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冷驟熱都不行 外媒: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

2020-12-02 光明網

原標題:驟冷驟熱都不行 外媒: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外媒稱,氣溫驟降和驟升都會令恐龍滅絕

據法新社巴黎11月19日報導,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導致陸棲恐龍滅絕。

即使爆炸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在地球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根本沒有冰的星球上,氣溫驟降還是會讓恐龍滅絕。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那之前1億多年,另一場氣候變化災難衝擊了另一組不同的恐龍物種,其中很多都滅絕了。

但那一次導致恐龍滅絕的是全球變暖而不是全球降溫。當時,地球變暖的速度快過恐龍的適應速度。

報導稱,科學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植物化石中發現了發生在約1.79億年前的這一慘痛事件的證據。

他們還發現了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恐龍。

這種名為日出野馬龍的物種是身軀龐大、脖頸極長的蜥腳下目的一員。

在全球變暖事件發生前,蜥腳下目只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分支。

根據英國皇家學會11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同屬蜥腳形亞目的其他恐龍體形較小,有的大不過山羊。

但數百萬年間發生的一系列火山噴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令地球變暖,並改變了恐龍賴以為食的植被。

蜥腳形亞目中體形較小的恐龍無法應對這種變化,但體形較大的恐龍,比如日出野馬龍,卻茁壯成長。它們成為食草動物的主要群體,並最終成為曾在地球上行走的最大動物。

↑日出野馬龍的藝術想像圖(法新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
    2017年12月23日,遊客在雲南楚雄祿豐縣世界恐龍谷觀看恐龍化石。(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參考消息》12月1日刊登法新社報導《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摘要如下: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導致陸棲恐龍滅絕。但即使爆炸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在地球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根本沒有冰的星球上,氣溫驟降還是會讓恐龍滅絕。
  • 氣候變化對賽鴿運動的影響
    但是說起來近年的天氣情況,鴿友們都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嘆,近年天氣越來越不好,也許以後也好不到那兒去!比賽組織者也是提心弔膽,對于越來越多的惡劣天氣和極端天氣,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天氣變化。氣候變化對信鴿運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我們不得不必須面對的問題,本舍在2014年曾經發表過面對氣候變化挑選鴿子的文章,今天再次強調鴿子必須適應氣候!1、氣候變化對鴿子的要求:鴿子的健康狀態必須適應現在的氣候情況,即鴿子體質要恢復快的,強壯的體質是面對未來惡劣氣候的首選。
  • 科學家:驟冷驟熱是極端氣候的一種現象
    在地球上,氣候的變化確實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某一天出現不同的氣候溫度都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氣候存在一種多變性,也是科學說的全球變暖引發的,如今我們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極端天氣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無論是在全球各個區域,也許你在一個城市裡面都可能遇到幾種不同的氣候,當你跨過某一界限的時候,你會感到非常的涼快或者非常的熱。世界氣象局都公布過2018年是有高溫的情況,並且預測了溫度不會是很低,所以熱是必然出現的。
  • 基於CMIP5降尺度氣候模式的涇河流域驟發乾旱時空特徵預測
    了解未來驟發乾旱的變化規律採取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兩個有代表性的濃度路徑情景中,使用可變滲透能力(VIC)模型和降尺度氣候模型,重點研究了涇河流域的驟發乾旱特徵。四種降尺度模式集合均值可以很好地捕獲參考期間的水文變化。參考期高溫熱浪驟發(HWFD)和降水短缺驟發乾旱(PDFD)主要發生在流域北部。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而蜥腳類恐龍作為恐龍早期演化過程中的一員,絕大多數的蜥腳類恐龍都和現代山羊的大小差不多,那麼,為何這種新發現的蜥腳類恐龍,它的個頭與眾不同呢?伴隨著對恐龍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也表示,很多證據都表明,恐龍其實是一種非常挑剔的動物,它們對於氣候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也這是因為它們的「挑剔」,才導致它們的滅絕。
  • 恐龍滅絕時期地球氣候變化 煙塵過多阻擋陽光
    科技訊 8月4日消息,發現恐龍滅絕時地球氣候變化詳情:釋放煙塵致陽光減少。一直以來關於恐龍到底為什麼的假說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有的人說是彗星撞地球,有的人說是因為火山爆發,有的人認為是因為食物鏈的進化等等,但是這些假說一直以來都只是假說,是人們的猜測,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被證實,而目前有人研究出了當時氣候變化的詳情。
  • 氣候變化曾致南極象海豹大量滅亡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約8000年前的一次氣候變化過程中,南極象海豹獲得了一塊新的棲息地,而約1000年前氣候再次變化時,這一大型棲息地上的象海豹幾乎完全滅絕
  • 鱷魚就是這麼強,兩次物種滅絕都沒讓它消失,全球變暖也拿它沒轍
    鱷魚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它們經歷過兩次物種滅絕,一次是6600萬年前讓恐龍在地球上消失的白堊紀晚期大滅絕,第二次是3390萬年前毀滅了大量海洋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始新世小滅絕。在如此大規模的毀滅性力量之下,鱷魚這個物種依然頑強地存活了下來,並持續到現在。
  • 32℃不等於北極變熱 氣候變化使極地動物處境堪憂
    北極究竟熱不熱?北極熊生存狀況如何?帶著一串問號,記者採訪了曾先後16次前往北極科考的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教授。未必異常 是否變暖要「秋後算帳」「熱」是近期北半球的關鍵詞。但趙進平強調:「北極圈內陸地氣溫偏高不等於北極變熱。」據他介紹,最近北極異常溫暖現象主要發生在周邊陸地,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今年夏天北極冰區氣溫變高。「最近20年,北冰洋夏季冰雪覆蓋區的表面溫度保持在-4℃到0℃之間,被稱為『無核夏天』。冰層起著平衡氣溫的作用,海冰沒有異常減少,冰區氣溫一般不會突然升高。」
  • 粘土教程|恐龍系列之:三角龍
    卡樂優語:三角龍是人氣極高的恐龍之一,與著名的暴龍幾乎不相伯仲。話說,成名要趁早,作為角龍類的最早記錄,三角龍在被發現當時就席捲了所有媒體......三角龍和許多大型殘暴的肉食性恐龍生活在晚白堊世末期的北美洲,其中就包括它們的宿敵——暴龍。
  • 研究稱氣候變化導致北極狼蛛出現「嬰兒潮」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極端天氣如何使蜘蛛更具攻擊性,現在他們也注意到它可以增加蜘蛛的數量。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北極狼蛛(pardosa glacialis)由於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經歷「嬰兒潮」。
  • 為什麼恐龍會滅絕?恐龍興起於動物大滅絕,卻被一顆小行星毀滅
    在三疊紀大滅絕中滾燙的蒸汽,1800立方公裡的巖漿,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忽冷忽熱的極端氣候,極低的含氧量以及連下了數萬年的酸雨等惡劣因素讓當時地球上大約76%的物種滅絕了。關於恐龍的滅絕在科學界一直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造山運動,氣候因此發生了劇烈變化,恐龍不適應就滅絕了。也有人認為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導致中毒而滅絕。甚至有人認為恐龍的滅絕跟外星人有關。因為外星人喜歡吃恐龍肉。總之,關於為什麼恐龍會滅絕,說法五花八門。關於恐龍的滅絕目前最讓人們認可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假說。
  • 當年毀滅恐龍的那顆流星現在撞擊地球,人類會全部滅絕嗎?
    如果當年滅絕恐龍的流星撞擊地球,那麼會導致人類全部滅絕嗎?如果人類通力合作,自己不作死的話,那麼人類不會滅絕。以現在人類的科技,能否避免這樣的隕石撞擊,但提前發現隕石撞擊以及預估隕石撞擊位置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人類是有反應的時間的,並不會遭遇到隕石的突然襲擊。
  • 32℃不等於北極變熱 專家指出氣候變化使極地動物處境堪憂
    北極究竟熱不熱?北極熊生存狀況如何?帶著一串問號,記者採訪了曾先後16次前往北極科考的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教授。  未必異常,是否變暖要「秋後算帳」  「熱」是近期北半球的關鍵詞。「北極圈氣溫高達32℃」的新聞主角是挪威北部一個叫Banak的氣象站,此地往年20多℃的氣溫在今夏突破30℃。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這塊曾給人們帶來自然震撼與純淨之美的大陸,已經與人類製造的災難相連。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關注南極這塊遙遠、荒蠻的大陸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從國際南極旅遊經營者協會1990年建立遊客數據統計到2013年,全世界只有43萬遊客到訪過南極,年均人數約1.8萬人次。可見印證上述傳聞的門檻很高。
  • 研究:氣候變化或導致北極熊在80年內瀕臨消失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使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這一物種或將在80年內幾乎消失。
  • 太平洋島國呼籲澳大利亞關注氣候變化 而不是中國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導外媒稱,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表示,即將到來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的焦點應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中國。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8月4日報導,在很長時間裡,太平洋島國並非國際外交舞臺的焦點。不過,隨著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加,這些島嶼成為各國發展援助項目和魅力攻勢的青睞地。
  • 恐龍毀滅後,地球上為什麼不再出現恐龍那麼大的動物了?
    審核:小文引言:恐龍滅亡後,地球內為何再沒出現過體型與它相近的生物?恐龍為何能擁有碩大無比的身形?科學家給出幾點推測。說到恐龍,相信大部分朋友不會感到陌生。它們曾是地球霸主,曾在地球內生存了約1.6億年。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武木亞冰期中的最後一次冰期大約在1萬年前結束,自此以後總的趨勢是氣候變暖,但其間至少發生過四次寒冷時期,即距今8000-9000年前,公元前5000-1500年,公元前1000一公元100年及公元1550-1850年,但每次寒冷時期降溫不過1-2℃,而寒冷時期之後又是暖期,不過最後兩次寒冷期較前強烈,氣候已明顯比4000年或7000年前的所謂最適宜期(或黃金時代)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