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學者溯源刺胞動物早期演化史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華盛頓7月31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通過研究中華先光海葵化石標本,他們發現了這種古生物的特殊軀體構型,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刺胞動物門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類群之一,包括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在現代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根基部位,對研究高等動物類群起源和演化意義重大,但它們的早期演化史卻鮮為人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和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7月3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基於對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85枚新化石標本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中華先光海葵的一系列形態細節,證實其屬於刺胞動物基幹類群的一個早期分支,是現代刺胞動物在5.2億年前的寒武紀「先行者」。

  負責該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歐強告訴新華社記者,這種寒武紀動物像是一個「頭插翎羽的海葵」,口部環繞一圈羽狀觸手,軀幹呈圓柱狀,具隆起的縱脊,底部有表面光滑、呈吸盤狀的基部固著器,軀幹與固著器之間有一圈較明顯的環形凹陷。該動物活著時,其固著器部分插入海底淤泥中,固著器底部的碗狀凹陷可包裹泥沙,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中華先光海葵還有帶隔膜的消化循環腔。這些此前不為人知的形態特徵表明,刺胞動物的祖先類型為水螅型而非水母型。

  此外,史前刺胞動物與現代刺胞動物的攝食策略可能大相逕庭。現代刺胞動物絕大部分為掠食性,通過密布刺細胞、靈活而不分枝的觸手毒殺並捕食小型獵物;然而,先光海葵密布纖毛的羽狀觸手,與現代的環節動物纓鰓蟲、龍介蟲以及半索動物杆壁蟲、頭盤蟲等纖毛濾食型動物的觸手結構非常相似。

  歐強等人由此推斷,中華先光海葵「並非類似現代海葵的兇猛肉食者,而是溫和無害的濾食者」,通過羽狀觸手過濾海水中的懸浮食物顆粒。他們推測,羽狀濾食觸手可能為原始性狀,而具刺細胞的掠食觸手為衍生特徵。

  這項研究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及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

  澄江動物化石群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澂江縣境內,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於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先光海葵是澄江動物化石群的標誌性物種之一,被發現並命名於1991年,此後學者們對其譜系地位爭論頗多。

相關焦點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2017-08-03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大 中 小】   常見的珊瑚、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都屬於刺胞動物。刺胞動物位於地球「動物譜系樹」的根部。
  • 科學網—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
    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並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寒武紀「帶羽毛海葵」解繹刺胞動物演化史—新聞—科學網
    寒武紀中華先光海葵三維復原模型(供圖:李喚珍、歐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北大學及德國卡塞爾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根據澄江生物群「中華先光海葵」形態細節的新發現,揭露了一種已絕滅的軀體構型,並還原了刺胞動物的早期演化軌跡
  • 5種美麗的刺胞動物
    刺胞動物是海洋中最美麗和最空靈的生物之一,包含了世界上所有海洋中的10000多種海洋物種。雖然刺胞動物有不同的形式,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有線蟲囊,也就是用來防禦和捕捉獵物的刺細胞。一些是可移動的,而另一些是無柄的,許多是由珊瑚蟲菌落組成,照顧整個有機體的特定功能。
  • 2013年中德關係評述
    在中德工商界午餐會上,李克強以「中德攜手、共創未來」為題發表演講,向德國工商界人士闡述了當今中國經濟形勢和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政策,指出要藉助中國「新四化」的東風來深化中德和中歐合作的新主張。在具體促進雙邊政治互信與合作方面,今年的亮點聚焦在三方面:一是4月初在杭州召開的「中德法治國家對話」第十三屆法律研討會,德國聯邦司法部長施納倫貝格和中國國務院法制辦主任宋大涵親自揭幕,近百名中德立法工作者、政府官員、法官、律師和專家學者參加,圍繞「預防與化解行政爭議」展開深入討論;二是5月中旬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舉行的第十一輪「中德人權對話」,就少數民族權利保護、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 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動物--水母
    水母(英文名稱:Jelly Fish):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遊生物,屬於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
  • 2019中德寵物營養與安全研討會在上海交大召開
    東方網通訊員高亮4月15日報導:作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60年校慶活動之一——由上海交通大學和德國俊寶聯合主辦的2019中德寵物營養與安全研討會4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召開。來自中德兩國的寵物營養學領域專家及近百名業內人士齊聚現場,共同探討寵物營養與安全相關的話題,並共同見證了上海交通大學德國俊寶寵物營養學聯合實驗室的揭牌。
  • 2019中德寵物營養與安全研討會在上海交大召開 -寵物,德國,副會長...
    東方網通訊員高亮4月15日報導:作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60年校慶活動之一——由上海交通大學和德國俊寶聯合主辦的2019中德寵物營養與安全研討會4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召開。來自中德兩國的寵物營養學領域專家及近百名業內人士齊聚現場,共同探討寵物營養與安全相關的話題,並共同見證了上海交通大學德國俊寶寵物營養學聯合實驗室的揭牌。
  • 最古老四足魚現身 將四足動物演化史提前1千萬年
    (記者劉冕)最古老的「四足魚」現身我國雲南,該化石將四足動物的演化史又提前了一千萬年。昨日,這項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完成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學術研究刊物美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迄今最古老的「四足魚」,學名叫做奇異東生魚。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琥珀的巧合當我們說起恐龍,大腦裡反應的都是巨大的體型,因為早期我們對恐龍的認識都來自於化石,大型生物的化石更容易沉積的巖石中。對於微小的陸地生物來說,能在沉積巖中留下痕跡概率非常低,但琥珀儲存方式更能長久的保存、保護它們。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
  • 《人類起源的故事》:混血融合是人類演化史的主旋律
    隨著對古人類DNA研究的突破,人類起源和演化史正在被重寫,《人類起源的故事》正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它通過對古人類DNA的研究考察探索世界各地區人群的演變史,並揭示出混血融合才是人類演化的主旋律。我們致敬《人類起源的故事》,它深入淺出地展示了當下古人類DNA研究的最新成果,找到現代人與其他早期智人的混血證據,並描繪出一幅數十萬年的人類起源、遷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地圖。我們致敬作者大衛·賴克,他以科學的實證和人文的情懷,破解了種族神話臆想的「純種」傳說,並直言不諱地批評了那些試圖將人群間差異「種族化」的謬論。
  • 節肢動物源自中國華南?這下又添新證據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倫敦9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德兩國學者在新一期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說,他們發現了寒武紀(距今約5.41-4.85億年)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有助進一步證明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現代葉足動物和節肢動物起源的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和德國卡塞爾大學學者合作分析了大量化石證據後,發現了華南地區澄江生物群中葉足動物的新成員——「洪堡溫和步行蟲」。
  • 新研究進一步揭示華南可能是節肢動物起源中心
    新華社倫敦9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德兩國學者在新一期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說,他們發現了寒武紀(距今約5.41-4.85億年)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有助進一步證明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現代葉足動物和節肢動物起源的中心。
  • 以黨際交往促進地方務實合作:貴州參加第七屆「一帶一路」中德經濟...
    2020年11月24日,第七屆「一帶一路」中德經濟合作對話會開幕,本次對話會通過視頻形式舉辦,貴州方在貴州省外事辦公室參會。貴州參加第七屆「一帶一路」中德經濟合作對話會 「一帶一路」中德經濟合作對話會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國經濟聯絡中心與德國魯道夫·沙爾平戰略諮詢公司聯合主辦的品牌活動,旨在依託黨際交往渠道,推動中德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 ...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距地球最近的黑洞,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出爐
    中國團隊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6日,《科學》官方網站發布了中國科學團隊完成的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者從11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毒株。研究人員選擇了其中一個毒株,開發出了純化滅活的SARS-CoV-2病毒疫苗PiCoVacc。
  • 中德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原標題:中德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中德兩國政府在教育領域建立了多個合作平臺。在試點和示範項目的帶動下,兩國整合了合作資源,實現了「自下而上」合作的全面發展。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訪問德國期間與德國政府共同籤署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
  • 28年集聚350多家德企 太倉著力打造中德合作典範城市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唐聞宜)為加深太倉與德國的友好交流,增進中德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今天下午,第四屆中德中小企業合作論壇暨第十三屆「太倉日」活動在滬舉行。從2008年第一屆「太倉日」活動走進德國巴符州首府斯圖加特,至此,「太倉日」活動已連續舉辦13年,不斷唱響中德合作的「太倉聲音」。
  • 考古發現:早期人類或已學會冬眠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都喜歡冬眠,簡單來說,就是當天氣轉冷的時候,它們會通過一直睡覺來過冬。前段時間,科學家們通過一處原始人類骨骼研究發現,早期人類可能也曾經是「冬眠人」,而且在數十萬年前,原始人類或許一直都是採用睡覺的方式,來讓自己渡過寒冷的冬天。早期人類可能也會冬眠在西班牙的背部,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骨頭坑」,這裡有很多來自於4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碎片,通過研究認為,這些化石的主人,或許是尼安德特人,或者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 意學者發現去年12月初新冠核酸陽性樣本 到底意味著什麼?
    對於依然在多國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溯源始終是全球科學家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被披露,不少證據顯示武漢可能並非部分外媒所說的「新冠病毒的源頭」。來自義大利米蘭大學和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的學者日前在美國疾控中心(CDC)下屬的學術期刊《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Diseases)刊發論文稱,他們發現去年12月初在義大利採集的一例咽拭子樣本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比義大利於2020年2月報告的首個新冠病例要早近3個月。
  • 解密6億年前帶圈圈的動物化石
    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研究員殷宗軍介紹,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理論推測,即從分子的層面對比動物及其單細胞近親的發育過程,推測動物祖先的生物學特徵,並重建這些特徵的系統發生過程,估算其出現的時間;而另一途徑則是古生物學實證研究,即通過追溯最早的動物及其近親的化石記錄,重建動物起源的過程並鎖定動物起源時間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