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該紫柳珊瑚新種高約33cm,呈扇狀,亮紫色,寓意「紫氣東來」。隸屬珊瑚綱、軟珊瑚目、紫柳珊瑚科。2019年發現於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1549米水深。

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該多毛類新種長6–7cm,體覆閃亮的金色魚叉狀剛毛,猶如「黃金戰甲」。隸屬多毛綱、鱗沙蠶科、鏢毛蟲屬。於2019年發現於卡羅琳海山888-980米的巖石底。

海洋所三歧海牛:首次在西太平洋發現的深海海蛞蝓(又稱海兔),隸屬腹足綱、裸鰓目、三歧海牛科。2019年發現於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970-1262m深的巖石底。體長達12cm,前部呈粉紅色,以紅珊瑚為食。

海洋所異胸蝦:鎧甲蝦新種,隸屬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十足目、異胸蝦科。成體長約18釐米,頭胸甲胃區長有六邊形排列的刺,螯足和步足細長,長有6或7列尖刺。該種與柳珊瑚共生,於2017年、2018年分別發現於卡羅琳海山和麥哲倫海山1246-1366米深。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綿新種,高達450釐米,長莖稈上生有多個分支,頂端具蘑菇狀的小海綿體。寓意「繼往開來,生生不息」,隸屬六放海綿綱、松骨海綿目、花骨海綿科。2017、2019年發現於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859-1054米深的巖石上。

據了解,海洋生物分類是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學科,匯聚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領頭分類學家,創建起全國海洋生物門類最為齊整、研究力量最為雄厚的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涉及了幾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門類的分類研究,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近年來,從近海走向深海,在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和冷泉等深海的生物多樣性探測與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大量新發現,已形成重要國際影響。

自2009年至2020年3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分類學者發表了2新科、2新亞科、17新屬、276個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新物種佔國內總數的65%;發表深海生物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3個新種。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9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
  •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 2020-03-30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 @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海南日報三亞12月25日電 (記者王玉潔 通訊員杜莉)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分析研究了去年4月至5月他們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題為「First live sighting of 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 1963) or 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 (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超巨型」等足類動物新物種
    據外媒報導,在深海中,各種奇妙的生物可能正等著人類去發現。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打撈出了一隻新的「怪物」。這種生物是「超巨型」等足類動物的一個新物種,其是普通潮蟲的巨大海洋親戚。這一生物是在2018年爪哇南部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中被發現。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種新的單細胞生物物種
    科學家在太平洋深處發現了四種新的單細胞生物。科學家發現的巨型阿米巴蟲這四種新的單細胞外生真菌是由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夏威夷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的。四個新物種是在西克拉裡昂·克裡伯頓地區(western Clarion Clipperton Zone)使用水下無人機發現的,那裡的海底深度超過3英裡。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來源:新浪科技一種叫做Epizoanthus martinsae的鞘群海葵屬生物生活在海底近400米的黑珊瑚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
  • 科研人員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關於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Li, Zhan & Xu,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labellataLi
  • 科學家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在海底最深處
    2020年12月2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當時是在海底的最深處。NOAA團隊將這種半透明的動物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這是一種櫛水母,俗稱梳狀水母。
  • 科學家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在海底最深處
    2020年12月2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處理一段水下視頻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當時是在海底的最深處。NOAA團隊將這種半透明的動物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這是一種櫛水母,俗稱梳狀水母。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的「超大型」異足動物新物種
    各種各樣令人著迷的發現很可能躺在深海等待我們。現在,科學家已經從印度尼西亞海岸的水域中撤出了一個新的怪物。該生物是「超大型」異足動物的新物種,這是常見p蟲的巨大海洋親緣種。該發現是在2018年南爪哇深海生物多樣性考察(SJADES 2018)期間做出的。在950至1,260 m(3,115至4,135 ft)之間的深度處,研究小組發現了兩個巨大的等足動物標本,這些標本不久被確定屬於新物種。
  • 中科院科研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物種,系全球首次清晰目擊活體
    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據了解,喙鯨目前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它的神秘之處在於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以及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在過去20年裡,人類對喙鯨的認知程度逐漸提高,但喙鯨物種的研究仍然很少,許多認知大多從對少數擱淺個體的研究獲得。」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新華社發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 海南周刊丨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科普鯨類動物的「鯨生鯨事」
    新華社發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 科學家發現五彩斑斕的深海蠕蟲新物種,在水下「跳舞」並互相廝殺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周二發表在《ZooKey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四種新發現的五彩斑斕的深海鱗片蠕蟲。這些蠕蟲被命名為Peinaleopolynoe goffrediae;P. mineoi;P. orphanae和P. elvisi(以貓王的名字命名)。
  • 獲取深海巨型生物標本860號!「科學」號圓滿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綜合...
    據介紹,本航次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科考隊員對馬裡亞納海溝南側、卡羅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開展海底多學科綜合探測,採集了大量珍貴的生物、地質樣品及原位實測數據和影像資料。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徐奎棟研究員介紹,本航次共完成了30個站位的水文、化學、生物等調查,包括每6小時一次共計5次的連續站作業及對海山頂部一個站位開展的連續24小時觀測。
  • 深海4000米發現新物種:又Q又彈像果凍,形似水母卻少了很多條「腿」
    近日,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首次僅根據在海底拍攝的高清視頻片段,正式確定了一種新的海底生物。據報導,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屬於櫛水母動物門(又稱海胡桃)。櫛水母約有100至150種左右,全部都是肉食性,主要以小型節肢類和各種海中動物的幼體為食。2015年4月,研究團隊在波多黎各海域附近進行深潛,並利用水下機器人記錄畫面。最終,在大約3900米深的海中拍攝到了三個動物,其中一隻動物似乎在用觸鬚將自己錨定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