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北極熊的數量已經成為衡量氣候變化的重要標誌。這種棲息在北極冰蓋上的大型哺乳動物,是諸多受氣候變化影響動植物中最具象徵性的代表符號。與北極熊一樣,候鳥、斑嘴鴨、鳴蟲、揚子鱷以及其它一些動植物全都是氣候變暖的最直接受害者。在上海,海平面上升導致鹹水倒灌,長江口珍稀水產刀魚產量大不如前,大刀魚價格甚至達到每斤3000元。
南都周刊記者_牛思遠 子日 方舟(實習生)
對哈德遜灣的北極熊來說,邱吉爾鎮就是它們的監獄。
每年秋天,成百上千的北極熊都焦急地等待哈德遜灣結冰,以便能走上厚厚的冰層捕食。在好年景的時候,邱吉爾鎮可以利用北極熊賺取百萬美元的旅遊收入。但是在年景不好的時候,由於天氣的炎熱,哈德遜灣無法結冰,北極熊也就無法捕食,於是它們開始在小鎮附近地區滯留。出於飢餓和對陌生環境的好奇,這些笨拙的食肉動物在小鎮來回走動,或者發出悲慘的鳴叫,渴望走向它們熟悉的凍土和冰川。
這些年來,北極熊不好的年景在逐漸增加。它們或者到附近的機場搗亂,或者直接睡在店鋪的門口。人類看到的是它們的可愛,但對北極熊來說,它們面臨的卻是悲哀。
44歲的薇娜·福萊特是小鎮議會成員,他從小就在邱吉爾鎮長大。「北極熊經常在村莊裡出現,它們到處走動,神出鬼沒。」
居民和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的出現歸咎於氣候的變暖,溫暖的海水和大氣使得海冰難以形成,汩汩的海水也徹底改變了毛茸茸北極熊的生態時間表。加拿大野生動物局生物學家伊恩·斯特林通過長期的研究表明,1950年以來長期的氣候變暖趨勢已經改變了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它們一直在尷尬、惡劣的溫暖氣候中掙扎。
不僅在邱吉爾鎮,整個北極地區都有這種趨勢。美國魚類和野生動植物計劃負責北極熊方面的專家斯科特·施利貝表示,阿拉斯加州東北岸的波弗特海推遲結冰(甚至不結冰)直接導致成百上千的北極熊在海岸線上聚集。
在加拿大最北部的努納武特地區,一些因紐特獵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北極熊和其他動物的數目一減再減,甚至近乎絕跡。即使生存下來的北極熊,也開始被疾病所困擾。努納武特地區首府伊魁特的獵人迪諾斯說:「一隻三歲的小熊身上幾乎沒有脂肪,這讓我們感到很奇怪。一般來說,健康的北極熊身上是應該有大量白色脂肪的。」
但是北極熊變化最明顯的還是在邱吉爾——位於北極圈南部的小鎮,邱吉爾河在此處匯入哈得遜灣。
無處捕食,北極熊吃幼崽充飢
由於處於水域的交叉位置,哈德遜灣吸引了大量動物的到來,從白鯨到馴鹿,再到北極熊都是這裡的常客。豐富的野生動物也讓這裡的人們頗為自豪。正因為如此,他們稱自己的村莊為「全世界北極熊之都」。不過現在,他們始終擔心天氣的變化和到處閒逛的北極熊。
每個在鎮裡居住的人都能講出一堆與北極熊親密接觸的故事,有人把北極熊從商店裡趕出來,有人在暴雪天氣裡把北極熊趕到別處。52歲的邁克·馬克長期居住在鎮裡,他說:「北極熊呆在狹小的空間裡,這本身就是一種災難。它們從我們的窗戶進出,而且經常砸壞牆壁。」
但事實上,這些能抵禦瑟瑟寒風和零下40攝氏度低溫的居民,並不害怕北極熊。有時,北極熊會在加拿大皇家軍團大廳的門前徘徊,負責人會冷冷地對它說:「對不起,你不是這裡的成員。」北極熊便安靜地離開了。
北極熊已經成為鎮上垃圾點的常客,在地圖上,垃圾站點被標識為「北極熊餐館」。人們幾乎不能阻止北極熊在那裡「享受盛宴」。即使垃圾被焚燒,它們也冒著火光在旁邊尋找乏味的食物,白白的絨毛上沾滿黑色的菸灰。
哈德遜灣是個獨特的地方。大多數北極熊生活在加拿大北部地區、阿拉斯加、俄羅斯或格陵蘭島。這些地區幾乎常年結冰,符合北極熊的生存環境,而且這裡有源源不斷的食物——環斑海豹。
但哈德遜灣比這些地方的緯度更低一些,差不多與英格蘭的阿伯丁處於同一緯度。北極熊之所以在這裡生存是因為在每年4月中旬到10月中旬時,哈德遜灣海面會結上一層厚厚的冰,北極熊可以和其他在北極地區的同類們過著同樣的生活:通過呼吸孔獵捕海豹當做食物,撲向海豹的巢穴,在冰層和浮冰上睡覺,在寒冷的冰水中遊泳……
在春季時,哈德遜灣冰層消失,北極熊上岸。它們不冬眠時新陳代謝逐漸加快。在6個月中,它們迅速減去數百磅的體重,以使厚重的肩膀和臀部得以減輕壓力。
但是隨著氣候的變暖,哈德遜灣冬季逐漸縮短,這無疑是場災難。今年以來,至少已有7宗北極熊獵食幼熊的案例被人發現。斯特林表示,這是他從事科學工作以來,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北極熊獵食幼熊的案例。而北極熊獵食幼熊完全是為了食物,而非再交配。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陸上食肉動物,北極熊號稱「北極圈之王」,除了人類,幾乎沒有天敵。但這些強壯的龐然大物需要依靠海冰來捕捉主要食物——海豹。哈德遜灣的海冰以往很早就形成,北極熊可以利用海冰接近海豹,獵食後積聚過冬所需的脂肪。但現在,哈德遜灣的海冰形成比以往要晚數周,飢餓的北極熊等不及,只好先吃幼熊,抑或活活餓死。
這使得哈德遜灣的北極熊處於極度危險之中。受飢餓的驅使,它們只好到鎮上去尋找食物,或者遊向更遠的地方。
鳥類分布逐步向北拓展
2004年,美國科學家在波弗特灣發現了4隻被溺死的北極熊。這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北極熊是天生的遊泳健將,它體形呈流線型,熊掌寬大猶如雙槳,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裡,可以一口氣暢遊40至50公裡。它們經常跋涉上千公裡覓食,累了就在浮冰上休息。
有科學家認為,讓這些浮冰行者溺斃的黑手,正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北極冰蓋退縮。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冰已向北撤退了260公裡,這裡的北極熊必須遊過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才能找到結實的冰層。漫長的海上尋食之路導致北極熊精疲力竭,如果碰到海裡的大風浪,就很容易被淹死在海裡。在北極,類似這樣的情況很普遍。近20年來,隨著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層不斷融化,被迫長途尋找食物的北極熊數目已經明顯增多。
2006年,世界動物組織發布警告說,北極熊種群數正在加速減少,從2001年減少1個增加到2006年減少5個,目前世界上北極熊種群數目僅剩19個。如果目前海冰繼續融化下去,世界上2/3的北極熊將在本世紀中葉消失,也就是說,至少15000頭北極熊將死去。
當然,如果你覺得北極熊的生死距離你太過遙遠,那麼想一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上的描述吧:「地球上大部分的瀕臨絕種生物(大約25%的哺乳類動物以及12%的雀鳥)有可能於幾十年內絕種。這是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到它們所棲息的樹林、溼地及牧場,而人類發展亦阻礙了它們移居到其它地方。」
專家曾預測,如果全球平均氣溫比1980年至1999年的平均值增加1.5℃至2.5℃,目前地球上20%至30%的物種可能會滅絕;如果超過3.5℃,將會有40%至70%的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將嚴重受損。
事實上,氣候的變化還影響了諸多候鳥的遷徙路徑與棲息地、眾多植物的生長與分布規律。
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介紹,由於氣候變化,地球南北兩極部分生態系統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動植物物種地理分布朝兩極和高海拔地區遷移;樹葉發芽、鳥類遷徙和產蛋等春季特有現象提前出現,造成生態失衡。
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當外界條件發生改變時,分布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目前我國許多鳥類的分布區正在向北擴展,這很可能就是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許多夏季在北方繁殖的鳥類在冬季來臨時都有向南方遷徙的習慣。食物是影響鳥類遷徙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夠在北方獲得充足的食物過冬,它們就有可能放棄千裡迢迢的南北之行。
斑嘴鴨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只有夏季才在渤海灣地區生活,近年來由於冬季氣候變曖,渤海灣近海結冰期縮短,斑嘴鵯已經成為該地區的常住鳥種。
長江大刀魚一斤3000元
12月初,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南極研究科學委員公布一份研究報告稱,如果氣溫繼續以目前速度升高,到2100年,海平面將升高1.4米,升高幅度是兩年前預測的兩倍。海平面大幅升高,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和太平洋上的吐瓦魯等島國將被淹沒,加爾各答、達卡等沿海城市將被毀掉,而倫敦、紐約以及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將被迫耗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於防洪。
事實上,由於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升高,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將進一步加劇,上海海岸區域將遭受洪水泛濫、溼地喪失、海水侵入淡水水源地等事件。今年春天,被譽為長江珍稀水產之一的刀魚,由於產量大不如前,條重150克以上的大刀魚,在飯店每500克攀升至3000元,如此天價令上海市民無奈放棄吃昂貴的「刀魚面」。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海平面上升造成鹹水倒灌,破壞上海長江口的生態。
據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1985年觀測,吳淞口每平方米的顫蚓類達千條甚至萬條;西區排汙口潮間帶的優勢物種是霍甫水絲蚓、蘇式尾鰓蚓以及有機汙染的指示生物光滑狹口螺,除此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20年後,他再次率領課題組對長江口海陸交互作用的生態環境調查,觀測了120多個物種。雖然從總數上與20年前相差無幾,但是,上世紀80年代的30多個新物種已經消亡,取而代之的是34個耐鹹、耐汙的物種新記錄。「鹹水倒灌、水質下降從生物學上得到證實。」
上海長江口生態被破壞只是氣候變暖對我國動植物影響的一個方面。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各地的科研工作者相繼觀察到身邊的自然界正悄然發生一系列物候響應。
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有較明顯的變化,而且其變化的趨勢與我國春季溫度變化的趨勢是一致的。在地理分布上,除華南外的東部大部分地區,包括東北、華北及長江下遊地區等地,早春與晚春物候均有提前趨勢。
隨著溫度上升,我國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而日益變暖的全球氣候,除了對植物生長規律產生影響外,對鳴蟲和鳥類的生活同樣造成了一定影響,對植被分布的影響也頗為明顯。
很顯然,無論對於人類,還是對於很多物種而言,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都在日益呈現。以中國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揚子鱷為例,隨著氣溫升高,近年來其產卵時間平均提前了8天至10天;雖然氣溫上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揚子鱷的繁殖,但在研究人員看來,只有在揚子鱷的食物也同步變化的情況下,這種促進才有意義;否則,如果食物的變化是不同步的,提前繁育出的成年以及未成年的揚子鱷,很可能都要不得不面對食物短缺的挑戰,這對野生揚子鱷來說個巨大的威脅。
那麼,揚子鱷也會像北極熊一樣,被活活餓死嗎?
30或50年後,哈德遜灣北極熊絕跡?
被餓死的北極熊越來越多,而那些還在被飢餓煎熬的傢伙們給邱吉爾鎮上的居民帶來不少麻煩。
但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以來,邱吉爾鎮只有兩人被北極熊殺害,其中一個是在1968年,一名本土少年惹怒北極熊最終被踩死;另一個是在1983年,一名居民在焚燒過後的垃圾堆裡找到一些未燒乾淨的凍肉放進口袋裡,結果被飢餓的北極熊殺死。
之所以只有兩人被殺害,是因為溫順的北極熊能分清脂肪十足的海豹與瘦骨嶙峋的人類。不過,即便如此,邱吉爾鎮還是成立了「675-熊」計劃,不管白天晚上,只要看到北極熊,就打電話報告,馬尼託巴治安主管理察·羅曼紐克會指揮人們射殺北極熊(如果北極熊向人類攻擊的話),或者把它們關進監獄。
每天捕捉四隻北極熊是很常見的事情。為了防止北極熊與人類搶奪食物,人們不給它們餵食。直到哈德遜灣結冰之後,人們才把北極熊從監獄中放出來,讓它們重新覓食。如果眼看北極熊無法堅持下去,小鎮有時會出動直升飛機把它們運往北極地區。不過,一年也僅僅只有兩次機會。
上世紀90年代,斯賓塞一直是邱吉爾鎮的鎮長,他是氣候變暖對北極熊影響的最佳見證者。他說,以前在11月初哈德遜灣便會結冰,北極熊就可以到冰面上覓食,而現在,哈德遜灣要在12月下旬才會結冰。
「如果氣候變暖持續下去,30或50年之後,哈德遜灣可能就看不到北極熊的蹤跡了。」
目前,北極熊還不會徹底在地球上消失,人們估計北極熊的數量在22000到27000隻之間。但是,哈德遜灣的1200隻北極熊卻可能面臨局部滅絕,由於氣候變暖,它們的繁殖能力也在下降,很可能最終消失。北極熊不會主動遷移到更高的緯度,因為它們有個習慣,認為自己生存過的地方就是自己的領土,它們會誓死捍衛。
邱吉爾鎮的官員和商界領袖都開始規劃全球變暖給北極熊帶來的災難。
邱吉爾鎮議員福萊特已經習慣了有北極熊在身邊生活的場景,她看過幼熊的出生,也見證了北極熊在氣候變暖下的逐漸減少。福萊特擔心飢餓的北極熊再次走進自己的視線,所以她一直設想著這樣的場景: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北極熊在冰天雪地裡自由活動,在未解凍的冰層上捕捉海豹……
「它們就像我的鄰居和親人一樣,我真的不想它們就這樣消失。」福萊特說。
(感謝科學松鼠會張勁碩博士、史軍博士提供的幫助)