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約8000年前的一次氣候變化過程中,南極象海豹獲得了一塊新的棲息地,而約1000年前氣候再次變化時,這一大型棲息地上的象海豹幾乎完全滅絕。
英國達勒姆大學10日發布新聞公報說,由該校研究人員領頭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利用基因技術,分析了在南極維多利亞沿岸發現的一些象海豹殘餘物。結果發現,樣本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具有高度多樣性,說明這一地區曾是一個相當大規模的象海豹棲息地。
但現在這一地區並沒有象海豹生存,最近的象海豹棲息地離這裡足有2500公裡。
進一步分析顯示,這是因為約8000年前的一次氣候變化使得南極冰蓋縮小,形成了這塊棲息地。由於環境良好、食物充足,象海豹很快遷徙到這裡並形成一個大規模種群。但是,約1000年前,氣候再次變化,冰蓋「捲土重來」,除少數象海豹回到原有家園外,這一地區的大多數象海豹都隨環境變化而滅絕。
研究人員說,這說明了氣候變化對生物種群的深遠影響,也為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的氣候變化提供了參考。這一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月刊上。
象海豹是大型動物之一,雄性象海豹體重可達幾千公斤。象海豹可長時間生活在海洋中,但在換毛、繁殖等時期需要移至陸地。(來源:新華網 黃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