不同的形式,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有線蟲囊,也就是用來防禦和捕捉獵物的刺細胞。一些是可移動的,而另一些是無柄的,許多是由珊瑚蟲菌落組成,照顧整個有機體的特定功能。
  •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
  • 中科院科研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物種,系全球首次清晰目擊活體
    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據了解,喙鯨目前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它的神秘之處在於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以及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在過去20年裡,人類對喙鯨的認知程度逐漸提高,但喙鯨物種的研究仍然很少,許多認知大多從對少數擱淺個體的研究獲得。」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新聞—科學網
    寒武紀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並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中德學者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的「超大型」異足動物新物種
    各種各樣令人著迷的發現很可能躺在深海等待我們。現在,科學家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的水域中撤出了一個新的怪物。該生物是「超大型」異足動物的新物種,這是常見p蟲的巨大海洋親緣種。該發現是在2018年南爪哇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期間做出的。在950至1,260 m(3,115至4,135 ft)之間的深度處,研究小組發現了兩個巨大的等足動物標本,這些標本不久被確定屬於新物種。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新華社發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是不是有一大堆問號,別著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劉明明博士帶你解鎖更多鯨魚小知識。入水的座頭鯨。新華社發全球約90種鯨類物種我國南海存在至少30餘種鯨類物種「全世界約有90種鯨類動物,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劉明明說,鯨類動物分為鬚鯨和齒鯨,齒鯨類大約有75種。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潘德爐談到,2010年蛟龍號幾次下潛3000米到7200米時,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深海動物,而蛟龍號看到的這些深海動物,是對傳統的認為「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生命」認知的挑戰,因此生命的起源和深海的黑暗生物中的奧妙都吸引人類去研究。
  • 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軟體動物發育演化研究新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圖為笠貝和石鱉Hox表達模式12月2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發中科院海洋所劉保忠課題組題為「Dorsoventral decoupling of Hox gene expression underpins the diversification
  • 中科院在南海海域發現大量鯨類動物
    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三亞5月1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劉麗萍)5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組織的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此次科考,科考隊員在南海北部海域發現了大量的鯨類動物,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其中可確定的深潛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花紋鯨(瑞氏海豚);遠海性海豚物種3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條紋海豚、弗氏海豚。另有2個物種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 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動物--水母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遊;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裡,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它們的影蹤。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  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都屬於刺胞動物。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樹」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